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ice,DP)
目錄 |
刻意練習,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學習方法,他發現: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1]
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證明,天才的能力並非生而有之,訓練可以創造我們以前並未擁有的技能。
在最發達的行業或領域,每一代人都將他們從上一代人那裡學到的經驗和技能傳承下去,他們的訓練方法令人驚訝的一致。練習遵循著非常相似的一系列原則,這種練習,就是刻意練習。它是一種有目的的練習,而且知道該朝什麼方向發展,以及怎樣去達到目標。[2]
艾利克森1993年提出刻意練習的時候,就強調它和機械重覆及玩耍互動不同。簡單重覆、隨隨便便,不會帶來進步,就像吃一萬小時飯不會成為美食家,說一萬小時的話不會成為演講家。他把刻意練習總結為6個要點,並提出6個自檢問題。
- 1.避免自動完成
自檢問題: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識地刻意提升,還是在自動完成?
- 2.離開舒適區
自檢問題: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離開了你的舒適區域,讓你覺得需要付出額外的學習和努力才能做好?
- 3.犧牲短期利益
自檢問題:有多長時間,你沒有為了訓練而犧牲短期績效?
- 4.大量重覆性訓練
自檢問題:你在多大程度上,對某一項能力進行了大量重覆性訓練?
- 5.持續地獲得反饋
自檢問題:在我想刻意練習的領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得到反饋?
刻意練習的特點 [2]
1.刻意練習發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經想出怎樣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方法的技能。訓練的方案應當由導師或教練來設計或監管,他們既熟悉傑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麼樣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種能力。
2.刻意練習發生在人們的舒適區之外,而且要求學生持續不斷地嘗試那些剛好超出他當前能力範圍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們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來講,這並不令人心情愉快。
3.刻意練習包含得到良好定義的目標,而不是指向某些模糊的總體改進。一旦設定了總體目標,導師或教練將制訂一個計劃,以便實現一系列微小的改變,最後將這些改變累積起來。從業者能夠看到他的表現通過練習得到提高。
4.刻意練習是有意而為的,也就是說,它需要人們完全關註和有意識的行動。簡單地遵照導師或教練的指示去做,還不夠。學生必須緊跟他練習的特定目標,以便能做出適當的調整,控制練習。
5.刻意練習包含反饋,以及為應對那些反饋而進行調整的努力。在練習的早期,大量的反饋來自導師或教練,他們將監測學生的進步,指出存在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必須學會自己監測自己。這種自我監測,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徵。
6.刻意練習既產生有效的心理表徵,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徵。提高水平與改進心理表徵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可偏廢。隨著人們水平的提升,表徵也變得更加詳盡和有效,反過來使得人們可能實現更大程度的改進。
7.刻意練習通過著重關註過去獲得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於有針對性地提高那些方面,並且幾乎總是包括構建或修改那些過去已經獲得的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逐步的改進最終將造就卓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