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漁業經濟是指人們利用資本、勞動、技術、水域、水生動植物等各種經濟資源從事漁業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及其過程的總稱。
我國漁業經濟中存在的問題[1]
1.結構單一且趨同現象嚴重
海洋捕撈能力的提高,引起了捕撈過度和資源枯竭的問題。漁民不得不遠渡重洋,由此造成的漁民被他國扣押的事件時有發生。同時,由於盲目的資金投入和生產力投入,所收穫的漁業資源在市場上造成一定的積壓,造成了大量的浪費[1]。養殖業的主要問題是趨同和單調性表現十分明顯。上世紀末曾經發生過貝藻類養殖面積1O年間增長近4倍,而魚蝦類養殖規模不變的情況。即使是人為干預進行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最終發展的趨勢依然受到市場的影響而使得養殖品種走向新的趨同。
2.深加工發展滯後
我國的漁業資源主要是用來作為食品,這也是長期以來大家約定俗成的觀念。這造成了對漁業資源尤其是低值魚蝦的利用程度十分低下。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漁業產業的發展中,第一產業即漁業的捕撈和養殖產值約占54,第二產業即漁業產品的加工製作為32%,第三產業僅僅占到14。加工企業規模小、設備老化、加工技術落後等等,嚴重影響了漁業走向了深加工之路。
3.競爭力不強
與國外相比,我國出口的水產品中半成品、粗加工品居多,而精加工產品及高檔品種的產品十分少。細看我國出產的水產品,品種非常單一,名特優品占比非常小。農戶們常採用落後的方式對它們進行養殖,使得這些漁業產品生長過程中常常遭遇病害和污染的侵襲,產品成熟上市的季節還會因為結構性的產品過剩慘遇價格下跌的問題。漁業競爭力非常薄弱。
4.污染嚴重
陸地的工業、生活廢水常常傾倒人河水中,導致水域的污染。水域的污染會破壞魚蝦的生存環境和水生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出現水域的“荒漠化”現象。而海域養殖由於生產密度高,也會致使近岸漁業水域的生態環境遭遇嚴重污染,嚴重影響魚類的繁殖能力和魚類幼仔的存活率,加劇漁業資源的衰退。
5.漁業資源的管理開發體制不健全
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漁業生產發展總會遭遇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這與漁業資源的共有性、洄流性不相匹配。使得漁業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更遭遇一些人為因素的干擾。
漁業經濟發展對策[1]
1.優化產業結構
嚴格控制捕撈強度,有意識地引導捕撈業減船轉產,引導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在漁業養殖中推廣優良品種,使用健康的養殖技術,積極調整漁業養殖的品種和結構;將水產品的深加工作為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瞄準國際市場,擴大水產品的出口,促使其成為漁業經濟的新增長點。
2.大力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水產品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出口創匯率的特點,具有很高的發展前景,也是我們漁業產品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競爭的前提條件。為了提高水產品的深加工的品位和檔次,務必要將漁業產業化發展與科研院所聯合起來,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效漁業,開發新產品如漁業休閑食品、美容食品、保健品等等。這才是漁業持續發展甚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發展模式。
此外,還要成立一些水產品市場巨集觀調控機制的機構,如漁業行業協會,提高漁業經濟的組織化程度,幫助漁類產業完成市場信息收集和反饋,為漁業發展保駕護航。
3.調整養殖結構和養殖模式
首先,積極探索最佳的水產放養模式,可以主養魚類,輔養其他品位,例如進行魚蟹、魚蝦、魚鱉等混合放養,使當家水產品和特種水產品能夠協調發展;其次,對水產品進行輪捕、輪放,均衡供應市場,避免水產品產出過分集中造成的淡季過淡、旺季過旺現象,也加速資金周轉,避免養殖過程中資金斷流的現象。最後,可以適當地將信息技術引入漁業生產中,利用電腦技術來自動檢測和調控水體環境中的各項因素,從根本上改變水產靠天養殖和憑經驗養殖的現狀,為漁業發展的設施化、自動化鋪平道路。
4.發展遠洋漁業
遠洋漁業是當今國際漁業發展的潮流,也最能體現一個國家漁業經濟的實力和水平。在全球化步伐持續加快的今天,我們也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積極走出去,尋找更多的國際合作伙伴,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尤其是要積極組織對公海漁業資源的勘探和深捕,充分順應市場潮流,推動遠洋漁業的健康發展。
5.加強海洋資源保護
做好海洋資源規劃,合理配置海域空間資源,科學調控海洋資源開發活動。首先,實行海域使用審批和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向對海域進行開發活動的業主征收有償使用金,將這部分資金用於資源保護,解決近岸海域環境污染的問題。其次,做好保護計劃,建立健全漁業管理制度,增強我國在管轄海域內打擊違法活動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及時制止各種破壞海洋資源環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