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內部化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市场内部化理论)

內部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Theory)

目錄

什麼是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又稱市場內部化理論,是西方跨國公司研究者為了建立跨國公司理論時提出和形成的理論觀點,是當前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理論。 

  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國里丁大學學者巴克萊(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與加拿大學者拉格曼(A.M.Rugman)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學者,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含日本)為研究對象,沿用了美國學者科斯(R.H.Coase)的新廠商理論和市場不完全的基本假定,於1976年在《跨國公司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書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國公司的一般理論——內部化理論。

  主要回答了為什麼和在怎樣的情況下,到國外投資是一種比出口產品和轉讓許可證更為有利的經營方式。後來,經濟學家羅格曼吉狄、楊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該理論。

  內部化理論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勢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為了謀求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傾向於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

  內部化理論建立在三個假設的基礎上:

  1、企業在不完全市場上從事經營的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2、當生產要素特別是中間產品的市場不完全時,企業就有可能以內部市場取代外部市場,統一管理經營活動。

  3、內部化超越國界時就產生了多國公司。

  市場內部化的過程取決於四個因素:

  1、產業特定因素,這與產品性質、外部市場的結構和規模經濟有關。

  2、區位特定因素,如區位地理上的距離、文化差異和社會特點等。

  3、國家特定因素,如有關國家的政治和財政制度

  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業組織內部市場的管理能力

  在這幾個因素中,產業特定因素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如果某一產業的生產活動存在著多階段生產的特點,那麼就必然存在中間產品,若中間產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場進行,則供需雙方無論如何協調,也難以排除外部市場供需間的劇烈變動,於是為了剋服中間產品的市場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現市場內部化。市場內部化會給企業帶來多方面的收益。

內部化理論的觀點與內容

  內部化理論認為:

  1、外部市場機制失敗,這主要是同中間產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術、信息、商譽等)的性質和買方不確定性有關。買方不確定性是指買方對技術不瞭解,賣方對產品保密,不願透露技術內容,因此跨國公司願意縱向一體化。橫向和縱向都願意向國外投資

  2、交易成本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司無法控制全部因素。如果實現市場內部化,即把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通過內部轉移價格可以起到潤滑作用。

  3、市場內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國際直接投資傾向於高技術產業,強調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證跨國公司經驗優勢,都是為了實現上述各方面要求。

  該理論從國際分工不通過世界市場,而是通過跨國公司內部來進行這點出發,研究了世界市場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國公司的性質,並由此解釋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與決定因素,其中市場不完全性及企業的性質是內部化理論的核心。

  該理論有助於說明各種類型跨國公司形成的基礎。其後有些學者將技術優勢及內部化概念進一步引申,以解釋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該理論還解釋了跨國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資與許可證安排這三種方式之間選擇的根據。

內部化理論的現實意義

  內部化理論是西方學者跨國公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轉折。以前的理論主要研究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動機與決定因素,而內部化理論則研究各國(主要是發達國家)企業之間的產品交換形式與企業國際分工與生產的組織形式,認為跨國公司正是企業國際分工的組織形式。

  與其他理論相比,內部化理論屬於一般理論,能解釋大部分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而其他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僅從產品或生產要素等某個側面來分析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因此內部化理論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論。因而有助於對跨國公司的成因及其對外投資行為的進一步深入理解。

內部化理論的分析[1]

  由於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如果將企業擁有的半成品、工藝技術、營銷訣竅、管理經驗和人員培訓等“中間產品”通過外部市場進行交易,就不能保證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企業只有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較大的範圍內建立生產經營實體,形成自己的一體化空間和內部交換體系,把公開的外部市場交易轉變為內部市場交易,才能解決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與外部市場的矛盾。這是因為內部化交易會使交易成本達到最小化,在內部市場里,買賣雙方對產品質量與定價都有準確的認識,信息、知識和技術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減少貿易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

  內部化理論認為,由於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如果將企業擁有的半成品、工藝技術、營銷訣竅、管理經驗和人員培訓等“中間產品”通過外部市場進行交易,就不能保證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企業只有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較大的範圍內建立生產經營實體,形成自己的一體化空間和內部交換體系,把公開的外部市場交易轉變為內部市場交易,才能解決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與外部市場的矛盾。這是因為內部化交易會使交易成本達到最小化,在內部市場里,買賣雙方對產品質量與定價都有準確的認識,信息、知識和技術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減少貿易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

  內部化理論認為,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體現在很多方面,主要有:

  (1)壟斷購買者的存在,使議價交易難以進行;

  (2)缺乏遠期的套期市場,以避免企業發展的風險;

  (3)不存在按不同地區、不同消費者而實行差別定價的中間產品市場;

  (4)信息不靈;

  (5)政府的干預等。

  為了減少這些市場不完善所帶來的影響,使企業擁有的優勢和生產的中間產品有理想的收益,企業一般都會投資於海外。

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的因素[1]

  內部化理論進一步指出,市場最終能否內部化,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產業特定因素(產品性質、外部市場結構和規模經濟等)、地區特定因素(地理距離、文化差異、社會特點等)、國家特定因素(國家的政治制度、財政制度等)和公司特定因素(不同企業組織內部市場管理能力等)。其中最關鍵的是產業特定因素。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內部化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