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戰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延遲戰略是指物流中,某些產品定製化的作業流程,延緩至顧客訂單確定後才進行。
延遲戰略的概念在實務應用與學術研究的歷史相當悠久。Alderson (1950)認為所謂延遲,即是為了降低時間所造成的風險,以及需求不確定性或市場需求的不同所造成的浪費,而這些不確定性都是由於產品多樣或存貨地理位置分散所造成。因此,Bucklin (1965)從配銷渠道的觀點,推論產品差異(型式、位置與時間)所造成的風險及不確定性,都是發生在製造及配送的流程上,如果製造及配送的部分作業能被延緩至顧客訂單確認後,則風險及不確定性將可減至最低,所以延遲戰略也可視為一種降低風險的觀念。
Lee, Billington, & Carter (1993)則更進一步說明,定製化的程度不同,會影響存貨水準與服務水準,並認為產品與製造過程設計的不同,也將連帶使地域化及定製化的運作方式有所不同;產品設計與製造過程的設計不同,也會影響地域化的程度、位置及存貨,因此延遲戰略亦可透過產品與製造過程的設計來完成。
Van Hoek (2001)認為延遲戰略是指將物流中,某些產品定製化的作業流程,延緩至顧客訂單確定後才進行;由於延遲戰略並非靠預測未來需求量來製造產品,而是根據實際的顧客訂單,如此可避免產生成品的存貨,因此延遲戰略也比較適合運用在對存貨成本敏感度高,但配送成本敏感度比較低的企業。此外,由於產品是在顧客訂單確認後才製造,若製造或配送的前置時間過長,則可能會抵銷運用延遲戰略的效果,因而延誤對顧客承諾的交貨時間。
(一) 生產延遲
在現實情況下,生產批量的經濟性是不能忽視的。挑戰在於採購、生產及物流之間的定量交換成本,這種分析將在第十七章中展開,在這裡,只需理解,在預估生產和由於引入柔性程式而失去規模經濟之間的成本和風險的利益互換。生產批量的大小要求流水線結構或可轉換的結構以及相關的採購費用。在有關製成品庫存的規堆積中找到成本與風險的平衡。在傳統的功能管理中,生產計劃用來實現最低的單位生產成本。從綜合的角度看,是以最低總成本達到客戶期望的滿意度,這就要求生產延遲以促進整個企業更有效率。
生產延遲的目標在於儘量使產品保持中性及非委托狀態,理想的延遲應用是製造相當數量的標準產品或基礎產品以實現規模化經濟,而將最後的特點,諸如顏色等推遲到收到客戶的委托以後。在受延遲驅動的生產中,物流等式中節約的機會體現在以標準產品或基礎產品去適應廣大不同客戶的獨特需要。最早先的商務上可行的生產延遲的例子之一是根據客戶要求混合油漆顏色。混合儲存程式的實現急劇的減少了在零售漆商店中儲存的數目單位,零售店不是持有預先混合好的顏色,而是儲存一種基色調,再根據客戶特殊的訂單來混合顏色。
(二)物流延遲
在許多方面,物流或地理上延遲和生產延遲正好相反。物流延遲的基本觀念是在一個或多個戰略地點對全部貨品進行預估,而將進一步庫存部署延遲到收到客戶的訂單。一旦物流程式被啟動,所有的努力都將被用來儘快將產品直接向客戶方向移動。在這種概念上,配送的預估性質就被徹底的刪除而同時保留著大生產的規模經濟。物流延遲的潛力隨著加工和傳送能力的增長以及具有高度精確性和快速的訂單發送而得到提高。物流延遲以快速的訂單和發送替代在當地市場倉庫里預估庫存的部署。與生產延遲不同,系統利用物流延遲,在保持完全的生產規模經濟的同時,使用直接裝運的能力來滿足客戶服務要求。
由於延遲戰略並非靠預測未來需求量來製造產品,而是根據實際的顧客訂單,如此可避免產生成品的存貨,因此延遲戰略也比較適用在對存貨成本敏感高,但配送成本敏感度比較低的企業。延遲戰略的做法可分為兩大類:
其一是產品製造過程的延遲,亦即在還沒有製成成品的必要時,保持原料形態,以維持顧客需求改變的彈性與避免成品過時的浪費。延遲的產品製造過程與按預測而生產的產品製造過程形成絕對的對比。前者可視為拉式(pull)的產品製造過程,而後者則是推式(push)的產品製造過程。推式的製造過程必須負擔較高的存貨倉儲成本,以及存貨過時與轉移所形成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