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距離悖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反距離悖論(The Inverse Distance Paradox)、逆距離悖論
目錄 |
與“距離悖論”的內涵相反,“反距離悖論”是指政治信任領域之中的這樣一種狀態: 公民相信或崇敬那些行政層級較高、與他們距離較遠的政府官員,而認為那些行政層級較低、與他們的距離較近的政府官員不稱職、不誠實甚至是懶惰的。
換言之,政治信任領域的“反距離悖論”現象是指公眾對行政層級較高的政府官員的信任度高於他們對行政層級較低的政府官員的信任度。[1]
中國反距離悖論的現象[2]
許多中國公眾對遠距離的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的官員抱有更多的好感和充分信任,而對身邊的地方政府成地方官員則持否定性意見,給出消極評價。
中國學者李萍曾於2003年主持了一項全國性社會調查,所得出的部分結果也顯示出這樣的特點。從公民認知層面看,公民對國家現任最高行政官員(總理)的認知度高達79.8%,而對地方行政官員(農村的鄉長、城鎮的.街道主任)的認知度僅為19.8%。可見,許多人對個人日常生活中極難謀面的國務院總理保持高度的認知,但對完全可能並應該有所認知的基層官員卻較少瞭解。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熟識產生信任。不少中國公眾對遠距離的國務院總理更“熟識”,因而更信任,而對近距離的鄉長(或街道主任)則不熟識,不信任。但從政府對公民日常生活的影響深度看,公民感覺中央政府的政策對自已的日常生活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的比例之和為348%,與此相對,當地政府的政策對自已的日常生活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的比例之和為25.9%。可以推斷,人們還是更加感受到地方政府政策的直接影響。
由這兩項數據大致可以推斷:中國公眾對中央政府官員的認知強於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認知,但對中央政府組織或政策的認知卻弱於對地方政府組織或政策的認知。
這樣的結果也揭示了中國公共行政組織和行政環境的特點,從這些特點中可以窺見中國公共行政倫理建設的側重所在。
中國反距離悖論的原因[3]
- (1)自上而下的官員選拔制度
反距離悖論在我國公民中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當前自上而下的官員選拔制度,現今的官員選拔制度表現為官員的擢升去留由上級政府及其官員來決定。
- (2)官本位的政績考核制度
與自上而下的官員選拔制度相配套的是現行的官本位的政績考核制度。官本位的政績考核制度由上級政府設置為突出特點,以達到全國一盤棋、剋服地方保護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的。儘管官本位的政績考核制度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但是公民在政績考核指標中的影響力的內在封閉性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表現為公民很少有機會有權利參與官員政績考核指標的設計。
- (3)距離遠近對判斷產生的影響
在有限理性的限制下,人際關係的遠近都會對人的價值判斷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處於同一政治體系中的公民,獲取轄區政府各種活動的信息量要遠遠大於非轄區政府的信息量,轄區政府信息的真實性要遠遠優於非轄區政府。這種人的獲取信息的不對稱性,造成公民往往可以洞察轄區政府及其官員的績效表現,進而對低層級政府及其官員產生消極否定的價值判斷,而對高層級政府及其官員的腐敗與官僚與否很難洞察,進而持審慎的態度,從而產生積極肯定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