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技术积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技术积累

  技术积累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递进。

  技术积累观点由Atkinson and Stiglitz(1969)、Roseberg(1976)等人提出,经过Nelson and Winter(1977,1982)、Stilitz(1987)、Jenkins(1987)、Cantwell(1988)的改进,大致演化成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说明企业技术积累与外部知识环境的互动关系,第二个分支用于说明企业内部技术发展路径依赖

技术积累的作用

  1、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通过开展技术积累,可巩固和增强企业技术优势,有利于增强用户对企业技术能力的信任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优势产品市场,有利于开拓新产品市场,有利于在同业企业竞争中增强市场的防御和进攻能力。企业一旦形成丰厚的技术底蕴,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技术积累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北大方正数码印刷系统,经过20多年的技术研究开发和积累,历经8代版本的技术更新,使得技术性能居世界先进行列,开辟了前景广阔的国际市场业务。北大方正的例子说明,长期的技术发展和积累,可使企业站到国际市场的显要位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技术积累的结果。

  2、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就其本质而言取决于企业技术的内在条件,是一个利用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并充分运用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能力,将技术知识物化为新产品的过程。因此,企业技术积累水平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正比,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技术积累是技术创新的营养供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持要素。创新过程每一环节的实现都必须

  建立在相应的技术积累基础上,技术积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性的内在基础。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是互相支持和互相推动的,技术积累支持

  了技术创新的产生,技术创新反过来又增加和丰富了技术积累.企业注重并积极开展高效的技术积累,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能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3、增长企业的技术财富

  企业技术积累的对象包括: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试验技术,材料技术,通用件,标准件,设计数据,试验数据,专利技术等,这些对象是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资金,智力,时间,人力投入的成果,因此,是企业宝贵的技术财富。这些技术财富,通常是以技术文档和技术骨干为载体保存的。储存于技术骨干身上的技术是无形的和不稳定的。因此,企业并未完全获得和真正拥有。但企业可造就留住老人才和培养新人才的环境,使无形技术和能力得到保留和增长。同时,还应尽量使人为载体的技术转化为文档化载体的技术。企业还要同时对文档化的技术进行长期,不断的积累,获得有形技术的增长。有形和无形技术的同时积累,可使企业技术财富的增长最大化。

  4、提升人员的技术素质

  组织开展技术积累时,企业技术人员需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广泛筛选和分析提炼,必要时还要对技术性能指标,精度等进行试验验证,并按编写规定书写出来。在这个积累提炼的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平常未完全吃透的技术关系,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讨论,验证等方式,把这些技术概念和内涵进一步搞清楚。通过这样的技术积累工作过程,无论对新员工还是老员工技术人员,都是一次技术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技术积累是普遍提高企业技术人员技术素质的良好机会。

技术积累的途径[1]

  技术积累中的技术知识有:信息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信息性知识主要指技术数据,分析方法,设计计算方法,工艺方法,试验方法等知识。信息性知识具有易记载和较强的流动性,可进行传播扩散。经验性知识是对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适应性完成的认识。过程性知识是操作局部环节的适应性完成的认识,如操作诀窍认识等。经验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文字进行结构化表述,其流动性差,复制困难,只能由企业员工亲自投身技术实践进行逐步积累。

  技术积累的技术能力有: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试验能力,设备操作与维修能力,生产组织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安全保障能力,节能减排能力等。技术能力是企业的人员,技术,设备,管理等要素结合形成的,只要其中的一个要素变化,技术能力就会变化。技术能力是企业长期参与生产技术实践的积累性产物,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难以通过市场进行简单的买卖交易而发生流动。企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性,不像实物有形资源那样对任何企业一律同质和简便易得,其专一性和企业个性特色十分明显。

  技术积累的技术有:技术标准技术专利,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试验文件,试验数据资源,技术研究分析报告,计量技术,质量体系,安全体系,环境体系,生产能力,维护能力,开发能力,员工操作技能等。技术标准,技术专利,设计文件,工艺文件,检测与试验数据资源,技术研究分析报告,计量技术,质量体系,安全体系,环境体系等技术属于显性技术,它们通常以纸张和电子介质为载体,是可以记录,看到和公开学习的,是技术积累操作性比较好的类别。生产能力,维护能力,开发能力,员工操作技能等属隐性技术,它们通常被包含在员工的个人素质中,由传承和个人的学习和做事态度体现,保存在个人的意识中,在做事的硬件状态,组织状态和人与人的配合状态中动态发挥,难以用准确的静态关系显现出来。

  企业技术积累要由非组织性的随意积累上升至组织性的有序积累,应对需积累的技术进行梳理,找准有效途径和重点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在技术积累的类别上,隐性技术是以个人为载体,难以记录和表达,不适合作为技术积累的主体。在显性技术积累的技术中,技术标准,技术专利,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试验文件,试验数据资源,技术研究分析报告,计量技术,质量体系,安全体系,环境体系等技术是可记录的。但对这么大范围的技术开展技术积累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在人,财,,时间等有限条件下,要有效进行技术积累,需要确定技术积累有效的工作途径,才能长期地坚持开展下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确定技术积累的最佳途径,首先是剔除优势明显低于显性技术类的隐性技术类,然后,对显性技术间的各技术途径进行重要特点比较,选择对研制,生产的使用关系,成熟度,适用性,知识系统性,经济性,时效性和市场公认度等因素综合最突出的技术途径。

技术积累的重要性

  其一,从资源角度看,现代企业的生产活动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有形资产投人产出和价值增值过程,无形资产的投入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特别是复杂技术品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为现代企业无形资产重要成份的技术积累其重要性也日益增长。技术积累叉具有相当的粘滞性。首先.企业拥有的技术知识中除了技术数据科学理论等信息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以在企业之间不失真传播扩散外,许多经验性、过程性知讽如管理知识、操作决窍等很难用语言文字进行结构化表述,其流动性差,复制困难,只能由企业亲自投身技术实践进行逐步积累。而技术能力(如技术创造与开发能力、工艺设计能力、技术设备操作使用与维修能力、生产运筹与管理能力等)更是企业长期参与生产技术实践的积累性产物。技术积累和企业组织、企业文化等因素相互复合、交织,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难以通过市场进行简单的买卖交易而发生流动,文也不像实物有形资源那样对任何企业一律同质和简便易得,其专一性和企业个性特色十分明显。不同企业在技术积累方面的差别将造成其拥有资源的质的差别,这种差别是难以在短期内弥合、替补的。企业一旦形成丰厚的技术积累,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技术积累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

  其二,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投身市场竞争,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对于推动企业创新,过去人们较多考虑的是企业外在因素。其实,创新成功与否,更本质地应该取决于其内在条件,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并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技术能力将技术知识物化为工艺设备,组织进行高效率的生产,获取商业利润的过程。创新过程每一环节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相应技术积累基础之上。企业只有注重并积极开展高效技术积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从上述两方面可明显看出,技术积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的内在基础。

我国企业技术积累的现状及问题[2]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积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技术积累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管理者们习惯于考虑一些外在因素,而对技术积累这一企业运营内核要素的量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缺少最基本的意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积累尚停留在自发、低效率阶段,既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又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和管理手段支持。

  (2)缺乏良好的拄术积累环境

  技术环境方面,我国企业长期采用落后封闭的生产方式,近年来情况虽有了较大改善设备更新步伐明显加快,但仍有部分老企业继续使用陈旧落后的技术设备。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装备的束缚,企业难以接收先进技术信息,难以向生产人员提供积累先进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实践环境和机会。即使在技术引进较为成功的企业中,由于项目还贷、投产达产的压力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也只是操作层次的技术积累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技术开发、工艺设计、装备研制等较高层次技术积累仍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环境,甚至受到各种限制在体制环境方面,现行制度的缺陷同样影响企业技术积累,如企业行为短期化导致企业领导对具有较高潜在性和时滞性,需长期投入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积累缺乏远见和热情;又如由于管理体制、利益分配方面的原因,企业何技术积累的协作与支持存在较大困难,技术积累的联合效果不佳;在组织环境方面,由于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个人层次技术积累难以有效整合升华到组织层次,企业总体技术积累的水平难以获得显著提高等等。

  (3)技术积累要素资源短缺

  技术人才是技术积累最基本的要素资源,是企业技术积累的微观主体。我国虽是一个科技大国,但企业中技术人才一直短缺,特别是缺乏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资深技术人员。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由午种种原因,最优秀的毕业生往往不愿去企业工作,特别是不愿去效益较差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工作,已去企业工作的一些大学生常常不安心工作,想方设法离开生产第一线,技术积累要素资源数量上的短缺难以缓解。不仅如此,由于教育体制方面的欠缺,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生产技术活动所提出的要求之间相距甚远,这种要素资源质量上的差距更进一步加剧了短缺局面,严重阻碍企业技术积累,特别是高层次技术积累的有效开展此外,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尚不发迭,有限的技术人才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合理流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以至出现多数企业人才资源严重紧缺,而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人才积压,人浮于事的局面,使得人才短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我国企业技术积累表现出明显的无意识、无计划、低层次和低效率。技术积累薄弱严重制约企业创新开展和企业发展,反过来,企业创新不力和发展缓慢又有碍于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难以为技术积累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由此,在技术积累与企业发展之间已形戒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为此,探索技术积累的有效途径,快速提高我国企业技术积累的水平,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企业技术积累的对策及建议[2]

  开展高效的技术积累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把握技术积累的规律。企业所需的技术积累一般是通过迁移、联合、学习三种途径获得。所谓迁移是指企业通过招聘新员工,特别是关键技术人才或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组织或团体,将外部技术积累内部化,迅速提高本企业技术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快速填补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积累空白如我国宝钢组建之初,从国内武铜、攀钢等各大冶金企事业单位抽调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形成了较强的初始技术积累;再如我国首钢近年来广泛开展组织兼并,从原先单一钢铁生产企业向综合性企业集团发展,有效增强了其在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装备研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有力支持了其创新活动。所谓联合,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协议或组建横向集团,进行友好合作,在技术积累方面各有专长和侧重,在需要时通过跨企业联合与协作,获取所需技术积累的支持如设备使用,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开发研制重大生产装备,在此过程中相互提供所需技术积累的支持等。迁移和联合方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有助于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积累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最佳的系统整合效果。特别适合积累基础薄弱、积累资源短缺的我国广大企业用来挖掘潜力,调整技术积累结构,有效增强自身的积累水平。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对此应予以充分的重视,要尽快完善人才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间的技术积累迁移和联合剖造良好的条件。

  迁移和联合能够优化积累资源配置,产出明显的系统组合效果,但并不能有效增加整个社会技术积累的总量,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技术积累水平,还必须探究技术积累的最终源泉。技术积累的最终源泉在于学习,它包括理论性的学习,如有组织的职工业余培训、继续工程教育或职工个人独自进行的文化学习、文献调研等,也包括实践性的学习,如新工人的上岗培训实习,科研人员去生产第一线接受实际生产操作训练等等实践性学习更多的是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长期从事实际工作过程中而无意识地进行的。理论性学习是实践性学习的基础,但实践性学习较之理论性学习更为重要,因为实践性学习一方面深化理论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技术积累的核心内容——经验性、过程性、非结构化知识和技术能力增长提高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广大企业应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予以充分的重视,应从技术积累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规划企业的教培工作,特别要重视实践性学习培训的投入,为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鉴于日前我国企业技术积累现状,应特别注重提高学习培训的技术层冼,拓宽技术积累的有效空闯,要积极鼓励不同企业之间职工的交换培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探索性l的技术活动和剖新实践,积累与创新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技术积累需要企业付出艰苦的努力,但不同的积累模式其效率和成效却大不一样,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弼,我们可将技术积累总结为自主积累和开放式积累两种模式所谓自主积累是指企业以自身的生产技术活动为学习对象,在独自的探实践过程中产生并吸收新的技术知识,培养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一种内生型积累模琦。自主积累比较适合于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一些企业用来进行超前技术积累,以此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自主积累并不适合于我国广大技术落后捡业采用,这已为我国建国来几十年的企业实践所证明所谓开放式积累是指企业以国外技术先进企业为学习对象,通过各种渠道改善学习环境,认真吸取技米先进企_业在技术积累方面的经验教训,广泛消化吸收技术发达企业已成功开发的技术,通过接受发选盎业技术指导或与其合作,快速提高白身技术积累的一种模式。开放式积累虽需付出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代价,但可避免盲目探索,少走许多弯路,比较适合于技术落后国家企业用来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技术积累的差距,快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应该成为我国广大企业技术积累的一种主导模式。开放式积累通常借助的形式有外商直接投资(FD1)、合资企业原始设备制造(OEM)、技术引进、劳务输出国际化经营等。通过上述各种形式与国外技术发达国家企业广泛合作,可使我国广大企业获得直接的学习样板;接受高质量前人员培训,改善知识吸收与能力培植的环境,通过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建立高层次技术积累平台,大大提高技术积累的效率。开放式积累曾在一些国家技术积累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如外商直接投资、合资企业、OEM就分别曾是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实现速技术积累的重要手段,而日本二战以来高效的技术积累在相当程度上是借助技术引进实现的。但是应该看到,任何一种外向型经济手段在技术积累方面都有其缺陷,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负作用;如近年来,国外著名计算机公司大举进军我国,在国内纷纷成立FDI企业。这些企业成立后,以其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在短期挖走了国内计算机企业大量骨干技术人员,削弱了我方原有的技术积累。几种主要外向型经济形式在技术积累方面的特点可用下表1表示。为了使开放式技术积累在我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大力促进各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从技术积累的角度对企业的外向型经济捂动进行认真规划,要将技术积累列为外向型经济项目评价的重要指标,要充分认识各类外向型经济活动在技术积累方面的特点及缺点,根据自身的条件,行业特点,以及技术积累方面已有的基础,对外向型经济的具体形式进行审慎的选择,要充分调动我方企业的积极性,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弥补外向型技术积累的缺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表1:几种主要开放型技术积累模式的比较
外向型经济形式对本国技术积累的贡献主要缺点典型国
家与地区
外商直接投资FDI提供学习样板,通过FDI企业与本国的人才流动,及FDI企业对本国转包生产及销售企业的技术指导进行技术积累。间接性,组织性较差,效率较低新加坡
合资企业外方直接管理,指导培训本国员工,能形成较高的组织层次技术积累,积累方法较为科学,效率较高。被动性、偏重于生产操作层次,积累结构不太合理韩国
原始设备制造OEM通过与国外著名企业合作生产OEM产品接受外方技术指导,技术起点较高,自主性强,激励充分,技术积累结构较合理。需要较高的技术基础,难以在落后企业中普遍推广台湾
技术引进随引进项目的外方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在新技术采用和新设备使用过程中进行深度摸索和技术积累。偏重于操作层次,不易获得最先进的技术,新技术与旧管理体制及组织形式之间会发生矛盾日本

  人才资源的匮乏是我国企业技术积集面临的又一严峻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级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改善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状况,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努力高在职人员的文化索质和专业水平。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吸收各类人才来企业工作,充实企业技术人才队伍。一专多能跨专业大工种培训是缓解我国当前企业人才短缺的有效措施,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技术积累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组织层次技术积累体现的。企业要形成强盛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将个人层次技术积累有效地上升到组织层次,而组织层次技术积累恰恰是我国企业技术积累中的薄弱环节。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企业一方面要继续重视个人层次技积累,奠定组织层次技术积累的良好基础,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组织创新,建立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确保企业内部人才的优化组合与配置,形成良好的协作支持层次和梯队。要充分达成信息的共享与内部扩散机制。保证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外界畅通的信息交流。企业内部职工岗位轮换是形成组织层次技术积累的有效途径,因为岗位轮换首先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知识和信息传播扩散的效率及覆盖率,增强了企业各部门对外部信息的敏感度;其次促成了企业内部不同人员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各类经验和技能的交叉传授,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增强了企业技术积累的继承性和整体性;再次,通过岗位轮换,企业职工可发现最适合自己技术领域、工作岗位及最佳的合作伙伴,实现人才一岗位的最佳配置,使得技术积累的系统效益最大化。因此,我国企业管理者对此要予以充分的重视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加以推广,并使之制度化,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个人技术积累向组织层次积累的升华,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麦绿波.标准途径的技术积累模式[J].企业经济馆,中国标准化,2011,04
  2. 2.0 2.1 施培公.我国企业技术积累若干问题探讨[J].科研管理,1995,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技术积累"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