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经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渔业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资本、劳动、技术、水域、水生动植物等各种经济资源从事渔业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及其过程的总称。
我国渔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1]
1.结构单一且趋同现象严重
海洋捕捞能力的提高,引起了捕捞过度和资源枯竭的问题。渔民不得不远渡重洋,由此造成的渔民被他国扣押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盲目的资金投入和生产力投入,所收获的渔业资源在市场上造成一定的积压,造成了大量的浪费[1]。养殖业的主要问题是趋同和单调性表现十分明显。上世纪末曾经发生过贝藻类养殖面积1O年间增长近4倍,而鱼虾类养殖规模不变的情况。即使是人为干预进行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最终发展的趋势依然受到市场的影响而使得养殖品种走向新的趋同。
2.深加工发展滞后
我国的渔业资源主要是用来作为食品,这也是长期以来大家约定俗成的观念。这造成了对渔业资源尤其是低值鱼虾的利用程度十分低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渔业产业的发展中,第一产业即渔业的捕捞和养殖产值约占54,第二产业即渔业产品的加工制作为32%,第三产业仅仅占到14。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老化、加工技术落后等等,严重影响了渔业走向了深加工之路。
3.竞争力不强
与国外相比,我国出口的水产品中半成品、粗加工品居多,而精加工产品及高档品种的产品十分少。细看我国出产的水产品,品种非常单一,名特优品占比非常小。农户们常采用落后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养殖,使得这些渔业产品生长过程中常常遭遇病害和污染的侵袭,产品成熟上市的季节还会因为结构性的产品过剩惨遇价格下跌的问题。渔业竞争力非常薄弱。
4.污染严重
陆地的工业、生活废水常常倾倒人河水中,导致水域的污染。水域的污染会破坏鱼虾的生存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出现水域的“荒漠化”现象。而海域养殖由于生产密度高,也会致使近岸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遭遇严重污染,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能力和鱼类幼仔的存活率,加剧渔业资源的衰退。
5.渔业资源的管理开发体制不健全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渔业生产发展总会遭遇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与渔业资源的共有性、洄流性不相匹配。使得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更遭遇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
渔业经济发展对策[1]
1.优化产业结构
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有意识地引导捕捞业减船转产,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在渔业养殖中推广优良品种,使用健康的养殖技术,积极调整渔业养殖的品种和结构;将水产品的深加工作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瞄准国际市场,扩大水产品的出口,促使其成为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2.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水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发展前景,也是我们渔业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深加工的品位和档次,务必要将渔业产业化发展与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效渔业,开发新产品如渔业休闲食品、美容食品、保健品等等。这才是渔业持续发展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发展模式。
此外,还要成立一些水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机制的机构,如渔业行业协会,提高渔业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帮助渔类产业完成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3.调整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
首先,积极探索最佳的水产放养模式,可以主养鱼类,辅养其他品位,例如进行鱼蟹、鱼虾、鱼鳖等混合放养,使当家水产品和特种水产品能够协调发展;其次,对水产品进行轮捕、轮放,均衡供应市场,避免水产品产出过分集中造成的淡季过淡、旺季过旺现象,也加速资金周转,避免养殖过程中资金断流的现象。最后,可以适当地将信息技术引入渔业生产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自动检测和调控水体环境中的各项因素,从根本上改变水产靠天养殖和凭经验养殖的现状,为渔业发展的设施化、自动化铺平道路。
4.发展远洋渔业
远洋渔业是当今国际渔业发展的潮流,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渔业经济的实力和水平。在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的今天,我们也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走出去,寻找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尤其是要积极组织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勘探和深捕,充分顺应市场潮流,推动远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海洋资源保护
做好海洋资源规划,合理配置海域空间资源,科学调控海洋资源开发活动。首先,实行海域使用审批和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向对海域进行开发活动的业主征收有偿使用金,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资源保护,解决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其次,做好保护计划,建立健全渔业管理制度,增强我国在管辖海域内打击违法活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制止各种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