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概述[1]

  20世紀80年代初,鄧寧在一篇題為《解釋不同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定位:一種動態發展路徑》的文獻中,研究了以人均GNP標誌的經濟發展階段與一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外資流人)以及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資本流出)與一國凈的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對對外直接投資階段的劃分以及各階段國際直接投資的特征和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順序推移的內在機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釋。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人均GNP低於400美元或等於400美元。不會產生直接投資凈流出的現象,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的企業還沒有產生所有權優勢。同時,在這一階段外資總的流人量不大,也是由於東道國各種條件的制約。

  第二階段——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間。在這一時期內外資流人量增加,但主要是利用東道國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進行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生產性投資。在對外投資方面,東道國的投資流出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其主要的原因在於當地企業自身還沒有產生較強的所有權優勢,以剋服進行國際生產的基本障礙。但是,即便如此,還是在臨近國家進行了一些直接投資活動,並通過引進技術及進入國際市場等形式,來實現進口替代投資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三階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間。由於東道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大大增強,人均凈投資流人開始下降,對外直接投資流出增加。這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專業化國際直接投資過程的開始。

  第四階段——人均GNP在2600—5600美元之間。這一時期是國際直接投資凈流出的時期。隨著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具有較強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並具備發現和利用外國區位優勢的能力

  從總體上看,一個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狀況和該國人均GNP之間的關聯性,是從該國企業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企業三類優勢變化而言的。

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的分析前提[2]

  鄧寧長期從事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問題的研究,並於70年代中期提出了頗具特色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鄧寧認為,造成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基礎與動因可概括為三類優勢:即企業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而對外投資活動正是為了實現和利用這三類優勢。

  一個國家凈的對外投資狀況,是通過該國企業在境外的直接投資總額與外國企業在該國境內的直接投資總額之差來反映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無論考慮的是累積投資存量,還是隨時間變化的資本增量變動,都是由三類優勢所決定的。

  第一類優勢是該國企業擁有或設法擁有至少是其它外國企業不能以此優惠條件擁有或設法擁有的資產專利。由於這類資產被認為是由該國的企業所寡占的,並且至少有一部分有可能被出售給其它企業(Lall,1980),因此被稱為所有權優勢。第二類優勢是擁有這類資產的企業把這類資產的使用內部化,或把資產的使用權出售給其它國家的企業而受益。這種內部化優勢反映出與作為資產調節和配置的市場機制相比,體現了跨國企業科層制度所具有的效率水平。第三類優勢是該國的企業發現把它們的所擁有的任何一部分生產設施轉移到該國以外進行直接投資的獲利程度,這取決於該國區位要素稟賦的條件。

  毫無疑問,企業三方面的優勢不能分別單一地用來解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企業唯有在同時擁有這三類優勢時,才可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鄧寧利用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重新說明瞭在一個國家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這三類優勢對該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作用,以及這種狀況的變化程度所起的重要性。在任何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企業擁有的所有權優勢越大,把所有權優勢實行內部化的激勵就越大,這樣就越想在國外利用這些優勢來進行國際生產。正由於這樣的原因,假如一個國家擁有與之相應的條件,如各種優惠政策以及良好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它就能吸引外國的直接投資。這樣我們也就能在一個動態的分析框架內來說明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即某一個特定國家對外或對內投資狀況的變化,可用該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變化以及該國區位資源稟賦的變化這幾方面作出解釋。

  儘管解釋國際生產的三優勢理論相互作用,相互聯繫,但是從三者的概念性闡釋來說,又必須對它們分別進行分析。顯然,區位確定和跨國經營是一國企業在對外進行投資活動所作出的選擇形式,而從理論上來看,至今還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對此作出系統的解釋。就所有權優勢而言,可以是由企業內部引起的,譬如企業所進行的產品生產的多樣化技術創新等;也可以通過購買另一個企業來贏得所有權優勢。可見,所有權優勢無論是通過內部化還是外部化。都能增加企業收入,諸如專利權、商標以及營銷管理就屬於這一類。而另一種所有權優勢是就企業範圍的內部化而言的,它是通過企業科層經營的產物。例如,同一企業的產品加工一體化在不同的國家的分支機構進行,國際性生產的後向一體化前向一體化的實現就成為獲取內部化的收益的主要方式,並能夠以此來確保其對投入和市場壟斷。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跨國企業經營多樣化水平越高,通過內部化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就越強。從這一點來看,這種內部化範式更能解釋一國企業生產的國際化程度。

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的發展[1]

  包括鄧寧對其上述理論作出的一定的修改,還有波特的競爭階段論,都對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小澤輝智(1992年)。小澤輝智的理論可以稱之為新的綜合的國際投資階段發展論。其理論核心是強調世界經濟結構特點對經濟運行特別是對投資的影響,進而提出了國際直接投資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世界經濟結構特點

  世界經濟結構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①每一個經濟實體內部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存在著差異。

  ②企業是各種無形資產的創造者和交易者。

  ③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的科層結構明顯。

  ④各國經濟結構升級和發展具有相應的階段性和繼起性。

  ⑤各國政策中有一種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的趨勢

  在以上這些內容中,小澤輝智認為③和④最重要。前者說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形式和速度;而後者則說明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經驗的積累。

  2.波特的競爭發展理論

  在波特的競爭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四個特征明顯的國家競爭發展階段:資源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以及財富驅動階段。

  (1)資源要素驅動階段。“當一個國家處於競爭發展的起始階段時,幾乎所有在國際生產中取得成功的企業,只從基本的生產要素中汲取競爭優勢,無論是自然資源、適合某種莊稼生長的有利條件,還是充足和廉價的半熟練的勞動人口群。”波特認為,凡具有這些特征,就屬於資源要素驅動階段。因此,按照波特的觀點,在這一階段,推動一國經濟發展的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低廉的勞動等生產要素。處於資源要素驅動階段的國家,雖然占有充足的自然資源,也可能在較長時期內維持人均高收入,但資源要素驅動型經濟卻是一種生產率持續增長基礎薄弱的經濟,是幾乎所有的國家在一定時期都要經歷的階段。

  (2)投資驅動階段。在資源要素驅動階段基礎上,一國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有主動投資的意願。通過改進基礎設施和引進技術的投資,利用資源要素低廉的優勢,從而推動經濟的主要要素從初級形式提高到更高階段。

  (3)創新驅動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不僅利用和改進其他國家的技術和方法,而且也對技術和方法進行發明創造。處於創新驅動階段的企業,它們繼續在成本上競爭,但這一成本並非取決於要素成本,而是取決於同高技能水平和先進技術有關的生產率。

  (4)財富驅動階段。財富驅動階段是一個最終導致衰落的階段。即持續投資和創新動機已削弱,從而妨礙了增長的方式轉移。

  3.國際直接投資模式

  根據世界經濟結構的特征,結合波特的競爭階段論,小澤輝智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模式只應是一種與經濟結構變動相適應的資本有序流動。具體表現為:

  ①要素(資源與勞動)驅動階段的國家,吸引的一般都是屬於資源導向型或勞動力導向型的外國投資

  ②當一個國家處於勞動驅動階段向投資驅動階段過渡時期,主要在資本品和中間品產業中吸收外資;與此同時,在勞動密集的製造品產業中,會產生向低勞動成本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

  ③從投資驅動階段向創新驅動階段過渡時期,將會在技術密集產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與此同時,在中間品產業中會發生對外直接投資。

參考文獻

  1. 1.0 1.1 李小北 王珽玖主編.國際投資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
  2. 楊先明.發展階段與國際直接投資.商務印書館,2000年.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