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新古典经济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新古典派)
经济学派
重农学派
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新奥地利经济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
弗莱堡学派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供给学派
官房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功利主义
货币学派
哈佛学派
海派经济学
经济历史学派
剑桥学派
激进经济学派
经济浪漫主义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洛桑学派
伦敦学派
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
李嘉图学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瑞典学派
数理经济学派
新制度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剑桥学派
新自由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
新历史学派
新经济地理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芝加哥经济学派
制度学派
重商主义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
古典自由主义
成本学派
[编辑]

目录

新古典经济学简介

  • 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 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 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 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 “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离,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的主流。新古典学派主要包括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第二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学派称呼。

新兴古典经济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1]

  新古典经济学是在19世纪70年代所谓“边际革命”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它的内容比较庞杂,有许多不同学派,诸如英国剑桥学派、瑞士洛桑学派,奥地利学派、瑞典学派、美国学派等,因而政策主张也不完全一致。但其共同特点是:研究方法上,普遍使用抽象演绎法边际分析法数理分析法,强调经济活动中心理因素的作用,研究对象主要是单个企业和消费者,并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作为分析研究的前提。

  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工业和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国家先后开始了以纺织机器、动力机器以及铁路运输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并陆续形成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实力,而工业和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又对原材料、劳动方的供给以及资金的流动、市场的扩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自由竞争不仅成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而且也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信念。从亚当·斯密到萨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大都把自由放任和价格自动调节经济,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这种国家不干预政策作为研究和立论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论断。他认为每个人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商品生产者把自身利益的实现与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无需政府的指导和人为的干预,自然实现经济各要素的平衡。

  萨伊认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除非发生政治变动或自然灾害以及政府干预经济,“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继续存在。”因此经济应当脱离政治单独存在和发展。“财富本不依存于政治组织,一个国家不管政体怎样,只要国家事务处理完善,就能够达到繁荣。”

  在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是研究自然状态下(指无国家干预和垄断)生产、供给、成本和价格的形成,虽然研究的面比较广、但受研究对象本身深度的限制,研究方法还比较简单,主要限于归纳、演绎和判断,数理分析等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反过来又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以电力发明和材料,交通运输工具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1870—1913年,英法德美4国煤产量增加4.9倍,生铁产量增加5.4倍。而世界钢产量则提高145.8倍。与此相关,交通运输工具也得到革新。汽车发明后产量迅速增长,1900--1913年,美国汽车产量增长147.8倍。铁路网得到普及。蒸汽轮船取代了木帆船。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促选了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变化,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并T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严重。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迅速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日本也迅速发展成为东方的强国。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同时,各国之间原材料和产品销售的交流日趋密切,资本和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去相对封闭的国别经济向开放型的地区经济转变,内外积累的矛盾及其相互影响也因此而更加严重和深刻,1873年终于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后到1914年又连续爆发了4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既丰富和扩大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又对以往的立论和结论提出挑战。古典经济学无论是在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已不能适应需要,而归纳、演绎和推理判断等逻辑分析方法也难以对日益复杂、迅速发展的企业和个人生产以及消费行为作定性定量分析并得出准确、精确的结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发展,研究方法也有所创新。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数理分析方法得到发展并更广泛地被应用于对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分析研究。边际分析方法的使用更被视作“边际革命”。这虽然是溢美之词,但它的产生确实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对成本,效益、收益、消费倾向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且相应开拓和加深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西方经济学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一般均衡论以及边际生产力论为主要内容,以数理分析、边际分析方法为主要工具,以个量分析和静态分析为特点,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微观经济体系,再经过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综合、发展,最终形成新古典经济学。从其形成直到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新古典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宗,统治西方经济学长达40余年。 关于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背景和特点,英国经济学家埃里克·罗尔在其《经济思想史》一书中指出:“人们通常把上世纪70年代在经济分析工具方面的变化,看成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有人说,古典学派强调生产、供给和成本,而现代经济学者关心的则主要是消费、需求和效用。边际效用概念的引入,实现了这种重点的转移。从那时起它便几乎以无上的权威统治着学术思想。”③琼·罗宾逊夫人则更进一步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阶级属性:“新经济学不能完全忽视社会阶级的存在,不过把重要论证集中在个人地位,它的判断标准是依据个人主义来确定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剥削概念来自生产条件的探讨。新古典学派则把注意力转向交换,并把效用概念作为商品价格理论的基础。于是收入的阶级根源被丢弃到一边,而把市场上相遇的各个个人作为经济分析的根据。”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

  正当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即将来临之际,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经济理论只强调了生产和成本,却忽视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经济学的大树分出了枝干:一个枝干是以马克思为杰出代表,继续沿着劳动价值论这条线索,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性质,并成为号召广大无产阶级投身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对于这些理论,大家要比较熟悉一些,这里就不多费篇幅。

  另一个枝干就是通过对需求和效用的认识,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因为新古典主义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所以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现在有很多教科书仍把这部分理论叫做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1.萨伊(1767—1832年),法国人,他与英国的李嘉图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对斯密学说的态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二是商品的价值又是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得和支配的劳动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斯密进一步说,这种购买到的能支配劳动的生产物,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除工人应得的工资外,还要给资本家以利润,给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李嘉图继承了前者,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石。而萨伊则继承了后者,重点从交换价值即价格的角度来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并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的。以生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萨伊进一步创立了“三个统一体”的分配理论(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市场理论(即在西方经济学中影响巨大的“萨伊定律”)。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十分巨大,长达一百多年时间,作为自由放任经济的理论基础,直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给恒等于生产者的货币收入;生产者的货币收入恒等于他们的货币支出,货币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给等于商品需求,国民经济会自动实现均衡。

  2.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人,牧师,后因结婚而失去神职,成为教授。人们都知道马尔萨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论学家,但其实他后来主要由人口理论转到研究经济学。这里分别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人口理论和经济学理论。

  关于人口理论。可以用龟兔赛跑的寓言来理解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他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长只有按算术级数,而且因为收益递减规律,土地上的食物产量增长会起来越慢,就象一只慢慢爬行的乌龟;而人口的增长是成几何级数(1, 2,4,8,……),就象一只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人口过剩而导致的失业和贫困,马尔萨斯提出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残忍的。他说:“一个出生在已被占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从他父母那里获得衣食,社会又不需要他的劳动,那么他就没有权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这个盛大的筵席上,是没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离开”。这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的体现。因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问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责和抨击。中国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时候把马尔萨斯划入了“敌人”的阵营,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论,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关于经济学理论。对于马尔萨斯在经济学界的成名,流传有一段故事。马尔萨斯李嘉图是同时代的英国人,当时,李嘉图是经济学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理论中间存在着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过的“价值规律和利润的矛盾”及“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矛盾”),又不便于推翻自己的理论,成天忧心忡忡,后来他想到马尔萨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谁知马尔萨斯很快就用化名把这个矛盾揭穿,李嘉图一气之下死了。这时候,马尔萨斯又站出来承认那篇文章是他写的,一夜之间,马尔萨斯成名了,可后来李嘉图的学生在整理他的资料时,发现了李嘉图的日记正好记了他找到马尔萨斯的事情,又引来一些人对马尔萨斯人品的攻击。马克思批评马尔萨斯是个“小人”。马尔萨斯的理论主要是针对李嘉图理论上的矛盾,从而否定了劳动价值规律,并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后来凯恩斯理论基础)。

  3.约翰.穆勒(1806—1873年),英国人,他是西方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新古典主义过渡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说是综合性的折衷主义体系,其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是自资产阶级经济学出现以来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书,其流行时间为1848年—1890年,大致相当于马克思定居伦敦的时期。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位既没有杰出经济学观点而又不得不令人关注的人物。

  1870年前后,新古典学派正式与古典经济学决裂,响亮地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为西方经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下面两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4.庞巴维克(1851—1914年),奥地利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该学派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故又被称为边际效用学派。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 “边际”这个词,人们一般都理解为“增加的”或“额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块面包时会得到一个与吃第一块不同的效用,这个增加的效用就称作“边际效用”。庞巴维克的经济学说主要包括边际效用论和时差利息论

  关于边际效用论。这一理论有三个要点:第一,一种物品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物品的主观评价。第二,人们对物品的价值的主观评价是以物品的稀少性为条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终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他认为人们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根据上述三个条件,他得到结论是“物品的数量和物品的价值成反比,市场上同类商品数量越多,则价值越小,反之亦然。”

  关于时差利息论。他这里的利息包括了资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润等,他把物品区分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并提出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由于所处时间不同,它们的价值便有差别,并且“现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种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这一理论就是现在理财学中“货币的时间价值”的理论基础。

  5.马歇尔(1842—1924年),英国人。马歇尔可以称得上新古典学派的标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第二本教科书。他在这本书中,将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学说、约翰.穆勒的学说以及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杰文斯为代表的数理学派、瓦尔拉为代表的洛桑学派等的理论兼收并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华,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从而建立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至今仍占据主要地位,后面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理论都源于此。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和分配理论。

  关于均衡价格论。他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说明了需求价格需求规律,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随着价格上涨而减少”,又运用边际生产费用理论说明了供给价格供给规律,即“供给与需求相反,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供给少”,最后,他把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均衡价格规律,即“当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需求量和供给量也相一致,就会形成均衡价格”,他还分别用曲线图予以说明。

  关于分配理论。马歇尔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取决于各自的均衡价格,这些生产要素归劳动、土地、资本、企业组织的所有者。

参考文献

  1. 刘耘.浅析新古典经济学及其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四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6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9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新古典经济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2.243.162.* 在 2008年3月28日 20:20 发表

很具体,很全面.

回复评论
60.187.143.* 在 2008年9月7日 00:10 发表

不错,希望能更完整准确些

回复评论
221.7.222.* 在 2008年9月17日 17:59 发表

不错,非常谢谢!!

回复评论
119.145.147.* 在 2009年10月7日 14:45 发表

谢谢你们的分享,和辛勤劳动,获益颇多

回复评论
60.216.0.* 在 2009年10月15日 20:22 发表

谢谢你们的辛勤劳动

回复评论
114.94.106.* 在 2009年10月16日 19:26 发表

very useful and helpful! tks a lot to all contributors!

回复评论
121.33.190.* 在 2009年11月15日 18:13 发表

其实我还是不明白~~~

回复评论
114.81.217.* 在 2010年1月25日 14:48 发表

非常感谢,解释的非常详细!

回复评论
220.172.207.* 在 2010年2月24日 11:30 发表

还好啊

回复评论
219.234.81.* 在 2010年5月12日 09:47 发表

有些问题

回复评论
113.106.201.* 在 2010年12月25日 08:39 发表

很不错

回复评论
113.250.19.* 在 2011年11月22日 22:59 发表

谢谢

回复评论
123.223.51.* 在 2012年4月18日 22:56 发表

获益良多但分野这种词该换换

回复评论
118.161.48.* 在 2012年5月25日 01:25 发表

我笑了!!

回复评论
118.161.48.* 在 2012年5月25日 10:45 发表

很實用謝謝分享,不過我笑了~

回复评论
223.141.240.* 在 2013年8月31日 11:07 发表

「千秋位移,一時何用。」意義為何?

回复评论
M id ec74d5720396dc675ae7c2b323b76ac0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5月24日 11:36 发表

没有发现第二代和新兴都是New吗 那他们的名字没区别?

回复评论
60.182.107.* 在 2021年1月25日 16:22 发表

莫名其妙,都不自洽。

回复评论
223.104.212.* 在 2021年9月18日 21:07 发表

看得我太凌乱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