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国债效应[1]
国债效应是指国债运行对社会经济生产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对国债功能的运用来实现的。
国债效应的分类[1]
根据国债效应产生的不同方面,可以把国债效应归纳为国债的分配效应和国债的调节效应。
(一)国债的分配效应
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都会对国民财富的分配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国债的分配效应。国债的分配效应体现在国债发行、使用和偿还等各个环节。
1.国债发行的分配效应
发行国债实质上是一个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不论政府借债的目的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还是筹集建设资金,这种再分配的结果都可使国民收入从认购者手中转向国家,在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的同时,减少了个人、企业作为认购者可支配的财力。这种国民收人分配结构的改变,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政府正常收入不能随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财政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发行适量国债可以在不影响认购者正常支出的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支出,起到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结构的作用;同时,政府支出的扩大,为政府职能的实现提供了财力前提,这也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反之,如果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集中度已经过高,居民个人和企业的财力在满足了必要的消费和生产之后所余下的不多,则国债的发行余地已十分有限,此时若强制性摊销国债,势必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国债使用的分配效应在国家以发行国债的方式集中了社会闲置资金之后,还要将这部分资金按照实现政府职能的要求去安排和使用。国债对国民收入使用方向产生何种再分配效应,主要取决于购买国债的资金性质和国债的使用方向两个因素。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国债的积累效应
如果国债由消费者个人购买,或由企业用消费基金购买,并用于生产建设方面,则国债在分配时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产生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积累效应。
(2)国债的消费效应
如果国债由企业积累基金购买,或由个人投资者购买,并用于购买消费性支出,则国债在分配时将积累基金转化为消费基金,产生对国民收入的消费效应,或称对积累的“挤出”效应。这种情况会缩小积累规模,缓减经济增长速度。加之国债因用于非生产性消耗而难以产生自身的偿还能力,因而,对经济发展和国债的偿还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3)国债的内转效应
它是指由于发行国债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在积累基金内部或消费基金内部相互转化的效应。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当国债由居民或企业以消费基金购买,政府又将国债用于消费性的开支时,国债实现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只表现为消费基金内部结构的调整,是将居民或企业的消费转化为政府的消费;二是当国债由居民或企业以投资基金购买,政府又将国债用于积累性支出时,则国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引起的只是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内部比例重组,使由市场机制实现的积累转由政府分配机制实现。这种积累内部的转化效应往往对减少一般性建设规模,扩大重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有重要意义。它是优化投资结构,协调产业比例的重要手段。
3.国债偿还的分配效应国债的偿还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根据政府偿债资金的不同来源,国债偿还所产生的分配效应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政府将国债用于经济建设投资,则国债在投资后产生的收益可作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国债偿还不会形成债务人(政府)或纳税义务人的经济负担,债权人所得到的是国债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它产生的是一种良性的分配效应。
(2)偿债期间提高税负,还债负担由纳税义务人承担
在政府使用国债并未获得应有的收益,或者国债在投资产生的效益低于筹资成本时,如果政府采取提高税负的办法来筹资偿债,则偿债所引起的是收入从纳税义务人手中通过政府转移给债权人,从而形成纳税义务人的国债负担。
(3)借新债还旧债,信用关系的延续或替代
在债务偿还期,政府往往采用借新债的办法来偿还旧债,这种方法产生了一种新旧债权主体的替代效应,并延长了政府对国债的使用时间,在分配上,使国民收入通过政府实现在新旧债权主体之间的转移。
(二)国债的调节效应国债的调节效应,是指国债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国债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调节效应
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处于“疲软”状态时,发行国债可以动员社会闲置资金参与经济建设,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处于“过热”状态时,发行国债又可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资金,起到收缩社会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债对社会总需求的双向调节效应,是税收等其他手段所难以替代的。
2.国债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效应
社会经济结构协调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发行国债是非政府财力向政府财力转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资能力的同时,会减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资能力。这种投资主体的转化,意味着投资结构的转变,即由政府负责的社会公益设施、基础设施及重点建设设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业及个人的一般性产业投资比重则相对降低,表现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会引起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产业、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等的比例结构的相应变化。
3.国债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效应
一般认为,政府发行国债只是货币购买力从认购者向政府转移,对流通中的货币量没有影响。实际上,国债对货币流通量是否产生影响,还要取决于它的认购者、认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及其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关系。这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居民购买国债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居民购买国债的资金主要是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从资金运动的角度看,居民购买国债表现为居民手持现金和银行储蓄存款减少,财政财力增加,中央银行的财政性存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央行将财政性存款安排了商业银行贷款,则可能引起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将其专供财政使用,则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甚至会因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减少,相应的派生存款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也相对减少:如果国家实行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将国债扣留国库不用,则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绝对减少。
(2)企业购买国债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企业购买国债是企业资金向财政资金的转化。如果企业用闲置不用的资金购买国债,这种转化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企业用生产或消费的资金购买国债,则可能增加其对银行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如果没有引起央行的货币发行,则对流通中的货币量影响也不大,如果商业银行自身难以满足企业贷款需求,并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对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货币发行来扩大资金来源,满足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时,则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在国债由商业银行认购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正常的资金来源充裕,或能以压缩其他贷款需求来满足政府财政的需求,都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商业银行原来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缺乏调节余地,则只能通过向央行申请贷款来满足购买国债所扩大的资金运用,这可能成为央行增加货币发行的诱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如果央行并未因此而发行货币,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也不会发生变化。
研究国债效应的两种方法[2]
政府的收支必须满足政府预算约束的要求,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所有支出(转移性支出加购买性支出)必须等于政府从各种融资渠道(包括印刷货币)获得的所有的收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
G=T+ΔD+ΔH
式中,G为政府支出;T为税收收入;D为国债的余额;H为基础货币的供给量;Δ为变化量。政府预算约束式表明:政府的支出所需要的资金既可以通过税收,也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还可以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来筹集,当然也可以是上述三种方法的某种组合。同时政府预算约束也意味着单独研究举借国债的经济效应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其他政府预算变量(G、T和Δ H)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债余额的变化量(ΔD)也不可能单独变化。政府预算约束要求国债余额的变化量必然与政府支出、税收和基础货币变化量三者之和相等(Δ D=G-T-Δ H)。由此可见,国债的经济效应不是一个一维的概念:国债的经济效应只能是国债余额的变化量和相应的其他政府预算变量的变化量的净效应。因此,分析国债的经济效应时必须明确何种预算变量被假定为保持不变,何种预算变量发生了补偿性的变化。由此产生了研究国债的经济效应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绝对的方法,一种是差别的方法。应当指出,在分析国债经济效应时产生的许多混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确区分这两种研究方法。
前者研究的情况是,增加财政支出,同时保持税收和货币发行量不变,由此形成的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即国债的发行量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相等-按照绝对的方法研究国债的经济效应就是分析比较以下两种情况中经济运行结果的差异:一种情况是政府增加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为增加的政府支出融资;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政府支出不变,也不发行新国债。后者研究的情况则是保持原来的财政支出水平不变,减少税收形成的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这种方法本质上是研究在保持财政支出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国债和税收发生等额但方向相反的变化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绝对的方法就是研究为政府支出增加而发行的国债的经济效应,差别的方法则研究在政府支出不变的前提下为弥补由于减税而减少的财政收人而发行的国债的经济效应。
如果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具有刚性,同时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很难通过增加税收或由于通胀压力很大政府不愿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为不断增长的支出融资,那么,就应该采用绝对的方法研究这种国债的经济效应。另外,如果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政府为扩大总需求而增加政府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采用绝对的方法分析这种国债的经济效应就比较合适。而如果政府通过减税扩大总需求,那么就应该采用差别的方法分析国债的经济效应;如果政府支出比较稳定,同时政府又能有效地控制国债的发行量和税收收人,那么由于减税而发行的国债的经济效应就应该采用差别的方法来研究。另外,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也不会增加支出,为某些特定的支出是通过举债融资还是通过征税融资会产生更好的经济效应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研究这类问题最好是采用差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