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雖然與政治認同有相似之處,但是不是同義重覆。文化認同,尤其是對外來文化價值的認同,足以瓦解一國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既是該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關於“文化認同”,它所回答的是“我們是誰?”亨廷頓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並以某種象徵物作為標誌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如 旗幟、十字架、新月形、甚至頭蓋等等。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
總之,“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作為民族的認同和國家的認同的重要基礎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不僅沒有失去意義,而且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
中華文化辭典把文化認同的解釋為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即指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度與方式。經過認同後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將被接受、傳播。
現代的對於文化的思考轉變成了對於文化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化研究與文化理論都對文化認同進行了思考.最近幾十年,一種文化的統一,也就是說,來自與個人的細小特征的緊密結合而成的文化主體.文化認同表現在:地理位置,性別,種族,歷史,國籍,性別取向,宗教信仰和種族劃分等.一些文化認同的批評家認為:文化認同(基於不同性)的保存在於社會的不同力量;世界性給了個人很強的身份共用.但那不是說文化認同必須分裂.考慮到國際社會的實際聯繫,各國會把整體中的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作為世界的分享,作為與其他群體相互識別的其他方式.以前幾輩人或同時代的年長者為例子,在古代歐洲國家分享了相同文化中的高水平,歸因於他們共同的歷史(頻繁的暴力關係和羅馬文化的起源),布朗指出西方國家概念的發明被證明是對於多種文化統一化的吸引力的表現。
當代對文化認同問題的認識存在著三大思維誤區:
一是主張以復興傳統文化來重建文化認同;
二是將文化認同與現代性相對立;
三是將文化認同與全球化相對立。
文化與人們特定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當代人絕不可能以古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復興傳統文化缺乏現實基礎,更不可能以此重建文化認同;理性地權衡歷史與現實,只能立足於新文化傳統,創造出既有民族“自性”,又有全人類“共性”的新文化,才能建構起真正的文化認同;在重建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應該理性地、批判地對待現代性與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