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性支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消費性支出(nonproductive expenditure)
目錄 |
消費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消費者身份在市場上購買所需商品和勞務所發生的支出。消費支出可分為公共消費支出和個人消費支出兩部分。
凡是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是由集體共同享受的,屬於公共消費,如機關辦公用品、城市公共設施;凡是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是由個人單獨享受的,屬於個人消費,如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一般來說,由財政支付工資的行政事業單位人員,他們的收入是財政的支出,他們的購買實質上是一種政府購買,是政府的消費性支出。
消費性支出從來就是公共財政基本的和主要的支出內容。
而所謂的建設性支出,在市場經濟下,其大部分是只能由企業和個人,經由市場來承擔的。改革導致了財政大幅度壓縮建設性支出,大規模地“退出生產領域”,正是財政全面退出競爭性領域的直接表現,因而是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果之一。這種變化的直接結果,就是財政活動開始收縮到市場失效的領域上來,是財政公共化的典型表現之一。
消費性支出的特點是:
1.支出的結果引起社會產品的消耗,價值喪失,不能收回或補償;
2.支出連續,只要消費單位存在,就得連續不斷地支出;
3.支出同人們切身利益,眼前利益密切相關,增加容易減少難;
4.支出很少受到技術經濟條件的制約。
消費性支出與資本性的支出
資金的去處分成兩部分,一是經常性方面、包含日常生活的花費,記為費用項目。另一種是資本性,記為資產項目,資產提供未來長期性服務。例如,花錢買一臺冰箱,現金與冰箱同屬資產項目,一減一增,如果冰箱壽命五年,它將提供中長期服務;若購買房地產,同樣帶來生活上的舒適與長期服務。
經常性花費的資金來源,應以短期可運用資金支付,如吃東西、購買衣物的花費應以手邊現有資金支付。若用來購買房屋、汽車的首期款,則運用長期資金,而非向親友借貸或是短期可運用資金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