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森林永續利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永续经营)

森林永續利用(Sustained Yield of Forest)

目錄

什麼是森林永續利用[1]

  森林永續利用是指通過科學經營林業生產和合理調整,發揮森林的再生作用,使森林周而複始地得到均衡利用。也稱“永續經營”、“永續作業”。

森林永續利用的條件[1]

  實現森林永續利用必須從現實森林的具體情況出發,確定合理經營和合理採伐措施,把它的結構秩序逐步調整到符合森林永續利用的要求上。實現森林永續利用的條件包括基層林業單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主要指森林資源即林地和林木兩個方面,林地條件指森林所占用土地的數量條件與質量條件,林木條件包括林木種類(樹種),林分結構以及林木蓄積量和生長量情況等。外部條件是指基層單位以外影響實現永續利用的一些條件,這些外部條件大多是帶有社會經濟性質和國家(或大區)計劃性質,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一是經營水平,二是國家計劃,主要表現在政策法規上是否反映出森林永續利用的要求。實現森林永續利用要求做到“越採越多,越採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在組織林業生產中不能忽視森林的多種效益,影響森林的生態平衡,以實現向多效用的永續利用發展。

森林永續利用的重要性[2]

  1.從理論上認識保護森林,實現森林永續利用

  森林永續利用是經營森林的最終目標,其實質第一,從經濟意義上看,它必須在簡單再生產基礎上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以滿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客觀要求,這就要求林業也不斷地向前發展,森林蓄積量不斷增長。第二,在現在的科學技術和集約經營條件下,森林生長量和收穫量可以逐步提高。第三,從保持森林生態環境及發揮森林多種效益上看,森林永續利用的概念不能單純地停止在木材生產上,而且應該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作用。

  2.從森林的直接作用和多種效益看保護森林的重要性

  森林的直接作用是它提供主副產品——木材和林副產品,以支援經濟建設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如:1m3木材可制200kg纖維,等於0.5hm2棉田1年的棉花產量;森林可豢養許多動物,如:鹿、狍子、東北虎等等,森林下可生有許多名貴的藥材,如:人參、刺五加等。

  森林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當雨水落到茂密森林上時,能截留15%~40%的降雨量,由於森林的截留作用,減弱了地表徑流,大大降低了雨水對土壤的侵蝕,保持了水土,我國已建成的“三北防護森體系”及“長江中下游防護林”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有力例證。

  森林還能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防止大氣污染,改善環境。每公頃闊葉森林在進行光合作用後,每日向空氣中釋放730kg氧氣,足夠973人的日需氧量,能吸收1t二氧化碳,以凈化大氣。

  實踐證明,森林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是多種多樣的,除以上幾種作用外,還有它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分佈最廣、最為發達、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根據中科院的材料,森林每年所產生的有機物,約占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量的7O%,所以,在整個生物圈中,在維護和改善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森林是個整體,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保障,所以要保護森林,實現森林永續利用。

  3.從歷史的發展看保護森林的重要性

  建國初期,我國旱澇災害嚴重的黃河中游,東北西部和華北,西北風沙危害地區,過去都是林茂草豐的森林草原地區,人類活動反覆破壞森林植被,到解放初期,荒山荒地和沙漠占全國土地面積的41%,嚴重的水土流失面積約有150多萬km2,很多地區風沙、旱、澇自然災害嚴重。為改變這種狀況,解放初期,黨和政府提出“封山育林,綠化祖國”,併在長白山林區的規劃設計中提出了永續利用森林資源的原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要求發揮森林的各種有益功能,尤其是森林對環境的保護作用,已引起我國及世界其他各國的普遍重視,對迅速恢復已被破壞的森林資源,永續地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呼聲越來越高。

森林永續利用思想的發展[3]

  森林永續利用也稱森林永續收穫或森林永續作業等。森林永續利用是林業人認識事物的一種思想,它同其他思想的的形成過程一樣,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森林永續利用思想雛形出現的很早,但形成完整的木材永續利用體系在18世紀。19世紀到2O世紀中葉,永續利用完成了從木材永續利用到森林多種效益永續利用的過渡,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註森林。森林永續利用思想的發展基本可分為3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森林永續利用思想雛形階段

  在我國永續利用思想萌芽產生於2000多年前,《孟子》一書中寫道:“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意思是在適當的季節和適當的林木年齡時採伐,其收穫是連續的,用不完的。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對經營楊樹提出:“歲種三十畝,三年九十畝,一年三十畝,周而複始,永世無窮。”這一論述較《孟子》書中單純從採伐自然資源視角的論述有明顯的進展,已包含有規劃設計思想雛形了。從這一時期開始至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森林永續利用思想處於萌芽階段,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也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完整的森林永續利用思想。因這一時期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並未激化,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可以容易地養活其範圍內的人口。這一階段永續利用思想開始產生,並不斷加強,但沒有完整的思想和理論。

  2.第二階是木材永續利用階段

  工業革命及以後時期,歐洲的生產能力和人口急劇增長,對自然資源消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數量進行著,作為重要能源森林資源首當其衝,很快就出現了供不應求局面。人們逐漸認識到必須改變原有的森林利用方式,用永續利用思想經營管理森林。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木材永續利用的完整定義和相應的森林經營體系逐漸成熟。1795年哈爾蒂希發表了關於森林永續利用思想的論述:“森林經營管理應該有這樣調節的森林採伐量,以至世世代代從森林得到好處,至少我們這樣多。”並主張大力營造人工純林。到19世紀德國許多闊葉林都變為人工純林。1826年德國另一著名林學家洪德思哈根提出了法正林理論,這一針對同齡林經營的永續利用理論的出現完善,標誌著在作業級水平上木材永續利用思想的成熟。與此同時哥塔等林學家認為;德國將健康和永續的闊葉林變為針葉林是目光短淺的,將會帶來災害,並失去森林應有的特征。這一看法反映了他們對森林經營應尊重原有森林類型的思想,這同時也是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思想的雛形。人工針葉純林和皆伐作業代替了針闊混交林、闊葉林和擇伐作業,雖然木材產量有一定提高,但伴隨而來的是土壤灰化、地力下降、病蟲害加劇。對此許多林學家提出了反對意見。德國林學家提出了異齡林經營的“恆續林”思想,之後又提出“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法國和瑞士林學家提出了異齡林經營的檢查法。這些經營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要尊重自然規律,原來是針闊混交林、闊葉林的立地,仍以種植原有樹種為好,大面積、長期種植人工針葉純林危害巨大,是不能永續的。經營森林,尤其是針闊混交林要有良好的結構,例如針闊葉樹種的比例,大中小徑階林木蓄積比例、林分總蓄積、生長量等,主伐採用擇伐方式。這一階段永續思想、理論和經營方法形成完整的體系,但主要是木材的永續利用。

  3.第三階段森林多種效益永續利用階段

  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批評單純木材生產的呼聲日益高漲,尤其是在歐洲林業發達國家的國有林中。哈根曾指出:國有林有對公眾利益服務的義務,其森林經營必須兼顧持久地滿足人們對林產品和森林多種效益的需求,同時保證將來也能提供至少是相同甚至更多的成果。這是森林多種效益永續利用理論的早期思想。1898年蓋耶提出,森林生產的關鍵在於森林內部起作用力量各方面的和諧,這一思想開啟了“近自然林業”之門。2O世紀初,恩特雷斯認為森林生產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對於森林福利效益可理解為森林對氣候、水和土壤,對防止自然災害以及在衛生、倫理等方面對人類所施加的影響”,還有好多林業人已將森林永續利用與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和健康緊密聯繫在一起,並積極推進多種效益永續經營。2O世紀5O年代以後,德國、美國、前蘇聯、羅馬尼亞等國政府相繼批准了森林多種效益經營政策和法規。這一階段由單純木材生產發展為森林多種效益永續利用。

森林永續利用與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係[4]

  在已往的森林經營管理中,永續利用常常作為一個國家或區域森林經營中的總的原則,但在涉及實現永續利用的條件和經營模型時其空間範圍涉及更多是具體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單位,如林業局、林場、森林經營類型等。從以上和前面章節的內容中可以看出,FSY與FSM具有一定的對等性,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將有利於森林經營管理工作的開展。它們之間的關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1.思想類型

  無論FSY還是FSM,雖然提出的歷史年代不同,但它們都是人類如何經營管理森林的一種思想或理論。

  2.目標

  總目標是一致的,即森林如何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服務,為人類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為人與森林(自然的一部分)和諧相處探索實現的途徑。

  但是任何目標都有時間歷史的印記。當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沒有危及到人類生存與發展時,是不會產生完整的、系統的永續或持續思想的。FSY比較系統完整地提出是18世紀,當時的目標是為瞭解決日益短缺,供不應求的木材,隨著時間的發展,林業人逐漸將木材永續利用發展為多種效益的永續利用,後者基本概括了森林對人產生影響的大多數方面。FSY完全是由林業人提出和發展的,但正是由於這一點,就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就林業而論林業”的傾向,缺少與區域社會整體相協調、相溝通的情況。可持續發展最初是由環境人士提出的,FSM是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總戰略結合林業的具體情況和森林經營的歷史經驗而提出的森林經營領域的戰略。從目標上看,它們都是為了探索如何進行森林經營才能使森林更好地為人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服務之路。

  3.內容和判別標準

  雖然從總目標上看FSY和FSM並無根本差異,但是它們各自所包括的具體內容和判別標準是有差異的。FSM形成於80~90年代,它是林業人總結了歷史上人與森林的關係和森林經營經驗而提出的適應當代情況的理論,它繼承了人類經營管理森林歷史中的合理經驗,並根據人與森林關係的現實狀況提出了新的內容和判別標準,發展了森林經營的理論。以《蒙特利爾進程》的指標體系為例可以說明FSY與FSM的部分差異。在《蒙特利爾進程》7項標準中,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對全球碳迴圈貢獻的保持2項內容,在FSM提出以前,有人提及,但它們不是森林經營中的熱點問題,因此在FSY理論中較少提及這2方面的內容。在FSM出現之前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對全球碳迴圈貢獻內容的論述中也缺系統性和完整性。如現在生物多樣性理論一般都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內容,《蒙特利爾進程》中還有8條相關的指標用以評價這3種多樣性的狀況。但是在18~20世紀中葉的森林永續利用理論論述中,曾有人提到生物多樣性的部分內容,但不全面也無判別指標。在森林對全球碳迴圈貢獻的問題上更是如此。溫室效應和異常災害性氣候的加劇,使人們認識到這種狀況將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而森林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有巨大的生物產量,是最大的碳貯庫,必需保證足夠的森林數量,減少煤、石油礦物能源的消耗才能穩定大氣中的CO2含量,達到緩解和降低溫室效應,這在森林永續利用的理論中是較少提到的。

  綜上所述,FSM是人與自然關係和人類經營管理森林歷史上的一種新思想和發展觀,它繼承和發展了森林永續利用的思想,它在森林經營利用中所繼承的是“連續”或“繼續”的合理內核,而發展的是森林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以及實現森林經營利用中“連續”或“繼續”的途徑和標準。

參考文獻

  1. 1.0 1.1 石門,馮洋,田曉菲主編.致富有道.遠方出版社,2005.01.
  2. 任慶濤,馬鵬濤,宋振錄.淺談保護森林 實現森林永續利用的重要性[J].中國林副特產,2004,(第5期).
  3. 王宇濱,孫啟波.論森林永續利用思想的發展[J].中國林副特產,2005,(第3期).
  4. 亢新剛主編.第一章 緒論 森林資源經營管理.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森林永續利用"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