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1]。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做好试点工作,不仅要巩固优势、扩大影响,更要破立并举、善于创新。通过改革试点,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切实增强做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强化担当,以行践知,深入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见常态出实效[1] 。
三全育人的特征[2]
首先,“三全育人”是对高校育人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目前,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中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思想问题,也存在实践问题。但从核心内容来看,高校的育人问题主要在于不能将育人意识的主体放在学生上。从以往的工作来看,高校在育人工作方面的建设,承担队伍主要有两支,分别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和面向学生进行思政理论课教育的队伍。在分工精细化的情况下,虽然高校中存在许多教师队伍,但其他教职工对自身所承担的育人责任有些模糊,甚至认为自身教学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而轻视了对学生的育人建设。对此,提出“三全教育”,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问题。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发挥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内涵,培养高校的育人意识,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
其次,从“三全育人”的内涵来看,由于育人环境有所变化,其内涵更为丰富。目前,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沟通更加激烈,从而展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针对高校育人环境来看,其变化更为明显。在新发展局面下,高校呈现出更多的育人资源与要素,从而展现出育人过程更为复杂的局面,但与此同时育人空间也得到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确保高校内教职工全员参与育人工作。同时,加入社会要素,调动方方面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除此之外,育人的时间和空间也应当进行延伸,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都应当以“如何更好育人”为主题,展开讨论。谨防出现教师职工自认为无需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出现。
最后,“三全育人”是新思政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作为培养国家新一代建设者的高等院校,加强育人工作的开展,并非部分教师工作者的责任,而需要确保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开展全面改革、综合提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在于思政教育,认清和把握好思政工作的定位,让各方育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让学生一切工作的触发点在于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青年。因此,每一位教职工都需要认清自身所承担的育人使命,担当育人职责,遵循育人规律,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建设。
三全育人的实施路径[2]
从“三全育人”的理念来看,其是对育人工作的深化认识,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深入思考。深刻体现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必须抓住育人主体、做好过程管理、注重目标导向等的要求。
首先,内涵合力育人文化。对于高校而言,应当注重合力育人的意识提升,让合力育人氛围更加浓厚,从而推进合力育人成果的实现。不仅学生自身的主观意识要加强,家长的育人职责也要跟上步伐,而其中最关键一环在于高校教职工育人能力的加强。从高校视角来看,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考虑开展学习培训,开展典例示范等。对思政课教师、各学院辅导员以及学校的教职工进行相关理论与其他院校育人成果的宣传,让其育人意识有所提升,育人能力有所增加。不仅如此,引导每一位教职工从自身做起,增强育人能力,发挥育人效用。
其次,拓展联动育人资源。从育人资源的内涵来看,不仅包括主体,还伴随育人渠道、育人载体等。确保上述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做好“三全育人”工作的基本保证。让育人主体资源变得更加丰富,首先应当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联动育人。其次,校友、社会人士的潜能也应当充分展现,更好地用于育人工作中。最后,从大学生主体的特性出发,针对其普遍关注网络生活的特质,构建网络育人空间,做好互联网阵地建设。确保大学生在引领、沟通和潜移默化中,完成“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最后,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只要机制建设落到实处,“三全育人”的实际成果才能得以实现。对此,首先应当成立领导工作小组。在一体化的机制中,让顶层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根据相关文件,让“三全育人”工作的制度变得更有规章可循。其次,设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检验“三全育人”的实际效果。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的关键性指标,有效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针对部分教师存在师风师德问题,可以适当采取“一票否决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后,人才培养机制不能落后,让育人成果得以量化展示。并通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式,奖惩有度,以评促建,不断提升高校育人能力,从而建设出一支业务水平高、育人能力强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2018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公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遴选结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要求,经报送单位推荐、专家审议遴选等程序,拟委托北京市等5个省(区、市)、清华大学等10个高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50个二级院(系)开展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现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9月12日至9月18日。
2019年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遴选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