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發生認識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

  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於1950年建構的一種研究認識(知識)的結構、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心理起源的學說。它反對傳統的認識論,把建構主義與結構主義統一起來,以認識論為目標和起點,通過生物學的方法論的類比,採用發生學的方法,建構於主客體相互作用活動之上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它是皮亞傑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歐洲機能主義的重大發展。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是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成果之一。

目錄

發生認識論的研究內容

  發生認識論研究的內容:(1)知識(或認識)的心理起源,即知識來源於動作(活動);(2)知識的形成,即主體在與外部世界連續不斷交互作用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結構;(3)知識建構的心理機制,即主體通過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這兩種機制,促使新的結構經常處於建構之中。

  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理論是皮亞傑學派發生認識論的基本理論。它由智慧的本質論、兒童認知的發展觀、發展的階段理論及劃分四個階段等部分構成。它革新了傳統認識論的結構、體系和研究方法,把認識論與心理學緊密結合起來,既豐富了科學認識論的內涵,又促進了兒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思維心理學、心理邏輯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但尚存在生物學化和科學主義與邏輯中心主義的傾向。

發生認識論的基本特點

  皮亞傑根據以他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對兒童心理髮展的研究和其他學科有關認識論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種關於認識論的理論。它試圖以認識的歷史、社會根源以及認識所依據的概念和“運算”的心理起源為根據來解釋認識,特別是解釋科學認識。因此它具有兩個基本特點:

  ①用發生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類的認識,強調認識的個體心理起源和歷史發展。皮亞傑認為,傳統的認識論只註意認識的高級水平及最後結果,近現代的認識論則專作認識的邏輯分析或語言分析,這都是不夠的,需要研究認識的心理髮生加以補充。他主要是從生物學出發,通過心理學的橋梁來達到認識論的結論。

  ②發生認識論不是或不只是傳統的認識論,而是要對各門科學中的認識論問題進行研究,這就需要各門學科的專家進行合作。因此,發生認識論是跨學科的理論。

發生認識論的研究結論

  從皮亞傑對認知發展階段的詳細描述中可以得出一些發生認識論的結論。

  ①人的認識起源於活動及活動內化成為可逆的運算活動(內心活動)。運算是皮亞傑從邏輯和數學中借來的概念,它表明兒童的思維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組織的。

  ②在活動和具體運算之間有一個表象思維和直觀思維的過渡階段,其中符號化活動起了重要作用,它使兒童種種的感知運動圖式內化為表象,並且學會了語言。

  ③兒童在沒有掌握語言以前,通過同化和順應以及同化過程的逐步複雜化,掌握了類和關係。語言和思維並非同時發生,但兩者的發展是平行的。語言有助於動作的內化和認識的符號化及形式化。當兒童的思維達到運算階段時,思維和語言就相互聯繫、相互同化和協調起來。思維結構越精細就越需要更多的語言參加,高級形式的運算結構是用語言來表達的。

  ④思維並非起源於語言,但智力越發展,語言的重要性也越大。語言是交際工具,能起強化作用,有助於解除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有利於認識的社會傳遞。

  ⑤兒童最初概念是前概念(不能用“所有”和“某些”作定量規定的概念)和前關係(不存在概念的相對性),以後發展到能穩定地區別個體和類。

  ⑥運算的特征是歸類和關係具有傳遞性和可逆性。最明顯的例子是守恆概念的發展。具體運算與形式運算的區別在於前者離不開具體事物,也只能運用於具體事物。兒童對同一問題如用語言敘述很難解決時,便屬於初級邏輯思維階段。這些運算還不能組合成為統一整體。形式運算則能“使形式從內容中解放出來”,此時兒童能提出假設併進行推論,這是高級的抽象思維階段。

  ⑦成人思維中的邏輯結構和數學結構起源於兒童行動的一般協調,起源於兒童的歸類、系列化和對應的行動。布爾巴基學派所謂的數學母結構(代數結構、序列結構和拓撲結構)在兒童思維的發展中有其自然根源。

  皮亞傑認為影響兒童思維發展的4個主要因素是:成熟、自然經驗、社會經驗和平衡作用。他特別強調平衡的作用,認為不但人的認識,就是人的道德情感都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由主體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地建構而成的。

發生認識論的根本觀點

  發生認識論的根本觀點是要把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緊密地結合起來。皮亞傑是一位結構主義者,他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功能性結構。這種結構是由人自身建構起來的,它不是客體的簡單覆寫,也不是主體預先構成的或天賦的。他認為任何結構都具有3種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我調節性。整體性意味著結構具有內部的融貫性,結構內各成分之間具有有機的聯繫,而不是獨立成分的堆砌或混合。結構及其成分都受某種內部規律的制約,具有與其成分不同的特性,同一成分在不同結構中也具有不同的結構特性。轉換性是指結構並不是一種靜止的組織,而有一些內在規律控制結構的運動發展,一種舊結構可以轉變成為新結構。自我調節性是指結構可以通過自身的內在規律自行調整、自動調節,而不必藉助於外部因素,因此結構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結構內某一成分的改變必然要引起相關成分的改變,結構可以因轉換規律的相互作用而保存下來或變得豐富起來。

發生認識論的主體與客體關係理論

  關於主體與客體的概念,一般認為,主體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指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對象,即同認識主體相對立的客觀世界。

  皮亞傑對主體與客體的理解與上述主體與客體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皮亞傑通過對兒童心理髮展的研究,對主體與客體的概念,還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

  皮亞傑指出,“在心理進化的開始,自我和外在世界還沒有明確地分化開來,這就是說,嬰兒所體驗到的和所感知到的印象還沒有涉及到所謂自我這樣一種個人意識,也沒有涉及到一些被認為自我之外的客體。”“兒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它完全是無意識的(因為還不能意識到自己)。但是,在兒童頭18個月的過程中,發生一種好比‘哥白尼式’的革命,或者更簡單地說,發生一種普遍的‘脫離自我中心’的過程,使兒童把自己看作是由許多永久客體(即以空間——時間狀態組成的永久客體)組成的世界中的一個客體。”即在兒童心理髮展的初期,有一個從主體客體不分的“非二元論的(adualistical)”狀態到形成主體和客體觀念的過程。

  皮亞傑發現,在兒童心理髮展的過程中,活動的協調是使兒童逐漸去除“自我中心”,形成主體和客體觀念的動力和原因。當兒童發展到一定智力階段(18到24個月)時,兒童通過在物體的位置改變後仍然能夠找到這個物體的活動,知道物體從一個地方消失時並非不存在,開始意識到自身是活動的來源,於是兒童的活動得到了協調。這樣,客體就獲得了一定的時空永久性,這又引起了因果關係本身的空間化和客觀化,主體和客體的觀念就逐漸分化出來了。“當年幼兒童不再把一切事情都歸於自己的狀態和自己的行動時,他開始以一個永久客體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按照它本身的空間——時間位移群[group of displacement]並按照客觀化的與空間化的因果關係所構成的)來代替一個變動不居的‘動畫片’般的世界(這世界既無空間——時間的一致性又無外部物質的因果性)。”皮亞傑指出,主體只是“通過自由地調節自己的活動來肯定其自身的存在,而客體則只是在它順應或違抗主體在一個連貫的系統的活動或位置的協調作用時才被建構成的。”所以,主體活動的協調,“既是主客體之間發生分化的根源,也是在實物動作水平消除自身中心化過程的根源”,“主體的解除自身中心化和客體的建構是同一個整合活動的兩個方面。”

  皮亞傑認為,他的這一發現的意義並不限於兒童的心理髮展,這一發現對於科學認識論,對於正確地理解主體和客體的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皮亞傑看來,認識論意義上的真正主體,是具有自我意識即有認識能力並能以動作作用於客體的人。主體的第一個特性是具有自我意識。然而,不是一切人都是主體,新生嬰兒是人,但是沒有自我意識,不能把自己同周圍世界區分開來,還不是主體。只有具有自我意識的人,才能成為認識關係的主體。主體的第二個特性是能夠發生動作。主體要與客體建立認識關係,認識客體,必須作用於客體,與客體形成相互作用的關係。在這個關係中,主體是認識活動的能動者。皮亞傑指出,“主體是功能作用的中心。”“主體只是作用於客體的多種動作的集合,這些動作依照客體的性質進行改造,也改造了主體。”

  在皮亞傑的思想中,客體既是主體認識和作用的對象,也是主體認識活動產物,又是主體認識的極限。客體的第一個特性是主體認識和作用的對象。客體是與主體相對而言的,“客體只有在其與主體發生關係時才存在”,只有當主體作用於某個對象時,這個對象才成為主體動作和認識的客體。客體的第二個特性是主體認識活動的產物。在客體成為主體的認識和動作的對象之前,“客體肯定是存在的,客體又具有結構,客體的結構也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但是,“客體首先只是通過主體的活動才被認識的”,“客體只是通過被建構才被髮現的”,主體正是通過自己不斷地活動和建構,來豐富自己對客體的認識和形成對於客體的觀念的。客體的第三個特性是主體認識的極限。正因為客體是通過主體的活動和建構被不斷地認識和發現的,所以主體的認識活動,就是一個不斷地由少到多,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層到深層把握客體的過程。因此,主體只能逐步地接近客體,“客體只是由不斷的接近而達到,也就是說,客體代表著一個其本身永遠不會被達到的極限。”

  對於皮亞傑的主體和客體的觀點,有不少學者做過細緻的研究。對於皮亞傑關於主體的觀點,研究者們議論不多,基本上持同意的態度。然而對於皮亞傑關於客體的觀點,議論就比較多了。其中一個較有共同性的看法是,皮亞傑的客體概念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意義上的客體是指實際存在的客觀實體;另一種意義上的客體是認識論的客體,即客體是由主體建構而成的。有的學者認為,皮亞傑是從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不同側面來論述客體的。

發生認識論與一般認識論的關係

  由於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實證科學主義的傾向,對於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是屬於哲學意義上的認識論還是屬於科學認識論,在皮亞傑研究者中引起了一場爭論。如皮亞傑《結構主義》一書的譯者們就認為發生認識論“只能是科學認識論而不是哲學認識論,它是哲學認識論的前奏,但還不是通常所說的哲學認識”。 這其實是對發生認識論的一種誤解。大家知道,發生認識論研究的對象是認識的形成與發展及其規律:認知結構發展的平衡理論、認識的實質等問題,正是哲學意義上的研究。至於皮亞傑,特別強調認識論與各門科學之間的相互意義,這正是皮亞傑的傑出之處。這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也是一致的。對於這個問題,皮亞傑回答得很清楚:“我們主要關心的是跟那些對他們自己那門科學的認識論感興趣的科學家建立聯繫”。 皮亞傑實際上是在申明科學認識論和科學家對於發生認識論的重要意義。

  我們分辨發生認識論不是一種“科學認識論”,但我們並無意於抹殺它與一般認識論理論的區別。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發生認識論對於傳統認識論的態度。皮亞傑從其研究認識的出發點和方法論上對傳統認識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在研究認識的出發點上,他指出:“傳統認識論只顧到高級水平的認識,換言之,即只顧到認識的某些最後結果”。而“發生認識論的目的就在於研究各種認識的起源,從最低的認識開始,並追蹤這種認識向以後許多各個水平的發展情況,一直追蹤到科學思維並包括科學思維”。這就是說,傳統的認識論在研究的起點上是違背認識發展的內在邏輯的,在研究對象上是片面狹隘的。他還指出,先驗論者甚至經驗論者都認為“認識從屬於預先存在於主體和客體中的一些形式”,先驗論“實際上目前在某些情況下已回到了天賦論”。在研究方向上,“它是就知識而研究知識,是局限於知識本身的範圍內去研究知識而不考慮其發展”,因而其根本研究方向是形而上學的,是錯誤的。在研究認識的方法論問題上,皮亞傑指出:“經驗論者的意圖是把對認識的分析放在研究認識的心理髮展這個基礎上”,這無疑是合理的,但“可惜的是他們接受了思辯心理學”,而放棄了真正的科學的心理分析方法,而且更忽視了邏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發生認識論正是在批判地繼承其合理性因素的基礎上的。至於先驗論者,由於他們能夠直接進入本質,而完全置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心理學機制和生物學機制而不顧,他們的方法實際上已是非常嚴格意義上的邏輯方法,而更接近於天賦說。

  其次,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發生認識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關係問題。關於認識,列寧是這樣來下定義的:“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成為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對於皮亞傑來說,認識則是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相互作用以認知結構為中介。“首先是存在著主體到客體、客體到主體之間起著中介作用的一些中介物(知覺或概念)”,即皮亞傑更加強調主體的能動作用。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發生認識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致性。對於實踐觀,發生認識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相同,皮亞傑在論述認識通過同化或適應而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已至少評價了實踐的重要性,只不過他使用的是另一個帶實證科學(心理學)色彩的“活動”概念。他說:“我們只有作用於對象並改變它時,我們才認知對象”。在真理論問題上,我們如果將皮亞傑的論述同列寧的有關論述相比較的話,我們只能充分肯定它們的一致性。在論述到思維過程與真理的關係即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關係時,皮亞傑是這樣論述的:“客體……具有永遠被接近,但又永遠達不到的極限性質”,“客體只是不斷的接近而被達到,也就是說,客體代表著一個其本身永遠不會被達到的極限”。而關於同一問題,列寧則有如下的論述:“人不能完全把握=反映=描繪全部世界,它的‘直接整體’、人在創立抽象、概念、科學的世界圖景時,只能永遠接近這一點”。也就是說,由於認識即人類的思維是一個創造性不斷發展的過程,因而真理也是不斷發展的。主體總是創造性地、不斷地、向前地、發展地、愈來愈接近現實世界,接近客觀真理。在討論這個問題時,皮亞傑使用了一個富有啟示性的概念——建構:即主體通過認知結構及自身機能的自我調整而對客體的同化或適應的永恆的發展過程。在這種意義上,皮亞傑認為:“認識是一種繼續,不斷的建構”。在談到建構在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時,皮亞傑指出:“客體首先通過主體的活動被認識的,因此客體本身一定是被主體建構成的。”“客體只是通過被建構成才被髮現的;換句話說,我們能夠逐步地接近客體,但是沒有把握終會達到客體”。由於建構概念在其發生認識中所具有的這樣重要地位,因而在某種意義上,皮亞傑將其發生認識論稱為建構主義。

  當然,發生認識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區別,甚至比他們的一致性更為明顯。在方法論上,它們的區別體現在: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科學方法(特別是心理分析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研究方法是社會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在基本傾向方面,皮亞傑過於強調認識發生和發展的自然機制(心理學前提和生物學前提),而對認識發展的社會機制的重視和闡述都是不夠的。而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的發生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實踐在認識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至上的意義。那麼,我們可以這樣來表述它們的區別:在各個問題上,發生認識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上不存在對立的傾向。只是皮亞傑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更重視對認識的發生與發展進行實證的科學考察。儘管他註意到了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但卻難於而且也不願對之進行更為深入的考察。而對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說,由於其創始人是職業的社會革命家,對認識的社會實踐性的理解和闡發自然要較皮亞傑準確,而對於認識的自然機制則難於作更深入、全面的考察。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也許就證明瞭這一點。

發生認識論對我們的幾點啟示

  通過上面的考察,我們基本上已明瞭皮亞傑關於認識論研究的基本看法。這誠如他自己所言:“至於認識論,它同時要求有先進的邏輯學發展,明確的心理學論據和對科學成長日益具有技術性的分析,它已經開展了從來沒有的專門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今天是由有關的科學家而不是職業哲學家們進行的(如有關數學基礎的理論,微觀物理學的實驗等等)”。如果我們將其作為對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點啟示的話,他實際上是提醒我們註意科學認識論的研究對於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性。而且提醒我們應充分地意識到科學家在認識論研究中的地位。他在這方面的經驗,對我們無疑是具有啟發意義的,“發生認識論的任何研究,不論它所涉及的是兒童某一方面認識(數、速度、物理、因果等)的發展,還是科學思想的一些相應分枝中某一分枝的某種演變,都以研究科學認識論中的專家們的合作為先決條件,即以心理學家、科學史家、邏輯學家、數學家、控制論專家、語言學家等的合作為先決條件”,這也許正是發生認識論的研究中心所能作出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

  發生認識論對於我們的第二點啟示,則是其方法論的啟示。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方法是具體科學的分析方法與邏輯方法的結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研究方法則是社會歷史的分析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對於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說,更多地吸收科學分析的方法,堅持科學分析方法、社會歷史分析方法和邏輯分析方法的統一,則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在如何把握個體認識研究和整體認識研究的關係上,發生認識論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無疑是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的。皮亞傑以其歷史考察方法為線索,對個體認識的發生和發展,所進行的富有成效的考察,對豐富和補充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研究,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此,我們不得不指出:皮亞傑在對個體發生進行心理學、生物學考察時,卻忽視了研究整體發生即社會認識論的研究所應有的地位,對於我們來說,這自然是一項大有前提的工作。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跨專業性質”,似乎是印證了恩格斯在關於不同科學之間的“接觸點”上“可望取得最大成果”的指示,使認識論的研究展現出一片興旺的前景。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Yixi,泡芙小姐,KAER,林巧玲,Mis铭,刘维燎,nonameh.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發生認識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