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學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日內瓦學派 Geneva School 當代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中的主要派別。又稱皮亞傑學派。為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傑所創立。其主要工作是通過對兒童科學概念以及心理運算起源的實驗分析,探索智力形成和認知機制的發生髮展規律。
日內瓦學派的最初活動可追溯至皮亞傑1921年前後在巴黎比奈實驗室工作期間所進行的關於兒童智力的研究。1950年他發表3捲集《發生認識論導論》,標志著發生認識論體系的建立。在皮亞傑任教於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後改為教育學院)並相繼就任該院實驗心理研究室主任及院長期間,在日內瓦大學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如B.英海爾德、A.斯策明斯卡、H.辛克萊·德茨瓦爾特等人,形成了日內瓦學派的基本隊伍。1955年,皮亞傑又在日內瓦大學創立了發生認識論國際中心,邀集各國心理學家及其他有關學科的學者進行跨學科合作研究。至1980年,該中心已出版專題報告集37捲。
日內瓦學派的研究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這一理論是歐洲機能主義的發展。可以說,皮亞傑是瑞士教育家、實驗心理學家艾德華·克拉帕雷德的繼承者。發生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由於科學知識處於不斷演化之中,因而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待認識論問題;人類知識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簡單複本(經驗論),也不是主體內部預成結構的獨立顯現(預成論),而是包括著主體和外部世界在連續不斷地相互作用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結構。客觀知識從屬於這些結構,認知結構的發展標志著兒童智力水平的提高和邏輯範疇與科學概念的深化。皮亞傑承認自己有某種把認識論心理學化的傾向。他認為每門科學都要研究客體、該學科自身的理論結構和專門的認識論這 3部分內容。而專門的認識論都要依賴於心理學,因為它們全部的(如邏輯),或部分的(如物理學)是主體對客體施加動作的結果。對運算水平的認知結構的形式表述就是運算邏輯。運算邏輯是科學知識的“基因型”,各種科學知識則是運算邏輯的“表現型”。它們分別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內化和外化的結果。因此,在日內瓦學派的理論體系中,認知結構的發展理論、運算邏輯以及邏輯範疇和科學概念的發生認識論,這三者是統一的,它們構成了兒童(主體)認知功能發展的全貌。
日內瓦學派雖然註意認知發展的結構方面,但其理論的基礎仍是某種功能的觀點。他們認為機體具有組織和適應兩種功能。智力的本質是適應。認知層次的適應是物質層次的適應的延伸,都是使機體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手段。適應機能的實現須以某種基本的結構存在為前提,而結構又是組織機能的產物。適應具有二個功能側面──同化和順化:同化是主體把外界刺激整合於主體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認知格式或結構;順化指格式或結構受到不易同化的刺激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同化與順化之間的調節或平衡化的實現,就是認識上的適應。支配認知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便是這種平衡化的內在趨勢。
日內瓦學派的研究揭示了兒童認知發展和智力成長的一般規律:
①知覺的發展。知覺的場效應在各年齡階段保持相對不變,而知覺活動卻受到智力運算的影響而水平漸次增高。兒童在感覺-運動階段所獲得的恆定客體格式與關於形狀和大小的知覺常性存在著相互作用。
②符號功能和記憶的發展。兒童從感覺-運動階段到前運算階段,逐漸發展了延遲模仿、象徵性游戲、繪畫、心理意象和言語等符號功能。該派尤其詳細研究了意象的種類及其特點,心理意象是模仿內化的結果而非知覺的延伸。前運算階段僅有靜態的再生意象,而運動的和變形的再生意象以及預期的意象須與智力運算互為基礎而發展起來。記憶的結構部分地依存於運算的結構。
③具體運算的發展。兒童在獲得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之後,掌握了類與關係的邏輯,能夠進行加法和乘法的分類以及一維和二維的序列化活動;並能在運算水平上掌握數概念以及進行空間和時間的測量。同時,兒童藉助具體運算,實現了對現實世界中關於長度、質量、容積、面積、重量等物理量的守恆性認識。
④形式運算的發展。當兒童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能在純形式水平上進行命題間的轉換,並形成了以可逆性為基礎的轉換以及掌握二元命題的邏輯關係,組成了體現形式運算總的系統特征結構時,就進入了形式思維階段。兒童這時逐漸掌握一系列典型的形式運算格式,如比例格式、排列組合格式、杠桿平衡格式、概率運算格式、雙參照系格式等,它們大大提高了青少年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歸納-演繹推理的能力,使之對時間、空間、運動、物理因果性等的認識達到新的水平。
日內瓦學派研究人的認知活動,但不同於認知心理學的內容,其研究成果對認識論、邏輯學、語言學和教育學等產生很大影響。皮亞傑本人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學者之一。
日內瓦學派的理論與實驗也受到一些批評。如認為他們只專註於兒童認知一般規律的研究而忽視其差別;對思維活動中心理運算的結構化過於武斷;發展階段的劃分有些絕對化;自動調節和平衡化概念缺乏嚴格解釋等。上述批評促進了皮亞傑學派研究工作的深入,如後來英海爾德、辛克萊·德茨瓦爾特和D.博韋就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差異以及教育與學習等社會因素對發展的作用加以詳盡的探討。中國有些學者認為,皮亞傑學派的創造性工作儘管提供了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特點與規律的豐富事實,但其理論實質仍屬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犯有機能主義心理學生物學化的通病,不過對皮亞傑所強調的人的感情活動為邏輯範疇和心理運算起源的觀點是否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相對立,則存在不同的看法。對日內瓦學派實驗和理論的研究還有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