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生產力系統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微觀生產力系統的概述 [1]
微觀生產力系統是指一個企業的生產力系統,又稱企業生產力系統。單個的勞動力、上具、勞動對象、產品結合成一個生產力基本單元,正如生物體不能只有一個細胞一樣,微觀生產力系統也不能只有一個單元,而是由許多個單元,許多個實體組成的。那麼,是什麼把單元、實體結合成微觀生產力系統呢?回答是企業管理。科學技術把個體實物結合成單元,企業管理再把群體實物(指——個企業全部的生產力實體)結合成企業生產力系統。如勞動管理是把一個企業的勞動力結合起來:設備管理是把一個企業的勞動工具結合起來。用圖表示如下:
如圖所示,科學技術把單個的人、工具、對象、產品結合為一個單元,管理則把全部實體、從而也把全部的單元結合為微觀生產力系統。單元是一個鏈式結構,微觀生產力系統則是一種網狀結構。
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好還是差,一方面決定於生產力實體本身的性質,特別是決定於人的技術水平和工具的技術狀況,同時也決定於企業管理能否把實物合理地結合起來。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通過組織管理,也可顯著提高生產率。因為生產產品所需要的條件是經常變化的,只有不斷地調整生產力要素之間量的比例關係才能適合生產要求,能達到最優的結合。就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和設備,使窩工和機器停歇的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提高了生產率。故管理的中心內容,是達到生產力實體最優結合,達到縮短生產周期和減少窩工浪費的目的。
企業管理除了具有把生產力實體結合起來的作用以外,還具有推動實體(主要是工具)發生變革的作用,下邊以機器的產生和發展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在機器產生以前,是用手工操作規程。人手受大腦支配,可進行許多複雜的動作,機器則只能進行簡單的、固定的動作,如果操作過程經常變換,則使用機器就十分困難。為了用機器代替手工操作,首先要有一種管理制度,把人的操作固定下來,這就需要進行技術分上,分工的結果,人的動作變成簡單的、固定的,於是被機器所代替了。馬克思說:“工場手工業分工的這一產物,又生產出機器”,又說:“機器方面的每一次重大發明都使分工加劇,而每一次分上的加劇也同樣引起機械方面的新發明”。由此可見,分上(勞動管理的一個內容)可以推動工具的變革,從而產生了機器。
機器產生以後,又向自動化發展。如果機器加工的對象經常改變,也就難以實現自動化,如進行小批量生產的通用機床,裝卸土件和更換刀具都要用手工操作。只有進行更細的分工,進行大量生產,成年累月加工同種工作,才可實現自動化生產,如汽車零件生產和標準件生產,較多的採用生產自動線。專業分上之所以能推動工具的革新,在於它改變了生產力實體之間的結合形式。在單件小批生產時,是採用的一人、一機、異種對象、異種產品的結合形式,由於機器和對象的結合不固定,就難以實現自動化:在大量生產時,是採用的一人、一機、同種對象、同種產品的結合形式,由於結合的形式固定了,就易於實現自動化。由此可見,企業管理能把生產力實體按一定的比例結合起來,就為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開闢了道路。
在一個企業中,生產力實體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作用,這種相互作用通過企業管理得以實現。企業管理起到場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種場,具有把實體結合起來的作用。企業管理和科學技術一樣,是以信息(報表、指令、語言、文字)的形式而存在,是一種信號型物質。在電腦管理中,管理以電子信號的形式而儲存於電腦中,生產出多少產品、用多少人、多少機器、多少原材料,這些實體間的比例關係,都儲存於電腦中,形成一個企業生產力系統的信息載體。
微觀生產力系統的構成[2]
由於觀察的出發點、目的和著重點不盡相同,微觀生產力又被看成不同的系統。
第一種,要素系統說,認為生產力(包括微觀生產力)的系統由六種不同類型的要素組成,即:主體性要素——勞動者;實體性要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運籌性要素——管理;滲透性要素——科學技術;媒介性要素——教育;流通性和傳導性要素——資金和信息。
第二種,生產因素轉化為生產力序列說+認為乾差萬別的生產因素通過三個序列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體現了過程性。其序列為:
第一序列:自然資源一勞動對象一產品
第二序列:科學一技術知識一物化技術
第三序列:人口一受教育者一勞動者
第三種,功能系統說。認為微觀生產力系統是由物質、能量、信息三個子系統構成的。按照它們在物質生產中的功能區分,物質子系統從事物質迴圈,司管勞動對象的加工和運輸;能量子系統從事能量轉換,司管其置換和輸送;信息子系統從事信息變換,司管情報、通訊聯絡、科研和管理。
第四種,企業生產力系統要素運動說,認為企業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是由供、產、銷等多環節,人、財、物等多要素(子系統),技術、信息、組織等互相結合、滲透、運動而形成的有機體,它與社會不斷進行著物質、技術、信息、人員、資金等多種交流,企業內部系統的各要素、各環節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形成企業生產力的營運過程。這種企業生產力系統要素結合、運動的組織形式是:
這些不同的見解相思路,都可給人以啟發,幫助人們開闊思路:
在研究微觀土產力系統時,總要想到這樣兩個問題:一是效觀生產力最王要的功能是向社會提供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在生產物質產品的大前提下,形成生產力系統;二是微觀生產力是一個從屬於社會生產力大系統的獨立系統,既有自身系統的運動,又同社會生產力大系統的其他部分保持密切的聯繫,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和交換。它應當包括三個子系統,見下圖。
這個系統圖,既突出了生產力的形成,又強調了生產要素的輸入和產品與要素的輸出。三個子系統中,生產要素輸入系統是前提條件,生產力形成系統是核心,產品及要素輸出系統是實現條件。每一個子系統既可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又必須相互依賴,互為條件。缺少一個方面,整個微觀生產力系統就會失去乎衡,發生混亂。
錶面上看,這個系統與傳統的供、產、銷系統差不多。但仔細琢磨,從內涵到外延部不盡相同。
第一,系統圖著眼點在系統。這是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完整系統,它具有從輸入到輸出變換的系統功能。這種功能決定於構成系統的生產要素本身特有的性質和它們之間相結合、相作用,從而形成微觀生產力的關係。這些關係使生產力的整體大於各生產要素之和。其內涵比供、產、銷系統要深刻得多,豐富得多。
第二,微觀生產力系統所表現的,是生產力從要素輸入到形成到在社會實現的完整運行過程。構成系統的每一個要素、因素部不可或缺,它們各有其用,必須各司其責。猶如一架噴氣式飛機不能缺少一個部件,不能有一個零件失靈一樣。部分與整體在運行著的系統中,形成了完美的結合與統一。這是一般供、產、銷概念所難以涵蓋的。例如,一般意義上的供,只講原材料、燃料和輔助材料的採購,而對人力、財力、技術和信息無法顧及,承擔不起整個生產要素輸入的子系統重擔。同樣道理,原來意義上的銷,主要是銷售產品,承擔不了與社會或別的子系統的物質、能量、技術、人才、信息等交換、交流的重任。這決不只是量的增加,而是功能的改變,是質的飛躍。
第三,系統圖還進一步解決了對系統的認識和理解由簡單到複雜、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微觀生產力系統的運作要由繁到簡、由抽象再上升到具體的問題。就是說,研究是從實踐到認識,而運作是從認識到實踐。現在所提出的微觀生產力系統圖,有比較明確、扼要與簡便的特點,使操作者全局在胸,一目瞭然。
當然,這三個子系統的運轉,其中樞系統是管理。不過這種管理不是另成體系而是貫穿於三個子系統的各個方面,它協調各個方面、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係,有如人體的神經那樣。但它又有著比神經中樞更大的作用和更強的功能。這一點,放到後邊再加以討論。
應當記住的是:人可以駕馭一切系統,而駕馭人的只能是人。
- 微觀生產力系統
- 巨集觀生產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