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所谓企业收缩,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之为大企业变为小企业,它应该是企业扩张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企业并购和多元化经营进行深刻反思已经注意到的问题。具体是指企业将其部分资产或股份进行分离、转移或重新进行有效配置,实行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和产权调整,局部收缩战线,达到以资本为纽带将松散联合变成紧密联合的充满竞争活力的有机体。其实质是一种内含型扩张战略的选择。这种战略选择,在实现企业“解困”(但不是扶贫)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主要阐明上市公司收缩方式的三大选择:企业分拆、股份回购和定向股票重组。
(一)企业分拆
企业分拆是指已上市的公司或者尚未上市的集团公司将部分业务、资产或者某个子公司从母公司独立出来,或者原公司分裂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另行公开招股上市。母公司通过企业分拆活动,一方面使其主业更加突出,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母公司可以将某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但暂时来到收成期,或将到收成期却仍需继续投资而且回报期较长的项目,在资本市场套现。母公司则以控股形式继续保持对子公司的控股权,担子公司的投资风险由社会投资者共同承担。如子公司的上市价格理想,表现良好,母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将随之上升,这样既可通过分拆上市获取可观的资本溢价利得,又可借子公司的市场表现改善其市场形象。企业分拆还可根据资产重组的不同方式分成资产剥离、子公司独立和割股上市等形式。
1.资产剥离。资产剥离按剥离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纯资产剥离和资产配负债剥离。目的在于将产权细分,实行产权重组,或资产置换。即公司被注入优质资产的同时剥离出原有的不良资产,公司仅付出或收到等于二者评估价差额的现金,其结构发生较大变动,以达到提升公司价值。
(1)纯资产剥离。纯资产剥离是指母公司将某部分资产或业务进行价值评估后出售给第三方,从而通过资产交易获取现金或等值有价证券回报。纯资产剥离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买方,一般有三种交易形式,一是非关联交易,即母公司向非关联公司出售资产,获取现金回报,并退出相关行业领域的经营;至于关联交易由于是在集团内部或同一主管部门所属范围内进行,在我国更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当采用“注优剥劣”的资产置换方式时,会更多地存在非市场行为,因而重组目的不一定是立足于经营,可能是借重组操纵年报业绩,故重组效果很不理想。二是管理层收购,即管理人员通过直接出资或发行垃圾债券实施杠杆收购或申请过渡贷款等方式购入被剥离的资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对于母公司而言,将资产出售给管理人员去经营,有利于建立合伙合作关系,与出售给竞争对手相比,能够减少市场竞争。三是员工持股计划ESOP。上市公司应多鼓励员工持有公司股份,而员工为自己的工作及前途考虑,即使在遭到敌意收购时也不会轻易出让手中的公司股票。母公司可以为ESOP组建一个壳公司并提供担保申请贷款用以购买和营运被剥离的资产,当壳公司的营运利润足以清偿完贷款后,被剥离资产的股份转归员工所有。
(2)资产配负债剥离。资产配负债剥离是指上市公司将资产配以等额的负债——并剥离、划转给集团公司。资产配负债剥离由于能够迅速减轻公司总资产规模,降低资产负债比率,而公司净资产保持不变,所以在政府主导型的资产重组中具有广阔的运作空间,一般是将上市公司的不良应收帐款配以等额银行贷款一并划转集团公司,使上市公司轻装上阵,降低其资产负债率,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改善资本结构,改善其业绩状况。
美国投资银行家克莱思指出,单纯资产剥离或资产配负债剥离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影响不大,而在资产剥离的同时注入优质资产将会对上市公司的股价有较大影响。当被剥离资产占公司总资产比例在10%-50%之间.股价会小幅上扬;当这比例超过50%时,会使股份大幅上扬。例如,1999年下半年ST中讯,从资产剥离中获重组收益3552万元。但要引起重视的是,正如上述谈到的,我国上市公司在采用“注优剥劣”的资产量换方式的时候带有较浓的政府行政行为,而且在运作过程中实际上是上市公司的老股东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购进优质资产,再以市场价(未来收益折现或更高)卖给新股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易,加上公开披露的信息也不及时、充分,所以普通投资者很难对这类资产重组作出理性评价。
2.子公司独立。子公司独立是指上市公司将其资产与负债转移给新建立的公司,新独立于公司的股票按比例分售给上市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于公司独立出去,形成一个与上市公司拥有相同股东的新公司。原先股东像在上市公司一样对新公司享有同样比例的权益。但是新公司作为一个新的法律实体可以拥有不同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政策与战略。上市公司在向新公司转移其资产过程中得不到任何现金回报,子公司的资产也不用重新评估,只是权益在两个独立实体中的划分,而且原先股东有在上市公司和于公司之间决定是转换股票还是保留股份的选择权。子公司独立是用于帮助公司纠正错误的或者盲目的兼并与收购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消除负经营协同效应和负财务协同效应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子公司独立在实施中往往有两种形式上的变化:并股和拆股。并股是指母公司股东的股份被调换成新公司的股份,而拆股是指母公司分离出来若干子公司,拆股后原先母公司可能不复存在。
3.割股上市。割股上市又称股权划出,指上市公司设立一新公司,并将上市公司资产的一部分转移到新公司去,然后上市公司再向新公司出售股权,该新公司的股权要独立上市,并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发布业绩公告。这里股权出售的方式有二种:一是通过上市公司二次发行的方式出售,二是通过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出售,上市公司会保留对子公司的控股权,将其变为控股子公司。认购这些股权的人可以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也可以不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这种分拆方式介乎于资产剥离和子公司独立之间,即“资产剥离”能使上市公司获取现金回报,但不产生新的法律实体,“子公司独立”产生了新的法律实体,但不发生现金交易,仅是权益的划分,而“割股上市”既得到了现金回报,又产生了新的法律实体。
(二)股份回购(Share Repurchase)
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一定途径回购发行在外的股份,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它有两种方式:
一是上市公司用公司资本金或发售债券所获资金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已发行的股票;
二是直接从股东手中赎回已发行的股票。通常直接赎回的做法很少使用,因此股份回购多指前者,股份回购的市场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份回购有利于形成上市公司和股东“双赢”格局。股份回购作为一种股本收缩方式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胜利分配政策。对于股东而有,股份回购可以减少发行在外的股份数量,提高每股盈利水平,提升股票市值。从理论上讲,同样数量的现金用于发放现金股利与股份回购,股东取得的收益基本相同,但实际上通过股份回购变相派发股利可以合法避税。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份回购不仅可以减少权益资本,增加负债,有利于增加每段收益,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从而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而且还可以降低未来权益资本的融资成本,有利于上市公司通过配股等持续融资行为进行股本扩张。
2.股份回购是资本市场上反收购的有力武器。股份回购后,公司原有大股东持股比重会相对上升,控股权得以加强;股份回购动用大量资金,实施“焦土战术”,减少因持有巨额现金而成为被收购对象的可能性;同时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可以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来提高收购股价,抬升收购门坎。
3.股份回购时确定上市公司合理股价,抑制过度投机有积极作用。股份回购将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返还股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而上市公司是本公司情况的最知情者,其回购价格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接近于公司实际价值,从而使虚拟经济和实物经济更有机地结合。
4.股份回购有利于上市公司减持国有股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流通股和社会公众职的比重,优化股权结构。长期以来,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几乎没有一个是按照股权结构最优化原则来设计的,普遍存在着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的现象、该比重在 60%-70%加。股权的人为分割使持股比例过大的国有股难以上市流通和转让。造成国有股权的呆滞性。另一方面,国有股东在推动上市公司通过配股议案时甚为积极,但当付诸实施时常因囊中羞涩而放弃或部分放弃配股资格,这使上市公司通过配股进行持续融资的难度加大。这客观上要求上市公司回购国有股,减少国有股在总股本中的比重,增加流通股和社会公众股的比重,提高股权的流动性。
(三)定向股票重组
定向股票重组是美国90年代出现的一种以权益为基础的较弱形式的上市公司收缩方式。定向股票是一种收益与公司内特定经营单位经营业组相联系的特殊的公司普通股,定向股票安排是根据公司的项目和业务情况,把一个公司的经营分成两个或更多个由公众持股的经营单位,公众持有的不仅仅是反应该公司所有经营单位整体价值的单一普通股,而且是各个经营单位的定向股票,每一个经营单位的业绩也反映在各自对应的定向股票上。
定向股票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浮动投票权,即投票权随时对应经营单位的相对市值成比例浮动。具体是指股市对公司的不同项目分别予以比较准确的市场评价和激励,从而避免了使具有更高市场价值的项目由于与市场价值低的项目平均化而贬值。效益好的经营单位的市值在公司总市值份额较大,因而有较大的投票权;效益差的经营单位的市值份额较小,投票权则受到限制。这就是说,浮动投票权将公司的股票市场细分,克服了大盘绩优股由于盘子过大而使其价值被市场低估的现象;浮动投票机会激励经营管理层将社会稀缺资源向生产效率高的经营单位投入,以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浮动投票权杜绝了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多投票权来收购、控制公司的潜在行为。定向股票的优点突出表现是:
1.保留公司作为统一主体。公司的管理层或董事会不发生任何变动,保持了公司经营的连续性;保留了公司作为统一主体纳税的好处;保留公司各经营单位独立后可能失去的经营协作效应;保留了公司作为统一主体的负债能力和现存的贷款安排;保留了公司今后进一步进行股权重组的选择机会。
2.提供了许多与创造单独的公众股票相关的好处。定向股票允许证券市场对不同的经营单位进行公正评估其市场价值;为投资者提供了选择准专业化经营单位进行投资的机会;增加了在股权资本融资方面的弹性;使股息分配以目标经营单位的业绩为基础,杜绝了吃公司“大锅饭”的现象;以股票收益最大化为原则激励立脚点管理者针对每一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发展策略。
3.定向股票是兼顾准专业化经营和规模效应的一种折衷的、较弱的企业收缩策略。股份回购尽管在技术操作上简单可行,但股份回购并注销股份以减少盘子过大的压力,这与国家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增资扩股的初衷相冲突;企业分拆虽然使主业更加突出、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但同时失去了公司高速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规模效应和多元化经营的基础;而定向股票重组实施准专业化经营,通过浮动投票权适当缩小其规模,既保留了公司作为整体随时可以发展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又保持并突出了专业化经营所具有的优势,具有鱼和熊掌兼得之效,兼顾了公司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
从表面上看,企业收缩是企业由大到小的过程,进行这种调整既不需要扩大资金投入,不需要扩大市场份额,也不需要与其他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似乎是没有任何障碍,非常容易实现的。然而真正的企业收缩却远非如此简单,它同样存在着多种阻力。
- 来自管理层的阻力
- 来自企业组织的阻力
- 来自工会的阻力
- 来自外部的阻力
- 政策和法律阻力
- 金融机构的阻力
1.企业收缩边界的理论界定:有关企业收缩战略的理论分析,主要有信息理论、管理激励理论、税收与管制理论、扩大市场容量假说和便于兼并假说等等。
2.企业收缩边界的内容:企业在制定收缩策略确定收缩的边界时,通常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竞争优势、产品市场规模、企业创新能力、领导者才能等传统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还要考虑因收缩行为可能造成的企业形象损害、企业信誉损害、企业财务风险等因素。
企业收缩并不是到了2O世纪80-90年代后才出现的企业行为。当前全球企业收缩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组织结构收缩为主要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企业行为组织研究中逐步形成若干主流观点:
以组织结构收缩为特征的企业再造成为美国大型企业在新的环境压力下的主要变革对象。为了纠正企业组织结构过去庞大和复杂的弊病,许多大企业纷纷将建立扁平的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组织结构收缩的主要目标,以期减少不必要的中间传导环节和过程,使企业有关管理措施能够迅捷上通下达,增强企业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
2.以主动型收缩为主要方式
从企业收缩行为是否自愿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主动型收缩和被动型收缩。所谓主动是指建立在经营者事先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等事件已经发生后才采取行动。在当前的企业收缩行为中,企业经营者主动强化收缩行为的特点非常明显,许多衽收缩战略的企业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经营危机,正如当前跨世纪的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衰退,许多企业已经为企业收缩制定了十分明确的目标,提出了企业收缩调整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3.大规模收缩与大规模并购共存
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令人眼花缭乱的企业并购行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的收缩战略,当人们仍然热衷于讨论全球顶级企业又在开展并购行为时,企业收缩已经大规模开始了。
4.以快速增长的行业为重点
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一样,在过去10年快速发展的企业正进入调整时期。同样以人们普遍关注的“新经济”相关产业为例,继dot.corn (网络公司)在2000年大幅 裁员之后,一些知名IT企业也于2001年初提出了调整和裁员计划。如朗讯公司为进行公司机构重组,裁员1.6万人,并计划2001财政年度第二季度的成本削减12亿美元,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此次裁员数相当于Lucent员工总数的15%。通过一些紧缩措施,公司争取将2001年全年的成本削减20亿美元。再如亚马逊公司于2001年1月30日的决定下调公司当年的销售目标,同时还宣布裁员1300人,这占公司总员工数的15%。Amazon此次裁员的目的是早日实现公司的盈利目标。该公司将裁员和费用增加归 咎于美国经济增长疲软。2000年第四季度,该公司亏损9040万美元。与此同时,新经济中的其他产业,如通讯、生化技术企业等也出现了类似的收缩行为。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任何企业都希望其规模能逐渐扩大、竞争能力由弱到强,但是由于受到企业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盲目扩张很可能不能实现经营者所希望的结果,此时选择企业收缩行为就显得非常必要,否则,企业将面临的局面就不仅仅是规模缩小和竞争力下降的问题,而可能是企业的破产和倒闭。因此,企业收缩也是企业行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收缩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状况的企业,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克服大企业病,化解生存危机
企业收缩可以起到克服大企业病与化解企业风险的作用。通过收缩可以直接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化解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首先,通过企业收缩特别是以紧缩规模为特征的组织紧缩,可以起到直接降低成本的作用。理论上讲,在许多行业,企业扩大规模可以获取规模的经济性。然而研究发现,只有当企业规模不是太大时,扩大规模才可以起到增进效率的作用。一旦企业规模超过一定范围,所带来的问题就会超过可能获得的收益。规模过大的问题包括组织变得臃肿,层次过多与经理人员过多,造成成本上升。此外,企业过大还会带来开发与创新的立项与实施变得困难,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责任不明、互相推卸与指责等官僚主义的弊病,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率。
例如,有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在收缩之前,企业有数十个管理层次和上万名经理。上述这种大企业病的症状,在许多大企业普遍存在。对于大企业病,在一个由经理阶层控制的大企业中,往往缺乏进行克服的动力和压力。在许多情况下,往往由于成本急剧增加,亏损严重并进而危及企业的生存时才采取措施,进行收缩。
其次,20世纪60至70年代,许多企业都向规模化发展,特别是通过兼并的外部成长策略而高速扩展。这种扩展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为业务范围的扩大,即多角化扩展。理论上讲,多角化战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然而由于进入到并不熟悉的领域,以及资源的分散等又会引入风险。扩展后的企业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往往采用一体化的控制方式,这就降低了企业的灵活性,并在长期对其创新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进一步加剧企业风险,危及企业的生存,而必须通过收缩予以化解。
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IBM、克莱斯勒、西尔斯等美国企业曾出现生存危机、大幅度亏损,都是通过实施收缩转危为安的。近年来,日本、韩国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出现严重业务下滑、亏损、大量不良资产并引发生存危机。许多日本、韩国企业纷纷进行收缩,重组资产、债务、重组业务,以求渡过难关。
2.重新明确企业战略,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收缩使企业从总体上,从战略角度更符合环境的变动,提升竞争能力。
首先,企业收缩使企业进一步明确其主营业务,其核心竞争能力所在,因而能以更有效的资源投入保证其发展。许多事例表明,企业通过收缩,回归核心竞争力,加强核心业务之后,不仅扭转了亏损,而且获得进一步发展。
其次,企业通过收缩进行内部资源的配置,促进资源有效使用,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支配能力等。此外,当企业经过分立、剥离之后,可以更多地采取外部联合、战略联盟等方式在企业外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另一源泉来自对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它是企业重新获得活力所必须的,是搞好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基础。健全的结构不一定能确保有效的运作,但却是个绝对必要的起点。要创造一流的绩效还需要包括有才华的雇员,能协作的领导,充满灵感的战略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不过这些都是居第二位的因素,如果组织结构有毛病,就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组织结构是有效管理的首要问题。通过收缩可以使企业获得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当企业选择了“网络模式”的收缩方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来,可以刺激内部人员的竞争,使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产生有序竞争,提高效率。
4.促进企业机制转换
企业收缩要求业务收缩、财务收缩、组织收缩彼此相配合。许多情况下,伴随着企业业务的分立、剥离,通过举债收购、管理层收购等创新手段调整企业的产权结构,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此外,由于企业的业务调整与组织跟进,也使企业能变得更为灵活,更具活力,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当前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与市场风险,面临产品滞销,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较普遍存在不良资产、呆账、坏账问题。不仅是表面的,而且有大量隐性的坏账与不良资产。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要比表面上所看到的要大。因此,我国企业收缩的内外部压力都很大。同样,我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上半期存在企业过度扩展,过度多角化的问题,这使得许多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此外,许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已经面临进一步扩张的困难,这些都需要通过收缩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