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言語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內部言語(Inner speech)
目錄 |
內部言語指的是:自問自答或者不出聲言語活動[1]。
例如,一個人去超市買東西,結完賬出來,突然一拍腦袋,自言自語說:“哎呀,忘記買牛奶了。”
例如,一個人在準備給上級彙報時,想象彙報場景,怎樣開場、上級會怎麼提問、自己又如何回答。
諸如此類,自己與自己對話,或者是自言自語,或者是腦中想象對話,這些都是內部言語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體驗。
內部言語活動非常普遍,不可或缺,一個重要原因是,如果不藉助內部言語,一個人很難進行思維。進一步說,內部言語水平高低,也能體現出思維水平高低。
例如,我們觀察到一個兒童自言自語,不要以為兒童出什麼問題,這往往是兒童正在思考。如果傾聽這些內部言語,還有助於我們判斷和診斷兒童心智發展成熟程度。
即便是成年人,內部言語主要表現形式不是自言自語,而是在大腦內部演練,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反過來說,通過提升內部言語水平,也能提升思維水平。
內部言語的類型[1]
言語活動有內外部之分,可以分成內部言語和外部言語。
外部言語主要功能是社交互動,在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等進行信息、知識、觀點等交流。
內部言語主要功能不是與他人社交互動,而是支持自身思維活動,有兩種常見形式。第一種形式是有聲版,自言自語;第二種形式是無聲版,腦內對話。
除功能不同外,內部言語還具有不同於外部言語特殊性。
例如,簡略性。外部言語為服務社交互動,通常要連貫和詳盡,否則別人不容易理解;內部言語是自我對話,可以簡略和概括,甚至可以只用關鍵詞來代替完整句子。
例如,隱蔽性。外部言語外顯,內部言語內隱,喃喃自語時,別人往往不知道在說什麼;如果是腦內演練,別人更是難以觀察和發現。
例如,快速性。內部言語可以不用說出來,速度就可以比較快。相較於外部言語而言,內部言語可以在短時間內就進行多次跳躍對話。
諸如此類,內部言語有其異質性,但與外部言語同屬言語活動,兩者關係很密切。
例如,外部言語是內部言語基礎。如果沒有外部言語,也就沒有內部言語。可以說,內部言語是外部言語內部隱化。如果沒有內部言語參與,也就不能很好地進行外部言語。也可以說,外部言語就是將內部言語進行外部顯化。
如果考察兒童言語活動,對於內部言語和外部言語聯繫,我們會有更直觀理解。
在嬰兒期,我們觀察不到內部言語表現。到幼兒期,隨著外部言語也就是口頭言語出現,我們觀察到幼兒出現出聲的自言自語,即內部言語。到學齡期,開始系統教學後,兒童內部言語活動迅速發展。
內部言語和外部言語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我們可以觀察自身內部言語和外部言語特征,分析利弊並評估水平。
調節自身行為[1]
如果考察自身內部言語活動會發現,內部言語對於我們思考和行動,都有顯著影響。
俄羅斯心理學利維·維谷斯基認為,人類進行內部言語是為梳理、表達自己思維與想法,幫助我們管理、調節自身行為。
對此,利維·維谷斯基在兒童身上做了系列實驗。其中一個是,關於兒童畫畫實驗。
有些孩子在畫畫時,會自言自語說:“鉛筆在哪?我需要一支藍鉛筆。”當發現沒有藍鉛筆時,如果是心智發展程度比較高孩子,會繼續跟自己說:“現在沒有不要緊,我可以先用紅筆畫,紅色筆畫得深一點,就像藍色啦。”
還有一個五歲半小孩在畫一輛電車輪子,這時鉛筆頭斷了,他使勁兒地在紙上畫也沒畫出來。於是,這個小孩自言自語說:“鉛筆斷了,我要拿一根其他的筆。”
然後他會拿起其他筆來繼續畫畫。有些時候,他還會做出改變,例如畫一個破電車,然後自己解釋說:“撞車啦,電車撞壞了。”
通過這些實驗,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通過內部言語來調節自身行為。
經過研究,利維·維谷斯基將兒童內部言語產生與發展,分成3個階段5種水平。
第一階段是起始階段,有兩種水平。第一種水平是兒童單純為自己愉快而自發的自我刺激言語。第二種水平是外向個人言語,有兩種形式:一是對物體說話,二是描述自己活動,不管別人聽不聽。
第二階段是過渡階段,有兩種水平。第三種水平是內向或者自我指導的個人言語,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自問自答,另一種是自我指導談話。後者與具體活動相結合,但先有言語,後有活動,言語控制活動。這一水平言語還是出聲,但功能已發生變化。
第四水平是有外部表現內部言語,兒童低聲說著什麼,但即使近在身旁的人也聽不清楚,是一種喃喃自語。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是真正內部言語形成和不斷完善階段,也是內部言語發展第五種水平。兒童在大腦中能熟練進行內部言語活動,可以既不出聲,也沒有外部表現。
也就是說,內部言語能反映一個人心智成熟程度和思維水平,顯著影響我們思維和行動。表現出來的外部言語或者外部行為,實際上是基於內部言語思維的外部顯化。
不少成年人經歷兒童期內部言語發展過程後,對於內部言語使用習以為常,運用水平也就停滯不前,甚至進行消極、負面信息自我傳播,這也是思維水平難以提升原因之一。
理解內部言語過程,識別價值後,我們就可以針對性去提升內部言語能力。
內部言語與學習的關係[2]
為了學習情境中開發內部言語的針對性測量工具,並且在工具開發的基礎上,調查學習情境中內部言語的使用頻率對學生學習的具體影響,總共進行了三個子研究探究了有關問題。研究一選取了8歲組、13歲組、20歲組三個年齡段共625名被試,在已有的量表研究基礎上發展學習情境內部言語量表,併進行信效度驗證。研究二與研究一為同一批被試,主要測查了學習情境內部言語使用頻率的年齡變化趨勢及差異性。研究三邀請了研究一中的13歲組與20歲組兩組被試,通過收集學習情境內部言語、學習策略、學業成績的數據調查了學習情境內部言語的使用與學生學習的關係。
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學習情境內部言語量表經過驗證可以作為評估內部言語在學習情境中使用頻率的有效工具,並且可以在7歲以上的學生群體中使用。
(2)從兒童到成年期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內部言語的使用頻率隨年齡增長表現為上升趨勢,到青少年初期趨於穩定。不同年齡學生群體使用學習情境內部言語的頻率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8歲組學生與13歲組、20歲組學生各自存在顯著差異,而13歲組與20歲組學生並無顯著差異。
(3)在初中生中,學習情境內部言語總分能顯著預測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學習策略。在四種類型的內部言語中,自我管理型內部言語對學業成績以及學習策略的作用最為突出。在大學生中,學習情境內部言語總分能顯著預測學生的學習策略。在四種類型的內部言語中,自我激勵型以及自我管理型內部言語的預測作用最為突出。
(4)學習策略在四種不同類型的內部言語與學業成績之間的中介作用存在差異。學習策略在自我管理型以及社交評價型內部言語與學業成績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學習策略在自我激勵型內部言語與學業成績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自我批評型內部言語無法通過學習策略對學業成績起作用。
識別內部言語後,我們就可以觀察自身內部言語活動,並針對性去做訓練提升。
比如說,梳理想法。
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爾說:“人類一切問題都來自於,沒有辦法在房間裡面安靜地獨自思考。”利用內部言語與自己對話,是推動獨自思考有效方法。
不管是無聲內部演練,還是出聲自言自語,都可以引導註意力,調用元認知,幫助我們梳理混亂想法,理清思路。
例如,工作結束後,可以和自己聊一聊,今天工作哪裡做得好,可以總結出經驗;哪裡做得不好,要歸納出教訓。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內部言語具有快速性,容易出現想得不細緻、不完整、不系統等問題。為提升內部言語活動質量,最好要書面輸出,白紙黑字暴露出來,就容易發現問題。
事實上,外部言語說得不好,講不清楚,歸根結底就是,內部言語沒理清楚。
比如說,學習技能。
基於對內部言語等研究,認知發展學提出一個有效教學方法是:結合內部言語。
例如,當一個學生無法熟悉掌握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邊做邊講,把自己思考過程說出來。
這麼做既輔助學生思考、理清思路,更快掌握新技能,也有利於老師診斷學生是因為什麼產生學習障礙,以便針對性引導。
事實上,以教為學有利學習,部分原因也與內部言語有關。當我們把自己一知半解東西講給別人聽時,原來不太明白之處,講著講著更容易明白。
研究發現,無論是對別人講,還是和自己講,激活腦部核心區域都相同,都是布若卡氏區,效果也相同。我們獨立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能時,也可以通過“給自己講一講”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說,系統思考。
當我們需要減少偏見,或者進行創意激發時,也可以運用內部言語促進系統思考。
例如,在自己腦海中設立兩個小人,一個人負責提想法,另一個負責不斷提問:“為什麼?”“還有更好想法嗎?”“還有替代選項嗎?”不斷追問自己。
或者可以讓兩個小人打擂臺,每個小人輪流提一個想法,彼此說服,看誰能獲得最後勝利。這些都有利激發創意,讓想法更具有多樣性。
如果掌握思考帽,可以在腦中設想6個各戴一頂思考帽小人,由戴藍色思考帽小人組織討論,其他5個小人輪番登場闡述觀點。
如果想象力和工作記憶不足,為讓這個過程更順利,我們可以用實物輔助,例如找6頂不同顏色帽子,每換一頂帽子就告訴自己,現在正在扮演其中一個小人,這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