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迴圈漁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迴圈漁業

  迴圈漁業是指在人、社會、漁業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人、漁業生產、水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依靠科學技術、政策手段、市場機制,調控漁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把傳統的、依賴漁業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開放鏈式經濟(開發資源-粗放生產-過度消費--排放廢物-末端治理),轉變為依附於漁業生態良性迴圈來發展的集約閉環漁業經濟(開發資源--清潔生產-綠色消費--再生資源-重新利用),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統一的漁業發展模式。

迴圈漁業的原理[1]

  迴圈漁業的理論就是以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為主,即所謂的節能減排;它是一種將生態設計、清潔生產、資源再利用和綠色產品融為一體而迴圈發展的模式。它所實施的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和可控制。

  迴圈漁業與傳統漁業相比:迴圈漁業是按照迴圈經濟理念,通過整體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設計和管理,實現物質能量資源的多層次、多級化的迴圈利用,達到漁業生產系統的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購買性資源最低化、可再生資源高效迴圈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產業目標。那麼,從產業發展理念上,迴圈漁業更註意把迴圈經濟理念應用於漁業生產中,提倡漁業生產全過程和魚的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在生產方式方面,註重建立資源利用高效率,外部投資最低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生產目標;在產業模式上,則是從整體角度構建漁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物質迴圈產業體系,使漁業生產系統相互交織,構成大產業系統。

  根據漁業本身的特有性質,可以歸納出迴圈漁業的系統原理

  1、迴圈漁業的資源迴圈再生原理

  漁業系統是一種在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人工控制的生態系統,是通過系統的內迴圈和系統外迴圈相結合而形成資源再生迴圈的。在其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物質資源是可以再生利用的,其最主要的,一是風、光、熱、水等自然資源,需要高效周年利用,具有自然再生性;二是種、養殖業轉化來的餌料、肥料等能量資源;三是藥物的、機械的、電力的干預性資源;四是非病毒、細菌感染了的老水、肥水和底泥,屬生產中間廢棄物資源。迴圈漁業就是採用這些可再生資源,來提高能量轉化率和物質迴圈利用率,從而促使再生性迴圈漁業的推進,達到預期的迴圈漁業目標。

  2、有機物質組鏈增環原理

  在漁業生產系統中,物質之間、生物之間沿著不同環節上的利用方式和食物鏈營養級傳遞與轉移。利用不同物質生物營養級使各級層動物和微生物之間分級、分次反覆迴圈和利用,使上一級迴圈轉移到下一級的物質,再次轉化為上一級,在此期間,生產者可以得到迴圈過程中某一級段的產品和生物質能。這就是通過食物鏈增環、組鏈原理,從而減少非生產迴圈。增加生產迴圈,促使了物質迴圈周轉率的提高,從而獲得更多的產品,減少廢棄物排放。

  3、動、植物及微生物相互作用原理

  漁業系統中擁有水陸生動植物、微生物等多種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有互利、互惠、原始合作、競爭干涉、捕食、寄生等多種生態作用。發展迴圈漁業體系,就是要充分利用這些複雜的生態作用,合理配置各生物間的生態位,利用生物之間自身的相互作用和生態化技術來設計資源利用更加充分的多環立體漁業,實現迴圈漁業的生產目標。

  4、生態經濟協調原理

  漁業也是存在於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一個產業,其產業的目標同樣是,既要獲得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又要維護生態協調。在特定條件下,往往漁業經濟和生態功能處於矛盾之中,要想解決這個矛盾,就需要按照生態經濟協調原則去設計迴圈漁業生產體系,既要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又要將其建立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範圍之內,形成一種經濟高效、技術可行、生態安全、環境友好,社會認可的可持續漁業模式。

當前可操作的迴圈漁業基本模式[1]

  根據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基礎實力程度,發展迴圈漁業,只能從此較初級的階段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堅決避免頭重腳輕根底淺的不切合實際的做法,只能是隨著經濟基礎的逐漸雄厚,技術水平和科技手段得到提高,生產經驗豐富而來大幅度地提升迴圈漁業的規模,使其走向更高的層次。客觀地說,目前對我們的大部分養魚場區來講,比較適宜發展迴圈漁業大體上可行的生產模式有如下四種;

  1、以魚一豬、雞為代表的水、陸養殖結合的迴圈模式。從豬、雞等利用的初級飼料到魚再次變為次級飼料的迴圈利用。主要是發展肥水養魚,使飼料得到二次利用,飼料利用率得以充分發揮,飼料效益得到提高。

  2、以稻一魚一萍一茵多項的迴圈模式。一水兩用,一田多品的稻田養魚已發展很久,其流程是用稻田的水養魚,魚吃稻田裡的萍、雜草、稻穀後期的無效分櫱及田裡的水生動物。魚翻動底泥,促進水稻根系生長。魚的排泄物又可肥田,彼此互助的生產模式。

  3、魚一菜及水上其它飼料性的漂浮植物相結合的迴圈模式。主要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及控制藍、綠藻的大量繁殖、避免泛塘發生。

  4、塘泥再利用迴圈模式。塘泥作為陸地植物的有機肥料,減少無機肥料投入,體現出水陸邊緣效應。

迴圈漁業的技術途徑[1]

  迴圈漁業是在綜合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科學的合理增環,併進一步地提高相關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度,通過生態經濟系統設計和細化管理,科學地實現物質能量資源的多層次多級化的迴圈利用,達到以漁業為主的全系統的自然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購買性物資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資源高效迴圈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產業目標。迴圈漁業的具體類型豐富多樣,有單一漁業內部迴圈,有魚、畜、禽鏈迴圈,有種、養鏈迴圈,有廢棄物再迴圈。這些迴圈模式,必須將各項技術進行集成,相繼各項生產管理進行集約,呈現一個主線,諸多分支,起到互用、互助、互補作用,最後形成一個整體型的閉環產業鏈的綜合迴圈大產業。通過多層增環,提高經濟收入。

  1、單一漁業內部迴圈的技術途徑

  養魚的主要廢棄物是過肥、過老的池水及底泥。在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理念下,少用或不用機械清淤,就要研究一套漁業內部的迴圈利用技術途徑,將廢棄物變為有用的新能源來再次利用,解決的辦法是:利用魚池內的肥水、老水含有過量的氨氮及有機物、無機鹽類等物質,培養水生植物,來消耗池中肥水、老水中的廢棄物,從而使得水質變好,利於魚的生長。培養水生植物優選種類應是;沉水植物中的苦草、小眼子菜。漂浮植物中的水浮蓮、水葫蘆、水芹菜、空心菜。苦草、小眼子菜的根須部扎在底泥中吸收底泥中營養成分,減輕底泥過肥,改良底泥品質。同時,沉水植物水面下部分的莖葉通過光合作用,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會使底層水溶解氧量增高,有時局部會過飽和,這樣對底泥及底層水由於缺氧而出現的H2s值增高而大有改善。由於溶氧高,可以使H2S完全被氧化而消失。底層及底泥表層有充足的溶氧時,可促使其中的水生物的代謝產物,屍骸等有機物氧化分解成無機鹽,再度被植物吸收,增加水體中初級生產能力;底層氧量高,可促使底棲動物繁殖、生長茂盛,為底層魚類提供大量的天然餌料。同時,底層魚類在高溶氧的環境中其攝食、代謝、生長也都旺盛,因此,栽種沉水植物在魚池中出現的生態迴圈現象是漁業豐產上的很好一個環節。漂浮植物利用水上層的營養成分而生長。所以,當水質過於富營養化時,用其來改善水質效果很好,尤其是有效地控制藍、綠藻的大量繁殖,避免魚池在悶熱天氨氮(NH)的升高。同時,漂浮植物中的水浮蓮、水葫蘆又是草食性魚類和豬、禽的好飼料,而空心菜、水芹菜又是餐桌上的物美價廉的應時蔬菜,同時也可以喂魚、豬、禽等。漂浮植物一般產量都很高,畝產可達到4萬kg左右,只要不超過養魚水面的20—30%的情況下,可以大面積推廣。

  2、魚、禽、畜生產鏈迴圈技術途徑

  這一迴圈模式的技術途徑,就是養殖之間的廢棄物再迴圈、再利用的問題。利用魚、禽、畜所利用的生態迴圈過程,從而起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符合於迴圈經濟的科學要求。具體的技術途徑就是利用禽、畜糞便培肥水質,以水中繁殖起來的水生生物來提供魚類食物,再用池塘底泥及水、陸生植物經發酵培養蚯蚓作為雛雞動物蛋白飼料、提高雛雞成活率,廢棄的蚓糞施用農作物又是優質的有機肥料,最終做到了養殖的零排泄。

  3、種、養鏈迴圈技術途徑

  種植與養殖業之間的生態迴圈最佳模式莫過於稻一魚一萍一菌的迴圈模式,它是根據各種生物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設定種、養項目。即為增環型的稻田養魚。田間的最佳格局是壟稻溝魚式或田蕩式。溝、蕩水面與稻田水面平行,魚可在溝或蕩和田中活動順暢。稻田水面的80%可培植浮萍、蕪萍、滿江紅等小葉漂浮植物供魚食用。利用田間潮濕的環境,在田埂上進行袋栽食用菌,採收後菌基直接還田或配置牛、羊飼料。此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生態環境和各生產項目之間的條件互補,可謂是效果很好的迴圈漁業的一種模式。它的優點是不使用除草劑,不使用或少使用(只是一次返青肥)化肥,起到了清潔生產、無污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孫茂惠.對發展迴圈漁業的幾點思路(J).黑龍江水產.2014,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迴圈漁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