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圈增長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迴圈增長理論、迴圈增長模式、迴圈經濟增長模式
目錄[隱藏] |
迴圈增長理論是論述市場經濟運行過程當中,經濟迴圈與國民經濟不斷增長的趨勢之間的關係。
迴圈增長理論的主要內容 [1]
(1)將經濟迴圈與經濟增長作為兩個問題分別研究之後,再將兩者結合起來所提出的迴圈增長理論。代表作有卡列茨基的《動態經濟學理論》。對自發的經濟迴圈的可能性進行分析以後,與新技術、人口增長等為基礎的長期趨勢理論相結合,便提出了迴圈增長理論。
(2)將經濟迴圈完全從經濟增長問題中分離出來考察,但是認為在經濟迴圈中受到上限和下限的制約,並指出上限及下限呈現著不斷提高的趨勢,從而回答了迴圈增長的理論問題。其代表學說有哈羅德的《動態經濟學導論》和希克斯的《經濟周期理論》。哈羅德與希克斯在該問題上雖然觀點一致,但在二律背反理論和時滯理論上,二人存在極大差異。
(3)認為增長的因素自發地產生於經濟迴圈的過程中。如杜森貝里根據《棘輪效應》提出的在經濟迴圈學中基礎消費水平有不斷上升趨勢的理論。
(4)認為經濟迴圈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其代表學說為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的根源在於具有破壞性創造力的企業家追求“創新”而“創新”是造成經濟發展周期變動的必然根源。
迴圈增長理論的模式 [2]
- 1、自然迴圈
自然生態系統中污染物的凈化和可更新資源的迴圈再生,這是自然行為。人類必須很好地維護和利用自然迴圈,不能超越地球環境容納量和資源的最大可持續產出,才能保證人類持續地共同享用地球家園的生態福利;
- 2、經濟迴圈
經濟系統中非更新(在自然條件下不能、或者幾乎不能通過自然迴圈得以再生的資源)、可回用(可以通過人類的生產活動,加以重覆利用)資源的迴圈利用。這是人類的社會行為,需要有組織地規劃和發展。構建迴圈型經濟和迴圈型社會,減輕了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和對自然迴圈的干擾,為建立經濟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創造了現實的基礎。
- 3、複合迴圈
人類複合生態系統中自然生態子系統與經濟子系統複合迴圈的良性運轉。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均為人類複合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只有當這兩個子系統在結構上耦合,在功能上完善,並構成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時,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持續發展。
- 1、人口規模的非加性增長
人口是體現和影響社會與經濟規模的基礎指標。只有把人口規模控制在適度範圍內,才能實現經濟、社會需求規模的適度,才能保障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和諧共生。而事實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規模已經超出了適度的範疇(包括中國、印度等),必須通過減量增長才能達到規模適度。現實條件下,人口規模的非加性增長,是實現經濟與社會逐漸向穩態和可持續發展過渡的首要條件
- 2、經濟的質量發展型增長
實現“經濟的低代價增長”,只是一個模糊的目標要求,其實質應該是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質量發展型增長。不過在浪費盛行、勞動生產率較低的我國,採用經濟低代價增長的提法,對於唯利是圖的經濟動物具有驚世駭俗的功效,在這兒用一用也無妨。但作為學術研究,恐怕不宜過於含糊。為防人誤解,我們還是把“經濟的低代價增長”改個名:經濟的質量發展型增長。
- 3、環境容納量的非減性增長
自然資源總量與環境容納量有關,但不是直接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原因在於,環境容納量體現的是全球或區域複合生態系統的綜合服務功能,而不是資源的數量指標。就人類複合生態系統而言,環境容納量不僅僅取決於資源的總量或可利用資源的總量,還取決於人類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生態環境狀況和可利用資源的質量、結構、分佈、資源效率及其可持續性。恢復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適度消費和改善資源結構、提高資源效率都是實現環境容納量擴大增長的途徑。但是應該註意到,環境容納量仍然存在極限,當資源、環境和消費均達到最優化時,環境容納量的決定因素就是資源的總量。人類始終生存在一個有限的環境中,必須以有限的經濟、社會規模來適應這種限制,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總之,地球自然資源總量本身是一個常數,環境容納量也有其最終的極限,在達到這個極限之前,環境容納量有增長的空間,到達極限後只能藉助穩態發展維持和適應這個極限。所以,用環境容納量的非減性增長來總結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的要求應該更合適。
- 4、社會福利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增長
上述“三個增長”主要關乎可持續發展三原則中的可持續性原則,而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卻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事實上,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和資源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的構架、資源的配置等問題歸根結底要受到社會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等的影響。正如有位經濟學家所言,人類絕對的需求是有限的,而那種看起來比別人更富有的相對需求卻是無限的。導致貧富差距拉大和公平(公正)失衡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只能導致社會穩態的破壞和可持續性的喪失。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家園,各類人、各代人都有利用地球資源滿足其爭取美好生活願望的公平的權利。沒有公平的和共同認同的福利,可持續性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所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社會福利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