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針行動計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指針行動計劃(Indicator Act Plan,IAP)
目錄 |
指針行動計劃是由國家註冊質量工程師徐顯峰在《質量:嚮往與追求》[1]一書中提出的,作者在書中強調為了實現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及優秀質量文化在組織中真正落地,發起以“行動”為核心的指針行動計劃概念。
指針行動計劃不僅適用於組織質量管理,更適用於工作生活,它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遵循的一種普遍性思維。這種思維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預防不期望的問題發生提供了一種實用和可行的方法,即持續有計劃地行動。
比如在你外出旅行,手機突然欠費停機或發生故障,手機因為沒有提前充電而中途沒電等,遇到這種突然情況,改如何處理?最好的答案是提前行動預防。指針行動計劃既可以用於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又可以用以發現新事物,甚至是創造一些東西。
指針行動計劃以指針作為參考,透過指針精神,把人的信仰、價值觀、理想等精神世界的事物,緊密地與現實世界的事物(人的行為模式,如思考、行動等)聯繫起來,為任何嚮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提供了一個看似笨拙實則簡單的方法。
世界質量先生克勞士比提出的零缺陷理念,很多企業雖然都在推行,但認為那隻是一種理想狀態 ,是一種遙不可及的事情。零缺陷本質之一恰恰就是人們預防缺陷的態度和決心。克勞士比先生告訴人們:質量是免費的,但質量絕不是贈品。質量是免費的,即質量不需要投入真金白銀;但質量絕不是贈品,意思是它需要花點心思和付出勞動的。在絕大數情況下,第一次沒有把事情做對,就容易發生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即應該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但實際上沒有作對,結果導致返工所花費的成本以及由此事而引起的額外的成本的總和。這種成本在企業是不應該存在的。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防其發生。如何預防?預防即針對目標持續有計劃地行動。指針行動計劃思維就是要告訴我們:行動,有計劃地行動,持續有計劃地行動。指針本身就隱含了目標、行動與計劃的衡量準則。質量管理是一個細緻入微的工作,需要人們做到吹毛求疵。
指針行動計劃包括概念模型、行動模型、目標模型和計劃模型。以下為四個模型的詳細介紹。
1.概念模型
指針行動計劃的思維是通過一個個簡單而具體的模型展現出來。首先,人的一生,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目標,或者是理想,或者是夢想。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常常會對工作、對生活產生厭煩,對工作和生活失去激情。我們習慣將這個目標稱為夢想。其次,我們必須把這個人生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實現的微目標,這裡所說的能力範圍內,即現有的知識水平、經驗以及所能採取的行動下所具備的能力。通過一個個微目標的實現,彙集起來就是我們人生的大目標。如此迴圈下去,我們將不斷地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人生更大的目標。
概念模型的意義:指針行動計劃思維的概念模型,參考PDCA迴圈,但又有所改進;包含了PDCA的基本思想,但又有別於PDCA的思想。通過對指針行動計劃思維的展現,以解決一些長期而複雜的問題,如組織的質量管理、質量經營、個人職業發展等。當然,這一思維還可以應用於其它更廣泛的領域。
2.行動模型
離開了行動,所有的目標,都將失去意義,都將變成奢望,都將淪為幻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決不能迷信於目標。要實現目標,就必須採取行動。當我們面對行動無能為力的時候,請我們一定回到概念模型,很快我們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因為指針行動計劃的思維為行動提供了原動力。我們非常喜歡完整的事物,所以我們認為行動與目標之間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繫。有計劃地行動可以發現目標,有計劃地行動可以確保目標的實現。目標往往產生於行動之中,併在行動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同時目標又服務於行動,為行動帶來原動力。
3.目標模型
什麼是目標?目標在哪裡?如果說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那麼沒有目標的人就是可憐的。指針行動計劃思維要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即我們必須圍繞著一個特定的目標行事,這個特定的目標就是我們想要去的地方。這裡所說的特定的目標,絕不是隨便找個目標。如果你是一個對工作、對生活非常仔細認真的人,相信你會很快發現這個特定的目標。目標就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目標的影子。
在瞭解目標模型之前,讓我們先瞭解一下目標的兩個最基本的屬性。首先,目標具有動態性。目標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一般情況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各階段的具體目標,也常常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發生一些變化,但人生的大目標一般不會改變,除非我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其次,目標具有無限可分解性,任何遙遠的目標都可能被無限分解,直到我們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實現。目標的這兩個屬性對我們發現和理解目標非常有意義。
計劃看似為行動的前提,目標看似為行動想要達到的結果,但二者確實來自於行動,在行動中完善和發展。
4.計劃模型
所謂計劃,就是要對目標及行動做出合理安排,讓所有事情都按照預期發生的活動體。計劃模型是展現指針行動計劃思維的另一型。計劃模型首先講述了這樣一個基本的哲學理論,即有計劃不一定能保證獲取好結果,但沒有計劃永遠不可能獲取好結果。如果希望事情按照我們的預期發生,就必須對目標和行動做出合理安排,否則一切都會泡湯。
作者發現這種思維後,試圖尋找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將這一思維呈現出來,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思維最初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將其稱為模式(1)和模式(2)。本概念相關資料所涉及到的"組織"和"客戶",均指廣義的組織(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和客戶(產品或服務的接受者)。
指針行動計劃(IAP:Indicator Act Plan)
指針方向:組織的客戶
指針行動目的:持續改進質量
指針行動計劃:立即行動
激勵計劃:指針獎
指針行動計劃說明:指針行動計劃旨在建立一種持續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與組織(包括組織的員工)行動之間的價值聯繫,通過這種聯繫達到持續改善質量的目的。指針行動計劃的核心是“立即行動”,即組織或組織的員工需要立即行動起來建立這種聯繫。為確保指針行動計劃成功實施,為組織持續改善質量做出貢獻,通過持續改善質量為企業創造價值,在指針激勵計劃部分特設“指針獎”。
指針行動計劃(IAP:Indicator Act Plan)
核心:立即行動
行動目的:持續改進質量
指針行動計劃的目的:獲取質量,獲取價值
激勵計劃:指針獎
指針行動計劃說明:指針行動計劃旨在通過立即行動建立一種持續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與組織(包括組織的員工)行動之間的價值聯繫;行動目的是“建立價值聯繫”,即組織或組織的員工需要立即行動起來建立這種聯繫;最終目的是“獲取質量,獲取價值”;為確保指針行動計劃成功實施,為組織持續改善質量做出貢獻,通過持續改善質量為組織創造價值,在指針激勵計劃部分特設“指針獎(Indicator Prize)”。
指針行動計劃思維除了上述兩種表現形式外,也可根據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設計不同的解決問題模式。
既適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特別是企業產品質量的持續改進方面,為預防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還適用於個人的成長及職業發展,其中包含著諸多積極的因素,對個人的成長及職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選擇某一特定的領域,持續有計劃地採取行動,可使個人在所選擇的特定領域獲得成長,可以使個人在所選擇的特定職業獲得發展。
當然,除了上述兩個方面之外,這種思維也適用於其它任何行業和任何領域。
- ↑ 徐顯峰,徐顯龍.質量:嚮往與追求[M].中國質檢出版社,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