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環境決定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環境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西方關於兒童心理髮展的主要的觀點之一。環境決定論者重視教育和環境對兒童心理髮展的作用,但是他們片面地強調和機械地看待環境或教育的作用,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

  這個學派最早的代表是美國行為主義者J·華生。他寫道:“給我12個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不論他們父母的才幹、愛好、傾向、能力和種族如何,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一個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美術家、大商人,以至於乞丐或強盜。”(《行為主義》1921年版)。在同年發表的《嬰兒心理的研究》一文中,他說:“五歲以前嬰兒的人格,可任我們的意志造成或毀滅。”

  解放前,環境決定論在我國也有一定影響,如郭任遠先生就持這樣的觀點。他在1929年出版的《心理學與遺傳》一書中明確提出:“個人之所以為個人,完全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生長在什麼社會就變成什麼人。”

環境決定論的相關理論

  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主要有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布魯德斯.華生(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華生是把學習理論的原則應用於兒童發展問題研究的最主要的心理學家。他認為兒童是被動的個體,其成長由所處的環境決定。兒童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教育者負有很大的責任。當他讀到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後,開始認為經典條件作用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動物,人類的大部分行為也服從經典條件作用原理,並致力於兒童情緒的研究。

  華生認為嬰兒出生時只有三種情緒反應:恐懼、憤怒和愛。引起這些情緒的無條件刺激一般只有一兩種,但是年長的兒童可以對很多的刺激產生這些情感反應,因此對這些刺激所產生的反應一定是習得的。例如,華生認為對嬰兒來說只有兩種無條件刺激可以引起恐懼,一個是突然的聲響,一個是失去支持物(如從高空落下),但年齡大點兒的兒童對很多事物,如陌生人、貓、狗、黑暗等都感到恐懼。對這些事物的恐懼一定是習得的。如一個小孩對蛇的恐懼是因為當他看到蛇時聽到了尖叫聲,蛇因而成為了一種條件刺激。華生等以一個11個月大的小男孩為被試,看能否通過條件作用讓他對小白鼠產生恐懼。實驗之初,小孩對小白鼠並不害怕,但經過條件作用後,小孩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驗過程如下:在小白鼠出現在小孩面前的同時,在小孩的背後用力擊打一個物體發出巨響,引起孩子的驚嚇反應。反覆幾次後,當只有小白鼠出現時,小孩也表現出害怕、逃避的反應。幾日後,小孩對所有帶毛的物體如狗、皮毛大衣等都感到害怕,可見,他的恐懼已經泛化。

  華生的研究在實踐上一個主要的應用是發展了一套對恐懼進行去條件作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當代來說屬於行為矯正或稱之為系統脫敏法。這個研究是針對一個叫皮特的三歲小男孩進行的,他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但對兔子等動物感到害怕。華生等為消除其恐懼採用瞭如下程式:首先,在皮特喝下午茶時,將關在籠子里的兔子放在距離皮特較遠且不會對他產生威脅的地方;第二天,將兔子拿到較近的距離,直到皮特感到一絲不安;接下來的每一天,兔子都被移近一點兒,但在實驗者的關照下,並不會給皮特帶來太多的麻煩。終於,皮特可以做到一邊吃東西一邊與兔子一起玩。用同樣的方法,心理學家消除了皮特對其他物體的恐懼。

  基於經典條件作用理論,華生對養育孩子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父母應避免擁抱、親吻嬰兒,因為這樣做很快就會讓嬰兒把看見父母與縱容的反應聯繫起來,就不會學習離開父母獨自探索世界。他主張把孩子當成小大人般對待,用良好的方式訓練他們,從而使兒童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咚咚咚,Tracy,Da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環境決定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