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国内垄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国内垄断[1]

  国内垄断是指垄断行为产生限制竞争的影响仅局限于某国市场的范围,对于非本国的特定市场并不具有限制竞争的影响。

国内垄断的形成[2]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
  (一)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结果。

  所谓生产集中,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在垄断前的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彼此进行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在竞争中,大企业由于资本雄厚,能够购置新的机器设备,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实行合理分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因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费用较低,竞争能力强,不断地排挤中小企业直至把它们吞并,从而使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大企业,大资本家手中。竞争是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达到了顶点,剧烈的竞争使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的过程进行的非常迅速。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垄断。所谓垄断,是指掌握了一个或几个生产部门大部分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得垄断高额利润,题过某种协议联合起来,共同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

  生产的高度集中,使垄断的产生具备了可能性。生产集中程度不高时,各个部门的生产是由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分散进行的,彼此之间不容易达成协议,少数企业要对某一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操纵和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当生产高度集中,一个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已经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大企业手中时,它们之间就容易达成协议、成立联合组织,并以其雄厚的实力,控制和支配部门内的中小企业,排斥其他部门的资本向该部门转移,由此而形成垄断的局面。

  生产的高度集中,又使少数大企业彼此达成协议,形成垄断成为必要。因为这些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势均力敌,彼此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持久和剧烈,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供伤,它们便不得不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某种协议,结成垄断同盟。

  在资本主义各国,尽管垄断形成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不尽相同,但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二)垄断组织、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亚之间的联合。由于垄断联合的程度和内容不同,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主要形式有:

  短期价格协定。这是最简单的形式。参加协定的企业,要在一定期限内遵守协定所规定的商品价格。这种垄断联合时间短、不稳定,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往往会自行解体。

  卡特尔。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之间的一种同盟。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财务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规定商品标准,价格等等。

  辛迪加。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之间结成的统一的销售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购销业务要由辛迪加的办事机构来统一办理。与卡特尔相比,辛迪加在稳定性上增强了。

  托拉斯。这是一种较高级的垄断联合形式。它把生产同类商;晶的企业,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企业,由托拉斯的理事会统一负责经营和管理。参加托拉斯的各企业丧失了法律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原来的企业主则变成了托拉斯的股东,按照股份取得股息红利

  康采恩。它是垄断组织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形式。它以某一最大资本家集团为核心,把不同部门的许多企业(包括各种工矿企业、银行贸易公司、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组织起来,形成垄断联合。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在形式上虽保持独立,但实际上受着作为康采恩核心的大银行、大工业企业的控制。

  垄断利润或垄断高额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榨取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通过不等价交换,把农民和小生产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把非垄断企业利润的一部分,以及劳动人民所得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垄断利润,(3)对殖民地,非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剥削和掠夺;(4)通过国家军事订货、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垄断利润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人为规定的旨在保证垄断高额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垄断低价。垄断组织按照高于商晶生产价格的价格即垄断高价,销售自己的商品,按照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即垄断低价,向非垄断企业及小商品生产者收购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资料。这样,垄断组织就能从购销两个方面获取垄断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虽然长期背离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垄断价格的形成不会使商品中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仍然是一致的,只是进行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而已。此外,垄断价格并不能无限制地背离商品的生产价格或价值。

  (三)垄断与竞争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它代替并限制了自由竞争,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竞争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垄断的形成既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没有消灭商品经济,因而不可能消除竞争,垄断组织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全部集中起来,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绝对的釭纯粹的垄断是没有的,虽然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所有垄断组织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垄断组织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垄断组织的规模越大,相互之间的兼并就越困难。

  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必然存在着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控制与反控制、吞并与反吞并的斗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此外,在垄断组织内部,各资本家围绕着市场、产销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等,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新的特点:

  从竞争的目的看,垄断组织进行竞争,不是为了一般地扩大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而是为了取得并巩固自己对市场阳垄断地位,不是为了取得平均利润,而是为了取得垄断利润。

  从竞争的对象和范围看,在自由竞争时期,参加者主要是为数众多的、分散的中小企如在垄断时期,主要是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垄断组织。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主要场所是国内市场,而垄断时期的竞争已全面扩展到国外,形成垄断组织之间的国际竞争。

  从竞争的手段来看,在自由竞争时期,主要是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垄断时期,除采用以上经济手段外,垄断组织更主要是靠取得对原料、技术,商品价格、信贷等有关生产和销售条件的控制,来打击和扼杀竞争对手,并为此而采用了各种非经济手段,如政治手段,暴力手段等。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在帝国主义阶段,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

  (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出现高度集中和垄断的同时,银行业也出现了高度集中和垄断。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银行业的集中是在工业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生产的集中,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垄断的形成,一方面使得资本周;转中形成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大企业把这些货币资本存人信用较好的大银行,使得大银行的存款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需要数额较大,期限较长的贷款,并要求银行能在广大的范围内,诸多的业务中为其提供服务,而这些要求只有大银行才能满足。因此,工业生产的集中有力地推动着银行业的集中。

  银行业的集中,又会反过来促进生产集中。因为大银行总是愿意把货币资本贷给稳定可靠的大企业,从而加强了工业中大企业对小企业的优势,加速了生产集中。此外,大银行还通过发行,和买卖股票,促进股份公司的发展,推进着生产的集中和工业垄”断组织的形成。

  银行业的集中,也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在竞争中,大银行排挤,兼并小银行,有些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增强竞争实力,合—并成为较大的银行。随着银行业的集中,银行资本和存款逐渐掌?握在少数大银行手中,它们的分支机构也在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个布满全国乃至世界的银行网。

  银行业集中到一定程度时,也必然走向垄断,形成若干庞大;的银行垄断同盟。它们控制着巨大的社会财富经营着庞大的金融业务,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和经济生活的中心。

  (二)银行的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银行垄断资本的形成,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上。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银行只是一个普通的支付和信用中介人。一方面为工商企业办理转帐业务,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把社会上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和居民的一部分货币收入收集起来,贷绐需要货币资本的工商企业去使用。银行与工商企业的信贷关系一般是短期的,不固定的。银行只关心工商企业能否偿还贷款和支付利息,并不直接干涉和控制工商企业的活动

  银行资本高度集中并形成垄断后,掌握着大量货币资本的大—银行,能够满足工商企业对长期的巨额贷款的器求,同时也要求:借贷企业在自己的银行中立有帐户。这种日益密切的信贷关系和其他金融业务关系,使它们之间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联系。大银行为了保证长期的巨额贷款的安全并获得利润,必然要利用自己,的“公共簿记”职能,通过工商企业的往来帐目,密切监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用扩大或减少,放松或收紧鲷的办法对企业施加影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工商企业愈来愈依赖自己,以致完全决定它们的命运。这样,大银行便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支配工商企业的万能的垄断者。

  银行的新作用还表现在,大银行不但集中了巨额的货币资本,而且还把大量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买卖业务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操纵着社会资本的流向,成了社会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调节中心。

  随着银行新作用的产生,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便通过互相购买股票,互派代表到对方担任要职等方式,彼此进行着经济人事的渗透。二者在垄断的基础上交织在一起,溶合生长而形成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简要地说,金融资本,就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三)金融寡头的统治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必然产生金融寡头和它的统治。所谓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金融资本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所谓“参与制”是指垄断资本家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对别的企业实行控制的一种方法。而股票控制额则是指为了控制一个企业所必须掌握的股票数量。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行经济统治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似自己掌握的主要公司或大银行作为“母亲公司”,以“母亲公司”的资本收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掌握其股票控制额使其成为.从属于母亲公司的-“女儿公司”,而后用同样的办法,让“女儿公司”去控制更多的“孙女公司”。如此进行下去,便形减了金融寡头对众多企业的金字塔般的控制。

  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利用危机改组中小企业等办法,攫取垄断利润和实现其经济统治。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和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同政府机关进行“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具体说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金融寡头亲自或委派代理人到政府机关担任各种要职;另一种是把过去的政府,军队要员聘请到自己的公司任职,或直接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国会议员充当自己在政界的代言人,通过他们,使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服务于垄断组织的利益。

  金融寡头还把其势力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如把新闻、出版、广播、通讯、文艺、教育等也控制起来,作为麻痹和腐蚀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垄断统治的工具。总之,金融寡头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

国内垄断的发展[3]

  (一)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了很大加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生产集中和垄断也有了进一步加强。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使生产进一步集中。到20世纪50年代,生产集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例如,在美国加工工业中,200家最大公司在全部产值中的比重,1947年为30%,1958年为38%,1962年为40%,1970年提高到44%,而这些公司只占1970年美国开业公司总数的0.1%以下。在竞争中,不仅垄断组织吞并局外企业,而且出现了较强大垄断组织的情况。例如,在美国加工工业中,从1948年列1954年期间,每年有252家公司被合并;从1955年到1957年期间,每年被合并的企业增加到514家。1980年以来,美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已有62家被吞并。1981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杜邦化学公司吞并资产额达180亿美元的大陆石油公司的例子。1984年又出现了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对资产额达204亿美元的海湾石油公司的特大兼并。1986年通用电气公司又以64.06亿美元的代价接管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过去,大公司之间的兼并,主要是在最大的100家公司以外进行,1981年开始,合并己进入了最大的15家工业公司之中,1984年更进入了前11家最大工业公司之间。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亦大致如此。例如,1976年,下列国家几家大钢铁公司的钢产量占本国钢产量的比重是:美国8家占74%;日本5家占77.5%;联邦德国5家占72.4%;英国1家占85.8%;法国3家占74.1%。以汽车工业为例,1977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97%;丰田等三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占日本汽车总产量的60%;在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一家所生产的汽车,即占全国总产量的84%。战后,生产集中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发展,垄断资本的实力进一步加强。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数目不断增加,出现了更多的超级大垄断公司。在美国工矿业中,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20世纪初只有1家,40年代末为12家,60年代初近30家,70年代初增到109家,1978年更增加到206家,1983年更增加到234家。1960年美国出现了资产超过百亿美元的超级大公司,1975年增加到9家,1980年增加到20家,1985年增加到30家。近年来又出现了上千亿美元的特大公司。在日本,60年代初才出现第一个10亿美元的大公司,1975年增加到52家,1983年增加到98家。在法国,资产额在10亿法郎以上的最大工业企业,1960年只有1家,1970年增加到27家。这些数字表明,战后垄断资本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在垄断资本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第二,垄断组织之间竞争激烈,变化频繁。大垄断公司的地位处于经常变化之中。例如,在美国1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战后以来,几乎每隔l0年左右,就有寺的大公司被淘汰和排挤。1955—1983年,经过几番淘汰,只余下43家公司保留在100家大公司的席位上,一半以上的大公司不是被兼并,就是下降到100位以下。

  (二)混合联合公司

  混合联合公司,也称混合联合企业,是多样化经营的大公司,经营活动跨越其本来经营的产业部门,扩展到彼此没有生产或业务联系的许多部门。

  这种混合联合公司,是一种跨部门的多样化经营的新型垄断组织。它是随着垄断资本经营形式多样化的广泛发展而出现的。它与康采恩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康采恩内部各企业之间或多或少还有生产或销售上的联系,混合联合公司则不是如此。例如,美国的电报电话公司,不仅经营电气设备和电讯器材,而且还经营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纺织印刷和出版,金融保险旅游和旅馆等几十个行业和部门的业务。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必勺大垄断企业,绝大部分已成为混合联合公司。在美国,500家最大的作业公司已有94%是混合联合公司,而只有6%仍然从事单一部门的经营。在日本,混合联合公司在制造业中已占到企业总数的75%。这种混合联合公司的出现,是当代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织织形式的一次飞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横合并”,即同一部门内部企业的合并;二是“纵合并”,即不同部门间彼此有业务联系的企业的合并,也就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级段}中所说的。联合制。,如加工制造部门企业与其相联系着的原材料运输贸易等部门企业的合并。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新的企业合并形式,即“混合合并”。所谓“混合合并”,主要是把不同部门彼此毫无联系的企业合并成》个混合联合公司。这种企业合并方式虽然在战前已开始出现,但到战后才有充分发展,成为企业合并的主要形式。战后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混合合并发展得很快;例如,战后初期,美国垄断资本集中还是以横合并和纵合并为主,混合合并约占合并总数的专左右。到60年代合并高潮时,,混合合并有了急剧增长,到1968年达到最高峰,占合并总数的82.6%。到60年代末期,混合联合公司已经成为垄断企业的主要形式,70年代以后,混合合并在合并层数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约占合并总数的岳左右,但仍是垄断资本集中的主要形式。

  混合联合公司是战后垄断资本的积累规模过度膨胀的产物。战后,混合联合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在垄断竞争日趋激烈酌情况下,垄断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这是混合联合公司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当一个部门形成最大垄断企业的所谓“寡头垄晰”或“瓜分式垄断”时,就必然由原来的部门扩展到其他部门。战后的混合联合公司较多的是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一是向垄断程度较低部门,如轻工业、食品工业、商业刊服,务业等部门扩展;二是向新兴产业,如电子计算机,海汗开发、仪器仪表、环境保护设备、家用商用机器等部门扩展;三是向各种军火生产的领域扩展,这些部门利涧牢高,产品销售路广,能容纳大量投资。

  第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部门结构的巨大变化,为混合联合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的产业.部门和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谁能控制这些部门的专利权,谁就可以获取高额利润。而且,新兴产业部门产品市场容量大,利润率高,所以,垄断资本从发展缓慢的传统产业部门纷纷向新兴产业部门转移。例如,美国钢铁公司化学工业,房地产部门进行大量投资,通用电器公司发展电子计算机、宇宙航空等部门的生产,就是明显的例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部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部门之间相互渗透;可以用新部门的产品代替传统部门的产品;可以使生产设备改变使用方向进入新的领域;同时,还形成了边缘部门、跨部门等。所有这些,都为部门之间的资本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混合联合公司的发展。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鼓励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政府资助垄断组织设立科研中心,提供科研经费,并将科研成果无偿地转让给垄断资本企业。国家实行有利于垄断组织的金融、信贷政策,给予优惠贷款;对垄断组织实行减税免税以及种种补贴政府投资修建公共工程,如公路、港口等,为私人垄断组织的发展创造前提;政府以有利条件向垄断组织实行军事采购和其他采购,使垄断组织从中获得巨大好处;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为私人资本的输出创造良好条件,等等。所有这些措施不仅为传统产业部门的垄断组织开辟了新的投资场所,而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的经营多样化和混合联合公司的迅速发展。

  (三)金融资本统治的加强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经营多样化和混介联合公司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这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本实力的巨大增长并具有了新的特点。

  首先,金融资本的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财团,已把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例如,1974年美国十大财团(洛克菲勒,摩根、加里福尼亚、第一花旗银行、芝加哥,波士顿、梅隆、得克萨斯、杜邦和克利夫兰)控制的资产总额达12,505亿美元,约占美国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30呖,其中,洛克菲勒财团的资产达到3,305亿美元,为1935年的50倍,摩根财团的资产达到3,019亿美元,为1935年的lo倍。这两大财团所控制的资产额共达6,324亿美元占美国十大财团资产总额的50.5%o在日本,仅六大财阀(三菱三井,作友、富士、第一劝业和三和)于70年代初就控制了全国总资本的70%和主要产品的30一90%。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大体相伺。

  其次,金融资本涉足广泛的经济部门,垄断财团的经营更加多样化,扩大了它们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在美国,十大财团已经控制了钢铁产量的77.1%,汽车产量的67%,石油产量的5了.1%,电子计算机出厂值的81.9%,发电量的34.9%,军事订货额的51.9%,它们还控制了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3.5%,人寿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55.6%。在日本,六大财阀控制着26个最主要的丁牡部门,并占有全国讯行存款的41,8%和贷款总额的42。3%。同时,垄断财团经营的多样化,也是企融资本在战后发堤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前,垄断财团大都带有比较浓厚的部门色彩,例如,摩根财闭主要控制钢铁工业和其他基础工业洛克菲勒是“石油大王”。而现在,已经很难说哪一个垄断财团主要是纤什哪一个行业了,它们都有广泛的经营领域,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部门到服务部门,从国内到国外,只要有可能,都无不涉足共十,八下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最后,随着资本的进一步社会化金融财团的家族色彩日趋淡薄。战前的财团一般多以经营某一行业的富有家族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财团也多从家族命名。如美网的洛克菲勒、摩根和梅隆财团,联邦德国的克虏伯财团都是如此。这些富有的家族掌握着财团的股票控制权,是财团的最大占有者。战后,由于财团资产的急剧膨胀和势力范围的广泛扩张,使之越来越多地使用别人的资本,资本所有权分散了,资本控制额也越来越小。这样,富有家族虽然仍掌握着股票控制权,但他们在财团中所占的比重却大大下降了,再加上垄断财团之间的相互渗透,因而由一个家族独占某一财团的情况便受到削弱,甚至开始消失。例如,摩根家族的直系亲属早已被排挤出了摩根财团的主要机构。

  此外,应当指出,由于金融财团实力雄厚,控制的部门广泛,因而它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激烈争夺,也不排除它们之间的力量消长变化。为了竞争的需要,它们还往往采取大财团控制中小财团建立垄断财团联盟的形式,致使财团之间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战后以来,随着金融资本经济实力的加强,垄断财团对政治的控制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程度。

  第一,控制国家机器,掌握国家政权。垄断财团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操纵总统选举和争夺政府各部门要职等途径实现的。例如,美国垄断财团为了争夺总统宝座,它们不仅寻找代理人当总统,而且垄断资本家亲自上阵竞选总统,肯尼迪和洛克菲勒这样的垄断资本巨头亲自出任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第二,建立各种组织,左右政府政策。垄断财团通过建立各种组织来对政府施加影响,进行控制。如在美国主要是两类组织,一是所谓“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有对外关系委员会、三边委员会和兰德公司等:二是垄断资本家的联合组织,有经济发展委员会。全国制造商协会,还有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等。这些组织通过各种建议和研究报告来影响和左右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在为政府规定具体的方针和行动的计划,使政府更好地贯彻它们的意图,为垄断资本家及其集团的利益服务。

国内垄断的消极作用[4]

  公本垄断作为对竞争的遏制,其作用是二重的:作为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在对国际资本的斗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作为对内的行政性垄断在对公本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则是消极的。列宁分析资本垄断时说:“这种垄断也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要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既然规定了(虽然是暂时地)垄断价格,那么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消失了;其次在经济上也就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这一论断在—定的意义上也适用于公本垄断,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之所以具有积极作用,是因为这种垄断并不妨碍国内公本的正常竞争,并且有利于公本跻身于国际市场,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对国际资本的竞争,从而对公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是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的竞争。然而,国内垄断却只能是对公本商品经济竞争的遏制,不仅没有积极作用,反而有如列宁所混的消极作用。

  首先,在国内,任何公本企业一旦依靠行政权力处于垄断地位,就势必产生生产技术停滞的趋势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产品一旦独占了市场,它就会任意按高价出售其商品,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取超额收益。由于以行政权力为后盾,没有与之抗伪的竞争对手,它便不存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外部压力,从而居安无忧.不思进取,以致创新精神消失,生产技术停滞。

  其次,在国内市场上,产品的垄断会影响公本生产根本目的的实现。由于产品垄断的存在,联合劳动者作为消费者,根本无从对商品进行选择。一旦某种产品独占市场,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便不再重视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总需求经常大于总供给的市场态势下,产品会因“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价格上升的同时质量反而下降,或者花色减少,品种匮乏。在此种情况下,所谓增加公本价值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联合劳动者的需要,便成为—句空话。

  再次,垄断在国内一旦形成,就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因为垄断价格体现的是垄断企业的局部利益,一般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不仅不能体现,反而受到损害,这种价格不可能正确而有效地发挥分配资源和收入职能。这种出垄断而出现的市场调节功能失调,反馈于社会公本的再生产,势必造成经济结构的倾斜以致比例失调。

国内垄断的防范[4]

  既然国内垄断对公本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系列的消极作用,闪此对它的防范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国内垄断之所以能够防范,原因在于公本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只有这样的公本商品经济,才有条件采取如下一系列的垄断防范措施:

  第一,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打破条块分割造成的垄断格局

  这一措施是针对条条分割造成的部门垄断和块块封锁造成的地区垄断而提出来的。这些垄断均属行政性垄断,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不成文的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然而,公本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形成全国范围的统一市场,并开展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搞活,打破上述“诸侯”经济的垄断格局,建立起适合公本商品经济发展的竞争格局。

  第二,对少数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实行国家规定的统二价格,打破部门内部的产品垄断

  这一措施可以防范垄断价格的形成,并造成企业为提高盈利水平而必须降低成本的压力。生产有关国计民生重要产品的企业,有可能利用其特殊地位,采取限制产量的手段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为了防止这类现象,国家可用指令性计划下达产品指标,以保证满足社会的需要。由于这类产品有限,这—点不仅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这样做,是国家所有权的实现。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本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经营方式,打破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旧格局

  这种国有企业独家经昔的旧格局是借传统经济体制形成行政性垄断的重要原因!打破这—旧格局,在生产经营上允许集体公本和非公本同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全民公本一起上,实行以公本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举,就会使国有企业感受到外部竞争的巨大压力,从而迫使其居安思危,增强内部的生机与活力。

  在积极防范国内垄断的同时,应大力提倡公平竞争。开展公平竞争本身,就是防范垄断的积极因素。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还应鼓励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针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垄断,必须建立我国的跨国公司与之抗衡。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而且导入了国际竞争机制,这就迫陆公奉企业在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之下增强自身的活力,以便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风浪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公本跨国公司,对内可以协调参与同际竞争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集中力量,一致对外;对外可以用公本集中起来的强大优势同国际垄断资本进行较量,从而使公本商品经济以强大的生命力跻身于世界经济之林。

参考文献

  1. 李清娥,李富田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8.
  2. 蔡重玺 周文夫.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08月第1版.
  3. 陈懋功.政治经济学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05月第1版.
  4. 4.0 4.1 马仁典.公本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03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泡芙小姐,Dan,方小莉,林巧玲,连晓雾,y桑.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国内垄断"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