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反射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Reflection Effect)

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

目錄

反射效應概述

  反射效應是在丹尼爾·卡納曼阿莫斯·特沃斯基前景理論中提出的,是指人們對於獲得和損失的偏好是不對稱的。面對可能損失的前景時,人們有風險追求risk seeking)的傾向;面對獲得(或盈利)的前景時,人們有風險規避Risk Averse)的傾向。人們註重的是相對於某個參考點(reference point)的財富變動而不是最終財富的部位的平均收益(即期望收益值)。參考點是人們對某事物的期望。比如說這個月你得到5,000元的獎金收入,對你來說到底是獲得還是損失?這要看你的期望(即參考點),如果你期望的獎金額是4,500元,那麼相對於4,500元這個參考點來說,5,000元是一種獲得;假如你期望得到6,000元的獎金額,那麼相對於6,000元來說5,000元就是一種損失。

反射效應的內容

  Kahneman和Tverskey設計的實驗說明,人在面臨贏利與虧損時的偏好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第1個實驗包括了三組六個賭局的選擇。

  • 第一組:假設有兩個賭局E和F。
    • E:有80%的概率得到4,000元。
    • F:肯定得到3,000元。

  請問在這兩個賭局中,你傾向於選擇哪一個?

  • 第二組:假設有兩個賭局G和H。
    • G:有45%的概率獲得6,000元;
    • H:有90%概率獲得3,000元。

  請問你傾向於哪個賭局?

  • 第三組:(選擇是在第二組選擇的基礎上調整了概率的大小)假設有兩個賭局I和J。
    • I:有0.1%的概率得到6,000元。
    • J:有0.2%的概率獲得3,000元。

  請問你傾向於選擇哪一個賭局?

  第2個實驗是在第1個實驗的基礎上,只是把收益Gains)改成損失(Losses)。

  • 第一組,假設有兩個賭局K和L
    • K:有80%的概率輸掉4,000元。
    • L:有100%的概率輸掉3,000元。

  請問你會選擇哪一個賭局?

  • 第二組,假設有兩個賭局M和N。
    • M:有0.1%的概率輸掉6,000元;
    • N:有0.2%的概率輸掉3,000元。

  請問你傾向於選擇哪一個賭局?

  以上心理學實驗為卡尼曼和托維斯基所設計,他們是以大學教授和大學生為基礎進行了廣泛的問卷調查,其調查結果如下:

  在第1個實驗中,有80%的受訪者選擇F賭局,即選擇確實性可得(即100%概率得到)3,000元,而不選擇有80%機會得到4,000元的賭局,(此選擇的期值是3,200元)。在第二組選擇中,有86%的受訪者選擇H賭局,即以90%的機會得到3,000元。在第三組中,有73%的受訪者選擇I賭局,即選擇以0.1%機會獲得6,000元。倘以主流經濟學期望效用線性概率函數來測算,這三組選擇都違反了期望效用的最大化的選擇基準。

  第2個實驗,賭局的結果是損失,K賭局有80%概率損失4,000,L賭局是100%概率損失3,000元,那麼有92%的受訪者選擇K賭局,在第二組實驗中,則有70%的人選擇N賭局。

  比較第1個和第2個實驗,就可以發現,人們(決策者),面對損失時的選擇恰好跟面對收益時相反。但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賭徒在不確定條件下,對收益的選擇應該是沒有差別的,都是以期望效用(值)最大化作為選擇的圭臬。但實驗的結果顯示,面對損失的前景,決策者的選擇並不是與期望效用理所展示的方向相同。此正是前景理論中的反射效應所揭示的含義。而這個含義是說:決策者對損失前景的偏好順序恰好與收益前者相反,表現出愛好風險的傾向。此正好解釋了為何大部分人在賭博贏了錢時,註碼越下越細;但輸了錢時,就越賭越大,所謂贏縮輸谷的策略。

反射效應的實驗研究[1]

  正期望與負期望之間的偏好

正期望負期望
問題3:(4000,0.80)<(3000)
N=95 [20] [80]
問題3':(-4000,0.80)>(-3000)
N=95 [92] [8]
問題4:(4000,0.20)<(3000,0.25)
N=95 [65] [35]
問題4':(-4000,0.20)>(-3000,0.25)
N=95 [42] [58]
問題7:(3000,0.90)<(6000,0.45)
N=66 [86] [14]
問題7':(-3000,0.90)>(-6000,0.45)
N=66 [8] [92]
問題8:(3000,0.002)<(6000,0.001)
N=66 [27] [73]
問題8':(-3000,0.002)>(-6000,0.001)
N=66 [70] [30]

  上表中的每一個問題的負期望之間的偏好是正期望之間的偏好的鏡像(mirrorimage),它們的偏好是剛好相反的。因此,期望以零為中心的反射顛倒了偏好的順序。我們稱這種模式為反射效應。

  首先,請註意反射效應暗示著正域的風險厭惡和伴隨著負域的風險喜好,即在正的收益性範圍中表現為風險厭惡,而在負的損失範圍內表現為風險追求。例如,在問題3’中,多數受試者願意優先接受0.80的概率、損失4000的風險(儘管該項賭博的期望價值更低),而不是確定的損失3000。

  其次,上表中正期望之間的偏好與預期效用理論是不相一致的。相應的負期望之間的偏好也以同樣的方式違背了預期原則。例如,問題3“與問題4’像問題3與問題4一樣,說明瞭確定得到的結果相對不確定的結果被高估。在正的收益區間中,比起不確定的更大的收益,人們更偏好確定性收益,這種風險厭惡現象應歸因於確定性效應。在損失區間內,同一效應導致了對僅具有或然性的損失的風險喜好偏好,而不是對確定的更小損失的風險喜好偏好。對確定性的高估這同一項心理學原理,在收益域支持風險厭惡,在損失域卻支持風險喜好。

  再次,確定性效應認為,人們存在對不確定性的厭惡,但反射效應告訴我們,這一結論需要加以修正,因為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厭惡只是在面對收益的時候才表現出來,而面對損失的時候剛好相反。例如,我們來看一下對(3000)而不是(4000,0.80)及對(4000,O.20)而不是(3000,o.25)的普遍偏好。為瞭解決這種明顯的不一致性,我們可以假設人們偏好具有較大期望值與較小方差的預期。因為(3000)方差為零,而(4000,0.80)有較大的方差,所以,儘管期望值較小但是前一個期望仍可能被選擇。然而,隨著期望值的降低,在(3000,0.25)與(4000,O.20)之間的方差差異可能不足以補償期望值的差異。因為與(一4000,0.80)相比,(-3000)既有較大的期望值又有較小的方差,基於這種考慮應優先選擇確定的損失,因此根據訪查理論判斷確定的損失應該被偏愛,但這與實驗結果恰恰相反。因此,我們的數據與確定性是普遍的期望這一觀念不相一致。而且,似乎確定性強化了對風險的厭惡及對收益的期望。

反射效應的例子[2]

  反射效應——風險態度如何變化

  由遞減敏感性引起的典型行為可用下麵的例子做一說明。行為人面臨如下決策選擇:他可直接獲得1000美元,或者去參與一個賭局,他有50%機會獲得2000美元。根據遞減敏感性的理論,我們能對他的行為做出預測嗎?根據許多實證研究,一般情況下,他會選擇1000美元這一穩妥安全的決定,我們用圖來做出解釋。

  Image:对反射效应的解释.jpg

  從圖中可以看出,獲得2000美元得到的價值並非等於獲得1000美元得到的價值的2倍。如果獲得2000美元的概率為50%,那麼,l000美元的確定值總體上要高於前者。我們可以看出由於遞減的敏感性,行為人決策時儘可能避免風險選擇而偏好確定性選擇,也就是說,他的行為是風險規避型的。

  當用虧損來重覆上述實驗時,我們意外地發現該行為人突然變成了風險愛好者(risk lovers),也就是說,相對於確定的損失,他偏好於風險,結果要麼是不再付出,要麼虧損更多。我們用上述例子中同樣的數據來討論,發現虧損2000美元的價值並不等於虧損1000美元價值的兩倍(依據遞減的敏感性)。如果考慮到50%的可能性,該行為人不確定虧損的主觀價值額要高於確定的損失。也就是說,行為人選擇了一個風險決策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該行為人的風險態度在從盈利變為虧損時是完全相反的,這就是所謂的“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Kahneman and Tversky,1979;Kahneman and Tversky,1982b)。

  當參照點被通過一種具體的事實來呈現時,反射效應會導致一種有趣的行為方式。在這裡我們討論的實際上是一種“架構效應”(fraining effect)。這是指同一情形由於被呈現時的方式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後果的一種現象。在影響人們購買行為廣告中,經常會看到這種效應。參照點的確切位置和欲決策問題呈現方式在這裡發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裝了半杯水的杯子,即可被認為是半杯滿,也可被認為是半杯空。同樣的例子還有:手術的風險,即可被認為是所有病人有1%的死亡率,也可說手術的介入使99%的人恢復了健康。當第一個病例拒絕而第二個病例接受時,就會有“架構效應”發生。

  下述決策情形有助於我們弄清楚架構效應如何影響著經濟決策。這些情形經常可通過實驗來重覆。[在可以進行比較的許多實驗中,實驗者做出決策選擇的比例表示在括弧中(Kahneman and Tversky l979;Kahneman and Tversky l982b)。]

  情形A:在一組試驗中,你已得到1000美元,另外,你面臨一個選擇,確定得到500美元(84%),或者你有50%機會獲得另外的1000美元,50%的機會一無所獲(16%)。

  情形B:在另一組試驗中,你已得到2000美元,另外,你面臨的選擇是,確定損失500美元(31%)或50%的機會是損失1000美元,50%的機會一無所失(69%)。

  從經濟意義上來計算,如果只看最後的總得失,兩組試驗沒有差別。

  兩組試驗的核心點集中在決策上,是偏好獲得確定的l500美元,還是選擇有5096機會獲得1000美元,有50%機會獲得2000美元。大多數人得出不同的決策要依賴問題的表達方式。

  應用前面的理論,這種架構效應很容易得到解釋。我們進行的是兩階段實驗,第一階段確定的收入對第二階段形成了一個參照點。在風險條件下的盈虧數量必須在第二階段做出評估,試驗者在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參照點。在情形A中,第二階段的參照點是1000美元,額外增加的數額是相對所得(relative gains)。在情形B中,參照點是2000美元,風險評價關註的是相對損失(relative losses)。在盈利區域做出確定性的選擇,在虧損區域就應做出風險性選擇是符合反射效應的,這種偏好選擇的顛倒合乎邏輯,特沃斯基和凱尼(Tversky and Kahneman)在1981年、1986年還描述過其他架構效應的例子。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陸劍清.第四章 預期效用理論與行為實驗證偽.《行為金融學》
  2. (德)喬齊姆·高德伯格(Joachim Goldberg),魯狄格·馮·尼采(Rudiger Von Nitzsch)著.行為金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Dan,Lweij,鲈鱼,小巫朵朵,Yixi,泡芙小姐,jane409,Tiffany,Lin.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反射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谭小虎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31日 16:10 發表

可否有些實際應用的例子呢?

回複評論
jane409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1月5日 14:39 發表

谭小虎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31日 16:10 發表

可否有些實際應用的例子呢?

已添加相關例子~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點擊條目上方的編輯進入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

回複評論
Xuii丶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1月21日 19:59 發表

反射效應最後一段最後一句KT原文中說的是對損失的厭惡而不是風險的厭惡

回複評論
Mis铭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1月22日 09:57 發表

Xuii丶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1月21日 19:59 發表

反射效應最後一段最後一句KT原文中說的是對損失的厭惡而不是風險的厭惡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點擊條目上方的編輯進入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