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巨集觀生產力系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巨集觀生產力系統

  巨集觀生產力系統是指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系統,即一國的國民經濟體系。

巨集觀生產力系統的基本屬性[1]

  巨集觀生產力系統, 具有下列基本屬性:

  第一, 連續性和繼承性。這是社會生產力的縱向聯繫。生產過程的連續性, 直接影響著現實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馬克思說“ 生產過程的這樣一種有規則的中斷, 是和現代大工業的經營根本不相容的。這種連續性本身就是一種勞動生產力。”

  為什麼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呢首先, 要區別潛在的生產力和現實的生產力。只有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才能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不斷結合起來成為現實的發揮作用的生產力。

  其次, 是由社會化生產的性質決定的。 社會化生產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生產, 而現代機器大工業不僅要求每個生產環節緊密銜接, 而且要求每一個具體的作業工序都依次有節奏地進行。生產技術水平越高, 機器裝備越先進, 對生產連續性的要求就越嚴格。因此,沒有生產的連續性, 就沒有社會化的大生產。

  第二, 總體性和配合性。這是社會生產力的橫向聯繫。馬克思在論述協作時指出“ 一個騎兵連的進攻力量或一個步兵團的抵抗力量, 與單個騎兵分散展開的進攻力量的總和或單個步兵分散展開的抵抗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 因此, 巨集觀生產力絕不是生產力各個因素、各個部分和各個系統的簡單相加, 而是各個因素、各個局部的有機組合。

  既然協作是一種生產力, 那末, 生產力的各個子系統的有機組合就更加是一種生產力。離開了總體性就沒有巨集觀生產力。在巨集觀生產力系統中, 任何一個子系統發生故障, 都不可能使現有的生產能力形成現實的生產力。正如有的同志所說, “ 社會生產力這個複雜的系統,它實際上能發揮出來的生產力, 不是各個子系統生產力的加數平均, 而是恰恰由最差的那個子系統的生產力決定。” 這種情況, 充分說明瞭巨集觀生產力系統的總體性和配合性。

  第三, 平衡性和比例性。揭示生產力諸要素、諸系統在國民經濟中的平衡關係及其變化規律, 是巨集觀生產力系統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恩格斯說“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 。空間表示物體彼此之間的並存關係和分離狀態, 表示它們的廣延性和排列次序。要發展生產力, 首先必須搞好巨集觀經濟範圍內的生產力佈局, 使生產力諸要素“ 按照最適合於它自己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的原則分佈於全國” 。對於我們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 巨集觀生產力佈局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 從根本上說, 就是生產力各個子系統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儘管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 但計劃工作的出發點則是在不平衡中尋求平衡, 實現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在社會化大生產中, 生產力既保持著縱向聯繫, 又保持著橫向聯繫, 同時還表現為系統和系統之間的立體聯繫。這是一個縱橫交錯的聯繫網路, 各單元、各環節、各工序之間, 以及各系統之間,從設備到資源和勞動力配置以至生產能力, 都必須協調平衡。因此, 在進行巨集觀調節時必須不斷加強生產力系統中的薄弱環節。剋服薄弱環節, 就是達到平氮」第四, 各個系統之間的互相滲透和互相替代性。任何一項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遲早要用於改造其它生產部門。蒸汽大王曾經翻轉了整個世界, 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面貌, 滲透到每一個生產領域。現代日益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 正在裝備著各個生產部門, ,並帶來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電報、電話看起來只是簡單的通訊工具, 但在現代化生產上已經產生了廣泛影響。當前發生的信息革命, 就是通訊技術和電子電腦技術結合的產物。可以說, 在現代化生產中, 沒有一個部門或系統不在運用其他部門或系統的技術成就。這就是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

  各種生產技術又有相互替代性。首先是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相互替代。機器可以代替人力, 人力可以代替機器。在一定條件下, 各種要素相互替代可以帶來同等效果。其次是性能相近的物質和技術可以相互替代。如硬塑可以代替鋼材, 電力可以代替石油, 水力發電可以代替火力發電, 晶體管可以代替電子管。再次, 生產系統也可以相互替代。如電子系統代替蒸汽系統, 大農業系統代替單一的糧食系統, 就地開發利用資源代替交通運輸供給物資。這種替代可以是局部的, 也可以是全部的。當一種新技術囊括了整個生產領域時, 舊有的相對落後的技術就被逐步淘汰。這是全部替代。但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其不平衡性, 因此各種生產技術並存也是常見的現象, 正象輪船並不完全代替帆船、高速列車並不完全代替普通列車、汽車並不完全代替馬車。這是局部替代。最後, 在外貿系統中, 一國可以生產相對有利的產品去交換國內生產相對不利的產品, 以便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總之, 研究巨集觀生產力系統各個因素、各個子系統之間的互相滲透和互相替代, 有利於從整體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第五, 加速作用。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加速作用, 生產力的發展也具有加速作用。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張良弼.巨集觀生產力系統[J].《經濟研究》.1983年10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连晓雾,Mis铭,Da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巨集觀生產力系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