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制度配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制度配置

  制度配置是指在一个制度系统.中各项制度安排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和匹配,以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

制度配置的含义

  制度配置有三层含义:

  (1)从总量上看,一个社会资源将被分配用于“生产”技术和制度,在资源分配中存在最优的配置,以使在既定资源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实现最大化(这里仅考虑经济问题)。研究如何决定分配用于制度创新的最优资源量是制度配置的第一层含义。

  (2)从结构上看,在一个制度系统中各项制度安排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和匹配,以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研究各种制度安排间的层次、关系、影响以及相互协调等问题。确定制度的最佳结构是制度配置的第二层含义。

  (3)在分配用于“生产”制度的资源总量决定后,需要将这些资源在制度集合中进行再分配,以决定用于各项制度安排的资源量,存在一种用于制度安排的最优资源配置,以使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制度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达到最大化。研究既定资源量在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是制度配置的第三层含义。

  从研究的需要出发,应当区分广义和狭义的制度配置概念。广义制度配置概念是包括上述三个层次含义在内的综合,它是从整个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制度问题。狭义的制度配置应当是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以后的论述中,我们将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制度配置问题是进行制度研究时应当关注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当前制度变迁理论和实践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制度研究中,有三种倾向值得人们反思:第一种是过分夸大制度的作用,认为只人实现了某种制度模式,“剩下的一切就只是一个逻辑问题了”(哈耶克语)。第二种是过分夸大制度系统中某些制度安排的作用,认为只要完成了某些制度安排的变革,整个经济体制就会发生质的改变。第三种倾向是认为制度安排也像一个项目一样,可以很快建立起甚至可以进口——-从国外引进某种制度安排,并且马上就发挥功效。对于第三种倾向,它忽视了制度了历史性和渐进性。诺思曾经深刻指出:“现存的制度矩阵的变化都是渐进的变化。”对于第一和第二种倾向,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制度或制度安排并不是独立的,游离于其他因素之外而发挥作用的,制度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子系统,而具体的制度安排又是整个制度系统中一个组成要素,不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导致失败的制度变革。而提出制度配置就是要从理论上弄清制度的地位、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变迁以实现制度功能的提高、同时对于制度变革的实践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制度配置的主体[1]

  推动制度配置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团体或政府。虽然在正式制度安排的变革中。最终要以政府颁布法律行政命令的形式于以确认和保护。但推动制度配置的则可以是上述三种主体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开放的制度系统,个人、团体或政府都有权力通过对制度外利润的追求而产生制度需求,通过制度创新产生制度供给,并经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最终实现制度变迁这样制度配置主体之间也形成一种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方面提高了制度配置主体的认知能力,促进制度合理配置。多个制度配置主体的参与将使人们总的认知能力提高,减少因个体理性不足而带来的制度冲突和制度真空状态另一方面,多个制度配置主体的参与将会提出不同的制度安排方案,使制度选择集合增大,增强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竞争=而对于封闭的制度系统,制度配置的权力却由政府垄断,出于政治稳定、统治者威望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政府可能宁愿长期维护制度配置失衡的状态,不愿追求制度外利润以改善社会福利

制度配置的路径[2]

  制度不仅配置制度本身,而且配置经济资源。制度配置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契约演进型的制度配置路径。

  主要包括私人契约演进型、私人与政府、社会团体之间契约演进型和政府之间与社会团体之间契约演进型等制度配置路径。(1)私人契约演进型的制度变迁路径。私人契约演进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往往是一种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该制度配置路径表现为私人契约不断得到社会团体和政府认可,上升为公众、社会团体和政府等均遵守的制度。(2)私人与社会团体、政府之间契约演进型的制度配置路径。私人与社会团体、政府之间契约关系的不断演进导致规制私人、社会团体和政府各方关系的制度配置不断发展。(3)政府之间和社会团体之间契约演进型的制度变迁路径。政府之间契约演进是指某些政府之间订立的契约关系上升为整个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变迁,作为公共组织的社会团体之间订立的契约不断演进,上升为所有社会团体或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

  第二,需求型的制度配置路径。

  主要包括私人需求型、社会团体需求型和政府需求型的制度配置路径。一是私人需求型的制度配置路径反映了私人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对制度及其创新需求。一项有利于私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制度创新能够极大地激励私人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积极性。私人对极大地促进其有利的生存状况、平等的发展条件、自由的选择机会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发挥的制度安排具有强烈的需求。二是社会团体需求型的制度配置路径反映了社会团体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对制度及其创新的需求。一项给社会团体及其团体成员带来巨大利益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三是政府需求型的制度配置路径反映了政府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对制度及其创新的需求。特别是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制度的需求更强烈。

  第三,供给型的制度配置路径。

  主要包括政府供给型的制度配置路径和非政府供给型的制度配置路径。政府供给型的制度配置路径主要包括政府非强制性供给和强制性供给的制度配置路径。制度的供给除了习惯、习俗和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传播等形式的制度供给外,政府是重要的制度供给主体。政府供给型制度配置路径的特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非强制供给型的制度配置路径反映了政府所供给制度的诱致性或潜移默化特点。另一方面,政府强制供给型制度配置路径反映政府所供给的制度的命令性。

  第四,引进型的制度配置路径。

  主要包括开放性改革中的渐进引进和激进引进型的制度配置路径。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发展都是伴随制度引进来实现的。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实际上是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引进过程。这一引进型制度配置路径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我国通过渐进性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制度配置路径。渐进引进型制度配置路径的特点是减少制度替代中的阻力和刚性冲突。二是俄罗斯等国家通过激进性改革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制度配置路径。激进性引进型制度配置路径的特点是不顾引进制度的阻力、冲突,实现新旧制度的彻底替代。

提出制度配置的意义[3]

  在现有制度研究中,有三种倾向值得人们反思:第一种是过分夸大制度的作用,认为只要实现了某种制度模式,“剩下的一切就只是一个逻辑问题了”(哈耶克语);第二种是过分夸大制度系统中某些制度安排的作用,认为只要完成了某些制度安排的变革,整个经济体制就会发生质的改变;第三种是认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某项目一样,可以很快建立起来,甚至可以进口(从国外引进某种制度安排),并且马上会发挥功效。

  第三种倾向忽视了制度的历史性和渐进性。诺思曾深刻指出,“现存的制度矩阵中的变化都是渐进性的变化。第一、第二种倾向,其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制度或制度安排并不是游离于其他因素之外而发挥作用的,制度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具体的制度安排又是整个制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不从这一角度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往往得出错误结论或导致失败的制度变革。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改革进程中也有很多。而提出制度配置,就是要从理论上弄清制度的地位、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变迁,以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同时对制度变革的实践也有重大指导意义。具体讲,提出制度配置概念的意义在于:

  1、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使经济增长达到最大化。

  从制度配置的第一层含义出发,资源应在技术和制度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使经济增长达到最大化。在目前研究中,一些人从“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出发,片面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忽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主张将资源主要用于技术创新,形成一种“技术拜物教”,从而使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滞后。由于缺少制度的协调,已有技术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强调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而不重视相关制度创新,使许多引进技术,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反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一些人从“制度决定论”的观点出发,片面夸大制度的重要性,形成一种“制度拜物教”,认为只要某种理想的制度模式建立起来,经济增长中的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造成对技术进步的重视不够,使经济增长后劲乏力。中国企业改革中之所以出现“一包就灵”或“一股就灵”,也都源于此。因此,强调资源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合理配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操作中都有重要意义。

  2、促进制度整体协调和结构的优化,竟分发挥制度系统的功能。

  从制度茂置的第二层含义出发,研究制度系统中最优的制度结构如何确定,各项髑度安排如何相互协调配合,可以使制度系统的功能碍以提高。在实际中,制度系统中一般部存在制度的结构性矛盾,即一方面,制度安排之问存在相互冲突和抵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在目标上发生背离,从而造成制度的失效或减效;另一方面,在制度系统中,可能出现“制度真空”,即在制度集合中对某些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加以制约,从而造成这些行为的外部性得不到控制,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危害。如在《刑法》设置“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前,那些有大量非法财产但却一时不能找到可证明其犯罪证据的贪官污吏,就很难被绳之以法。总之,上述两方面的问题,都源于制度系统内部的缺陷。因此,研究合理的制度结构,从制度系统整体上协调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对制度系统能否顺利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制度瓶颈,促进制度创新。

  制度系统由一个个具体的制度安排组成,制度配置在微观上要求分配于制度集合的资源,合理配置于具体的制度安排上,以使既定的资源量达到最优利用。但在制度系统中常常出现制度瓶颈,即某些制度安排的功能与其他制度安排的功能不适应,滞后于整个制度系统的发展。制度瓶颈的存在,使整个制度系统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如在近期国有企业改革中,“减员增效”成为重要政策,但由于社会保摩制度滞后,使这一政策在许多地区很难推行。研究{右I度配置就是要发现这些制度瓶颈,然后将更多资源用于这方面的制度刨新,以使整个制度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在进行制度研究中,制度配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对制度系统功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制度配置理论:制度配置方式与制度系统的开放性[J].经济问题,2002(4)
  2. 郭金林.契约配置与制度配置:路径比较,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3. 李志强.制度配置理论:概念的提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寒曦,苏青荇,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制度配置"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