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隐形贫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Invisible poverty)

目录

什么是隐形贫困

  隐形贫困(Invisible poverty),描述的是一种相对贫困现象,即:表面看起来有吃有喝有玩,实际上却很穷。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对隐形贫困人口做了如下描述[1]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总之,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艺、拼尽全力。

  从表面上看,能花钱,穿新款、去好餐厅;但从存款资产来看,则是名副其实的穷人。

  2018年我国绝对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低于3200元。按此标准,我国2018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是1660万。

  隐形贫困不是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除了收入相对低,刚性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外,隐形贫困主要指的是过度消费,钱虽然不少,但花得过多。

隐形贫困的群体分类[2]

  根据汇丰银行、海尔消费金融、融360统计数据显示,90后群体平均负债率超过100%,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3.48%,以贷养贷用户占比近三成。在贷款渠道方面,除了信用卡、花呗、白条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将手伸向了网贷。

  “隐形贫困”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总结下来,“隐形贫困”青年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开通支付平台自动扣款,导致花钱毫无感觉;追求品质、享受生活的乐天派,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去各地旅游的照片,用最新款手机,穿最新款衣服,花高价健身;没有存款,通常靠透支、分期付款满足消费欲望

  “月光族”“花呗式青年”“无产中产阶层”“账单式小康”是他们自嘲式的标签。若对“隐形贫困”青年群体进行细分,按工作与收入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人群:

  第一,高收入、高消费的一线城市青年。这部分青年群体拥有名牌高校学历,月收入在2-3万元,生活在一线城市,敢于冒险,追求前卫、潮流生活,在护肤、穿衣、饮食方面舍得下“血本”,甚至经常炫耀式消费。但由于缺乏风险意识,一旦遭遇职场变故或投资失败,财富效应消失,“降维”生活将使该群体产生强烈受挫感。

  第二,青年“白领”群体。他们是“隐形贫困”青年主体人群,生活工作在快节奏大城市中,大部分月收入在1-2万元,工作紧张,压力较大,房租占工资的20%-30%。高物价、高房价常常使他们“入不敷出”,成为“月光族”,他们看似衣着体面,但不少是隐形负债者。

  第三,高校毕业的“宅家啃老族”。我国每年约有700-800万的高校毕业生,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招聘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该群体中有一批人成为了“宅家啃老族”。他们一般家境条件较好,吃住靠父母,也不想降低生活标准,通常靠信用卡透支

隐形贫困产生的原因

  现代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场域,身处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在其中“享受”着一段因社会责任延迟而带来的“幸福时光”。“隐形贫困”并非真的贫困,而是由消费与收入失衡造成的贫困,反映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城市青年的消费观。

  与其父辈相比,当代青年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中,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不少90后、00后更以个人消费水平来衡量幸福程度和人生价值。当消费主义充斥着社会,花钱的门槛因为信用卡P2P借贷的发展一降再降,青年人很容易向往成为“精致的猪猪女孩”,而对自己经济状况会作出“选择性失明”。隐于这一现象背后,正是由于西方消费主义观念被当代青年广泛认同与流行。消费主义谬误在于混淆了人的正常需求与满足虚荣之区别,忽视精神生活重要性,引发了人们物质富裕与精神颓废之对立。消费主义思潮使膨胀的消费欲望被合法化、合理化,并成为构成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来源,青年人消费的自我认同也由此得以建构。

  移动智能线上交易方式,为90后、00后一代提供了便捷的消费方式,而信用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分期付款等借贷性消费交易模式,诱导青年消费者不断“买买买”。没有经历过贫困生活的现代青年一代舍得花钱,他们拥抱消费,愿意倾尽自己的钱包洒脱支付。当长辈在担心90后、00后“入不敷出”时,上B站的年轻人却说“他们已不需要上代人的理解”。

隐形贫困的积极影响[1]

  隐形贫困背后心理动机,往往是“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才穷下来的”。

  从积极方面来看,这体现出对美好生活追求:轻奢体现品味,电影是社交有效谈资,健身是潮流生活方式......

  在相当程度上,正是这种追求美好生活欲望,推动社会发展。如果没有消费欲望,反而会产生节俭悖论:节俭导致经济衰退,奢侈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做一些超前消费,作为自我激励;或者是增加一些投资,提升个人能力,导致暂时的隐形贫困,不失为积极做法。

  但如果很少投资,纯粹是过度消费,持续陷入隐形贫困状态,难以自拔,遇到重病、意外等黑天鹅事件,立刻破产,就会过犹不及。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20%白领,在2018年处于经济负债状态。存款余额只有1-3万的,占比约20%;存款余额在5万以上的,不到20%。

  也就是说,隐形贫困是较为普遍经济现象。

隐形贫困的危害[2]

  “隐形贫困青年现象”,反映了一些青年人在社会化进程中遭遇的迷失与无奈。这虽不能代表当代青年的主流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但无论是贫困,还是“隐形贫困”,总会因“贫困”的存在而不得不面对一些风险与危害。从长期来看,超过个人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不具有可持续性,并对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破坏力。

  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不利于青年一代健康、进取精神的培养。按照让·鲍德里亚“有缺陷的消费者”的理论,“隐形贫困人口”“新穷人”因在工作中感到疲惫和乏味,故试图通过消费来寻求心理补偿,寄希望于在消费中找回工作中缺失的意义和乐趣,这其实是一种对固化社会自我麻痹的生活态度。“隐形贫困”青年因冲动性消费远大于计划性消费,以及“今朝有酒今日醉”的生活方式,使其容易因饱受长时间财务压力的困扰,变得暮气沉沉,过早丧失了乐观奋斗的精气神。

  透支、攀比、借贷消费易导致个人经济压力和财务风险加剧。随着当代大学生金融观、消费观的改变,通过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提前消费娱乐成了一部分高校学生的日常选择。有调查发现,个别校园贷平台申请人已超75万。近年来因无力偿还贷款、不堪催款压力、裸照信息被外泄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等恶性事件频发。由此可见,青年人若过早背上债务负担,不仅会在征信体系中留下不良记录,使其干事创业受到束缚,难以轻装上阵,还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个人社会风险

  通过超前消费“刷存在感”,易造成现代青年长期心理焦虑。有调查发现:焦虑是现代青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超过50%的人每天都在焦虑。生活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江浙二线城市的青年人(年收入少于10万,单身)焦虑主要来自人生目标、物质金钱方面。尤其是刚步入社会的90后、00后,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物质生活诱惑,希望快速获得成功,追求“付出即可得到回报”,往往因工作、生活受挫产生颓废心态,难以摆脱较长时间的心理焦虑,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极易从“隐形贫困”转变为“显性贫困”,成为真正的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的应对方法[2]

  帮助“隐贫”青年“脱贫”,需要有侧重性“对症下药”。

  一是引塑青年消费新文化,倡导“新节俭主义”新风尚。“新节俭主义”倡导环保、归真、简约,主张在不压抑自身必要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摒弃无谓浪费,扔掉多余、烦琐的部分,提倡过一种纯粹而简单的生活。近日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疫情后青年群消费出现了一些积极新变化:“对于疫情后的消费观,55.8%的青年人群表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40.2%的青年人群选择‘少买点,买好点’,39.6%的青年人群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还有25.5%的青年人群担心‘(分期、信用卡)额度用得太多’”。当下,“新节俭主义”理念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导向并不矛盾,并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观与生活观。

  二是肯定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确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首先,全社会在倡导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同时,应引导青年人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其次,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帮助青年人加强消费行为的自我判断和自我约束,将鼓励消费与理性消费结合起来。最后,培养青年理财素养。理财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的,“隐形贫困”青年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支出、借债、投资等没有做好合理规划。因此,制定合理的个人财务规划,能够有效避免“月光族”。

  三是对亚文化持宽容、理解姿态,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政策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曾不相似。因此,一方面主流文化对青年文化应持更宽容、更理解的态度,另一方面应培育青年一代理性健康的进取精神。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为青年人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机会,针对青年群体,实施更加精准的就业创业、住房、社会保险等政策,帮助青年解决生活、工作困难,舒缓其经济压力。

  青年文化作为社会主导文化的副结构,呈现出开放性、前瞻性与不完美性。同时青年文化又是成长着的、面向未来的。上一代人总是希望下一代人像自己,而下一代人总是努力区别于上一代人,就像太阳每天升起,又每天落下。青春没有唯一答案,唯有后浪推前浪,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132****9372,上任鹅陈.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隐形贫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quiny7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5月1日 13:06 发表

消费税远重于财产税,多花一分多亏一分,您可就骗吧。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