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日經收購英國《金融時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日經收購英國金融時報事件

  北京時間2015年7月23日晚間消息,日本最大的媒體公司日經新聞(Nikkei),將以8.44億英鎊(約合12.9億美元)的價格從英國培生集團Pearson收購金融時報集團(FT Group)。該交易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這個媒體產業劇變的時代為培生集團對英國《金融時報》長達58年的所有權畫上了句號。通過此次收購,日本經濟新聞集團在媒體受眾人數上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財經類媒體。

  事件過程:在過去數周,培生集團一直在尋求出售《金融時報》集團,後者包括英國《金融時報》和數家關聯刊物。對英國《金融時報》的競購,最後演變成了日本經濟新聞社和德國斯普林格集團之間的一場決鬥。兩家集團都急於通過進入英語市場,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地盤。斯普林格已經和培生集團開展了近一年的磋商,而日本經濟新聞社參加競購則是在僅僅五周前。據相關知情人士表示,直到這家現金充裕的日本集團達成協議的消息公佈前15分鐘,斯普林格才知道自己的交易落空了。

  交易內容:這筆交易的內容包括金融時報報紙業務、網路業務(FT.com)以及The Banker 和Investors Chronicle在內的相關子刊。但這筆交易並不包括金融時報集團位於倫敦的物業,也不包括其所持有的《經濟學人》集團(Economist Group)50%的股權

  談判顧問:培生集團方面的談判顧問是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Evercore Partners、高盛(Goldman Sachs)和富爾德(Freshfields)律師事務所。日經新聞社方面的顧問是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和世達律師事務所(Skadden Arps)。[1]

日經收購金融時報的相關分析

  (一)《金融時報》角度

  培生並不是在“最壞的時候”選擇賣掉金融時報,相反,在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金融時報走得很成功,他們的讀者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忠實用戶願意花錢買有品質的新聞。在給《金融時報》員工的一封信中,培生解釋說,金融時報要繼續成功地走下去,需要成為關註同樣目標的媒體集團一部分。弦外之音是,經過了多年的糾結,培生已經不是那個願意陪著金融時報一起走下去的人了。

  1.領導層換人,培生戰略倚重教育

  隨著新媒體的蒸蒸日上,紙媒起家的老牌金融時報也受到了極大衝擊。從2010年開始,受到新媒體的衝擊,金融時報的廣告額直線下滑。從那時開始,有關金融時報待售的傳聞就沒有消停過。

  早在2012年,培生出現CEO更替之際就曾經傳出集團想要出售《金融時報》的消息,而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彭博和路透社。此後多次傳出傳言,但均不了了之。但是,隨著培生兩年集團重組計劃的完成,新集團領導對簡化業務條線的需求, 以及培生所在教育業務轉型新機遇的出現,讓培生重啟最新一輪的資產出售談判,並最終和日經達成共識。

  2012年培生CEO之爭的塵埃落定早就預示著《金融時報》在集團地位的下降。任職16年的前培生集團首席執行官的馬喬里·斯卡爾迪諾(Marjorie Scardino)曾經說過,只有“我死了”才有可能出售英國《金融時報》,但是,她在2012年12月31日離職。而金融時報集團前首席執行官羅娜·費爾海德(Rona Fairhead),也是斯卡爾迪諾曾經最熱門的繼任者在培生CEO之爭中敗下陣來之後,宣佈在2013年4月底離職。這兩位前高管都曾十分支持印刷媒體業。

  而現任培生首席執行官約翰·法倫(John Fallon)是從培生集團旗下的教育分部提拔上崗的,對印刷業本就沒有特殊的情感。在其上崗之後,曾多次公開表示,集團業務應該“聚焦”。因而,將非核心業務的《金融時報》集團出售也是集團聚焦教育產業的自然選擇。

  雖然培生曾經表示並不急於出售《金融時報》集團,但是考慮到曾經因為金融危機而疲軟的美國教科書市場剛剛走出低迷,失業者也在重新進入市場尋找就業機會,在核心業務上遭遇激烈競爭的培生需要資金髮展網上教育等新業務,而拓展新興市場也需要人員投入。因而,此時出售非核心資產對計劃拓展新業務的培生來說可以搶得先機。

  根據培生在2015年2月的財報顯示,隨著培生兩年重組計劃的完成,以及美國教育市場的企穩複蘇,集團預計今年銷量會達到5年來首次上漲。

  2.新媒體環境變化快,培生養不起《金融時報》

  除了培生新領導層對教育服務的倚重之外,互聯網對傳統紙媒的衝擊,也讓《金融時報》在新媒體技術面前疲於應對,難有新增長點。再加上重組兩年利潤下滑,培生再也養不起《金融時報》了。

  數據顯示,在培生集團進行重組的兩年間,雖然公司成本獲得節省,但盈利也遭遇損失。2014年,培生集團凈利潤從上年的5.38億英鎊下跌至4.7億英鎊。而經過調整之後的運營利潤在不包括重組成本的情況下下跌5%至7.2億美元。在總集團盈利下滑的情況下,《金融時報》集團在培生里成本高但收入貢獻小的問題日益凸顯。根據培生在7月23日公佈的聲明內容,2014年,金融時報集團為培生集團貢獻3.34億英鎊銷售,只占培生整個集團的銷售額的7%不到。

  值得註意的是,《金融時報》在新媒體轉型方面的前瞻性其實優於英國其他媒體。2012年,《金融時報》的電子版閱讀用戶就已經超過紙制用戶,並積極推動移動端產品推廣。因而,培生此次決定出售《金融時報》集團主要還是基於教育業務調整的需求。根據培生7月23日的公告,在《金融時報》集團出售完成之後,除了預計需要繳納6000萬英鎊之外,所得收益將可以為培生的養老金基金貢獻9000萬英鎊。其他剩餘收入則會用於集團建設以及培生所堅持的全球教育投資。[2]

  (二)《日本經濟新聞》角度

  1.日經佈局數字化模式

  由於文化影響和報業歷史悠久的"宅配製"等因素,日本國民培養了良好的讀報習慣。日本報刊發行量也是全世界最高的,而且發行收入占到報刊收入的相當大比例。所以在報紙和網站的關係上,日本大報是側重報刊發行。然而面對近年來人口數量的下降,互聯網和移動媒體對青年受眾影響的深入,日本的報業市場也出現萎縮的趨勢,家庭訂閱量自2005年起逐年下降,網路廣告收入也於2009年起超越報業廣告。

  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壓力,《日本經濟新聞》選擇了與《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不同的數字化生存模式。由於國情和文化等差異,《日本經濟新聞》並不適合於發展收費網站,而是進行結構轉型,將紙媒與電子網路有機結合,打造"複合型媒體",大力發展資料庫業務,與日經網和收費電子報形成日經數字業務"三箭齊發"之勢。

  日經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已開始進行數字化戰略佈局。1970年,日經開始通過NEEDS提供資料庫服務。1971年,日經成立日本第一個金融信息服務公司——QUICK。儘管QUICK在全球範圍內的知名度遠遜於路透社、彭博社和道瓊斯,但在日本國內,QUICK是最大的也是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信息提供商。基於QUICK的數據,日經於1979年發佈了"日經225指數",日經指數作為日本經濟風向標,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註。1984年,日本經濟新聞社建立了Nikkei Telecom資料庫,將旗下報紙的新聞信息集合在資料庫中供讀者付費檢索、下載,成為日本國內資料庫檢索、下載服務的開創者。1996年,日本經濟新聞社開始通過網站(Nikkei Net)每天發佈大量實時信息,並向用戶提供歷史數據查詢服務,目前網站的日點擊率已超過2000萬次。1998年,日經正式成立電子媒體局,整合旗下電子媒體業務群。2010年,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正式上線,也標志著日經集團進入"複合多元化媒體"改革的關鍵時期。

  時至今日,日經Media Marketing株式會社、日經調查株式會社、QUICK株式會社、QUICK電子服務株式會社等幾個公司屬於日本經濟新聞集團旗下的獨立子公司,與日本經濟新聞旗下各類報刊的聯繫已不很緊密,以獨立開發與社會經濟金融活動有關的各類產品為特點,信息來源呈現多樣化特征,從各個角度開拓日經集團在經濟金融領域的數字化市場。

  如日經Media Marketing株式會社主要以日本經濟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集團各子報子刊和各類日本國內外經濟類報刊為信息源,在提供國內外綜合經濟信息的基礎上,向信息的上源公司反饋顧客需求,根據顧客的業種形態量身打造個性化適用信息服務;日經調查株式會社則有針對性地提供與企業活動、消費行為相關的各種信息需求,提供綜合數據調查服務;QUICK株式會社提供金融情報服務的專門服務,以世界證券、金融情報為主,即時線上提供政治、經濟相關信息,並針對客戶提供資產運用指導、訂單執行業務指導、網路建設指導等各類與證券、金融市場相關聯的綜合方案;QUICK電子服務株式會社作為QUICK經營商業網路建設服務的專門公司,由一流的網路工程師團隊提供辦公網路、網路店鋪等的規劃、建設、開發、設備的設置管理等完備的一系列配套服務。[3]

  3.借《金融時報》影響力,打響全球品牌

  就在達成這筆8.44億英鎊交易的四個月前,日經新聞任命岡田直敏(Naotoshi Okada)出任社長。岡田延續了前任喜多恆雄(Tsuneo Kita)制定的戰略,後者尋求加強日經新聞的數字內容,在2010年推出《日本經濟新聞》網路版,並投資於生活方式雜誌《Monocle》和總部位於矽谷的數字筆記服務印象筆記(Evernote)。喜多恆雄仍是日經集團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該公司在海外打造品牌的努力一直舉步維艱,同時艱難應對著日本企業普遍面對的負擔:不斷萎縮且老齡化的國內市場。只有不到30%的日本人擁有股票,導致日經新聞的讀者群較小。根據日本新聞協會(Japan Newspaper Publisher & Editors Association)的數據,日本各家報紙今年3月的總發行量為3970萬份,在過去13年裡下降了15%。同期日經新聞遭遇了11%的下降。今年6月,日經新聞的發行量達到273萬份,其中43萬為數字訂戶。

  該報在2013年推出英文版的《Nikkei Asian Review》,以求提高海外知名度,但這份刊物一直難以構建讀者群。[4]

  對於培生來說變為“雞肋”的《金融時報》集團卻可以成為日經打響全球品牌的跳板。總部位於日本的日經在此次交易公佈之前在歐美市場中知名度並不高,因而願意花大價錢購買《金融時報》也被認為是日經想藉助海外業務拓展彌補本土銷量下滑的一招險棋。

  在培生和日經或將獲得雙贏之後,外界對《金融時報》集團最大的擔心在於能否繼續保證高品質作品的推出,以及旗下業務如何能夠有機地進入日經集團。此次《金融時報》集團出售的業務除了《金融時報》報紙和電子版之外,還包括海外資產,比如《金融時報》中國版。[5]

日經收購金融時報中看媒體趨勢

  (一)互聯網普及加快媒體重組[6]

   2000年代以後,歐美媒體加速進行大規模重組。2007年美國新聞集團收購了發行《華爾街日報》(WSJ)的美國道瓊斯公司。2013年,大型網路銷售平臺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弗里·貝索斯以個人資產收購了美國《華盛頓郵報》

  背景在於以報紙等紙媒為主力的媒體正陷入困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紙媒的銷售和廣告收入減少。2008年雷曼危機後,經濟迅速下滑,致使廣告收入進一步減少。對紙媒廣告依賴度較高的媒體明顯體力不支,不得不出售或合縱連橫。

   另一方面,無紙媒體業務的數字媒體迅速崛起。憑藉免費公開低成本製作的報道,利用廣告獲取利潤的經營模式迅速發展起來。2005年成立的《赫芬頓郵報》通過與現有媒體合作,廣泛收集共用報道。獲得了網路時代讀者的歡迎,僅僅幾年的時間,每月訪問的讀者就超過了2500萬人。

   大型互聯網服務公司美國線上(AOL)註意到了《赫芬頓郵報》的優勢,2011年收購了該公司。數字媒體的影響力已超越現有媒體,互聯網企業收購數字媒體等進攻型重組動向也越來越明顯。

  (二)數字化推動媒體拓展全球市場趨勢[7]

  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收購英國知名經濟類媒體《金融時報》(FT)集團。其背景是希望推進作為世界媒體課題的數字化和國際化。兩家媒體均在電子業務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時覆蓋亞洲和歐美這兩個不同地區,通過兩家媒體的整合,力爭形成全球性的媒體集團。

  以報紙為中心的世界大型媒體正面臨嚴峻的經營環境。讀者用於紙媒購讀的費用和時間正在逐年減少。這是因為作為信息獲取手段開始使用個人電腦移動終端,在走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生活方式。

Image:世界主要媒体的并购.jpg

  《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世界主要媒體自2000年代初起,開始推進數字業務。尤其是《金融時報》,付費讀者達到約50萬人,而免費註冊會員達到640萬人,作為數字化最為成功的歐美媒體之一深受好評。

  此外,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2010年推出了日經電子版,截至7月,付費讀者人數達到43萬人。此外,免費註冊會員達232萬人,會員總數達到275萬人。

  數字化的發展正在推動媒體拓展全球市場。這是由於可向世界任何地方發佈內容,不再受到本國市場的束縛。在英語圈,美國和歐洲的媒體已經進入對方的市場,跨境爭奪讀者的動向正日趨激烈。日經2013年創立“Nikkei Asian Review”,啟動了利用英語向世界發佈亞洲財經新聞的舉措。在年輕人口眾多、今後有望保持較高經濟增長率的亞洲,財經新聞的需求被認為將日趨擴大,主要商業類媒體正在加強報道。

  在歐美市場擁有優勢的《金融時報》和以亞洲為中心的日本經濟新聞將形成地理上的互補關係。日經希望通過收購在英語圈讀者中具有強大品牌號召力的《金融時報》,在亞洲財經新聞市場鞏固業務基礎。日經認為在資料庫業務和指數業務等法人服務方面,今後亞洲需求也將擴大,對亞洲企業的收購與合作也在推進。而在這個領域,將利用《金融時報》的品牌號召力和內容,以拓展客戶。

日經收購金融時報的各方看法

  一、日本國內方面[8]

  1.對於此項交易,日本證券巨頭Monex公司CEO松本大即評論道“真是痛快的壯舉!FT或許有所衰落,但即使如此,花費1600億日元收購還是值得的。”

  2.日本M&A領域的權威人物、京都大學經營管理學院客座教授佐山展生也評價道:“真是有趣的一起收購!期待日經新聞能夠經營好,以進一步提高金融時報的價值。”

  3.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根來龍之則評論道,“這是一起左右日經新聞未來的收購,但也是日經新聞能否成長為世界級媒體的唯一的機會。對日經而言,如此大額的收購當然伴隨著風險,但未來可期。FT成功推進的收費電子版模式,正是日經新聞所期待的理想模式,這為日經新聞未來如何推進電子版,提供了良好的參考。”

  二、FT員工方面[9]

  1.消息來得太突然,FT的大多數員工都沒有準備。去年剛剛結束在布魯塞爾的駐外任期、回到倫敦高升至歐洲新聞編輯的查菲(Joshua Chaffin)就分外驚訝。“等等!我們被賣了嗎?難怪新聞編輯室里這麼嘈雜。我以為是因為板球比賽。”查菲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說。

  2.52歲的首席國際事務評論員吉登·赫希曼(Gideon Rachman)倒是顯得鎮靜一些,還給自己做起了廣告。“FT被日經新聞買下真是奇妙,我的書正好快寫完了,書名叫《東方化》(Easternisation)。”赫希曼說,“我必須加長有關日本的章節了。”

  3.FT布魯塞爾分社社長斯皮格爾(Peter Spiegel)來說,這是他經歷的第二次東家易主了。“上一次我效力的報紙被賣,是山姆·澤爾(Sam Zell)買下了《洛杉磯時報》。”斯皮格爾說,“讓我們期望這次能夠進行的更順利一點。”2000年,《洛杉磯時報》被《芝加哥論壇報》買下。美國大亨山姆·澤爾是《芝加哥論壇報》的老闆;收購後,《洛杉磯時報》的員工與新老闆多有不和。

  4.《金融時報》CEO芮丁在會議上向FT員工工會的負責人說,這次出售不是一個為了方便起見的草率婚姻,是經過了非常仔細和深入的思考的。芮丁說,有一點是他喜歡的,日經新聞將設定目標,但是“經營權歸我們”。FT主編巴伯說,日經新聞向培生集團承諾了保持該報的採編獨立性這一“關鍵原則”。

事件雙方簡介

  《金融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是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於1888年創辦的世界著名的國際性金融媒體。該報在倫敦、法蘭克福、紐約、巴黎、洛杉磯、馬德里、香港等地同時出版,日發行量45萬份左右,其中70%發行於英國之外的140多個國家。該報為讀者提供全球性的經濟商業信息、經濟分析和評論,由該報創立的倫敦股票市場的金融指數更是名聞遐邇。是一家領先的全球性財經報紙,其美國、英國、歐洲和亞洲四個印刷版本共擁有超過一百六十萬名讀者,而其主要網站更擁有每月多達三百九十萬名線上讀者。印在報頭下方的一句座右銘,至今仍然出現在每天的英國《金融時報》上:“不懼怕,不偏袒(Without Fear and Without Favour)“。...>>更多內容<<


  《日本經濟新聞》

  《日本經濟新聞》於1876年12月2日創立,當時是三井物產公司為提供商業行情在東京成立的《中外物價新聞》周刊,1885年改為日刊。1889年改名《中外商業新報》。1942年,與《工業新聞日刊》、《經濟時事新報》合併,改名《日本商業新聞》。1946年3月起改為《日本經濟新聞》。它是日本六大全國性綜合報紙之一,也是全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報紙。主要側重於經濟方面消息報道,以經濟信息為中心,帶有一定專業性。...>>更多內容<<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Dan,Tracy,123,寒曦,LuyinT,苏青荇.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日經收購英國《金融時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Jap (討論 | 貢獻) 在 2015年8月24日 12:02 發表

Good

回複評論
李新 (討論 | 貢獻) 在 2015年8月24日 21:14 發表

Jap (討論 | 貢獻) 在 2015年8月24日 12:02 發表

Good

。。。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