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REA模型(“資源R(Resource)-E事件(Event)-A參與者(Agent)”模型)
目錄 |
REA模型,即兌模型,是指以美國會計學教授McCarthy為核心的從事企業共有經濟現象的資源R(Resource)-E事件(Event)-A參與者(Agent),簡稱REA語義建模研究的國外學術團體為了對會計系統進行語義建模,提出以微觀經濟學原理為基礎,利用企業業務過程所涉及的資源、事件和參與者等主要實體及其關係來描述企業域內共有經濟現象的方法,並將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描述企業交易現象的概念模型稱為REA圖。McCarthy提出REA圖後,REA學派對它的結構、概念和使用不斷地擴展,到目前為止,它的建模粒度向上擴展到企業價值鏈、向下深入到業務事件,成為一種描述企業信息體繫結構(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工具。
- Resources(資源):例如商品、服務、資本;
- Events(事件):例如買賣交易、簽訂協議;
- Agents(主體):指人、公司、機構;
REA的對象比傳統的會計科目更能夠直觀地反映現實中的對象。舉例來說,傳統的資產類科目“商譽”,就不是一個REA的資源。 在一個企業中,每一類業務流程都有單獨的REA模型。業務流程大致相當於企業的職能部門。業務流程的例子有:銷售、採購、生產、兌換、人事、融資等等。 每個REA模型中,常常含有一對事件,它們由相對的關係聯繫在一起(被稱為“二重性”關係)。這一對事件中的一個往往代表著一種資源的放棄或失去,而另一個代表著一種資源的收到或獲得。例如在“銷售活動”這個業務流程中,一個事件是“賣出”,即商品的所有權放棄;而另一個事件是“收款”,即現金的獲得。
1.在兌模型(REA模型)結構方面
Denna et al(1993)在兌模型(REA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地點(Location)因素,他們認為應當記錄事件發生的地點。有時事件的地點信息包含在所涉及的資源和參與者中,然而,當事件的發生地點不能從參與者和資源的信息中獲取時,應該明確標明事件發生的地點。
Geerts and McCarthy (1997) 在原兌模型(REA模型)構件的基礎上添加了進程(progress)的概念,進程的輸入端表示資源的減少,進程的輸出端表示資源的增加。這樣,一個進程相當於生產函數。價值鏈是獲得生產要素、產品或服務的增值、最後將產品傳遞給顧客的有目的的商業過程的序列。並且,他們解釋了原始兌模型(REA模型)和波特的'價值鏈的相互關係,指出“從整體上看,通過二元關係把公司多個獨立經濟事件連接成為經濟進程,通過流入-流出關係把這些經濟進程連接成企業價值鏈”。
David,J.S.(1997),將“事件”分為類:經濟事件、業務事件和信息事件。經濟事件是指對經濟資源變動產生影響的經濟活動;業務事件是指管理層希望去計劃、監督和評價企業的業務活動;信息事件是兌模型(REA模型)中的第三類事件。其被定義為“在組織中僅用作獲取(capture)、控制(manipulate)或交流信息(communicate information)的過程。
Dunn and McCarthy (1997)提出了兌模型(REA模型)三個導向的概念:資料庫導向(Database orientation)、語義導向(Semantic orientation)、結構化導向(Structuring orientation)。 這三個導向後來被國內外學者廣為引用,構成了REA理論的基礎內容之一。
Geerts and McCarthy(2000,2002)增加了“經濟協定”的概念,分別從“經濟契約”和“經濟日程”,用以撲捉未來數據。後面的兩個概念基於原有兌模型(REA模型)中對歷史數據的描述。這篇文章對於擴展兌模型(REA模型)的貢獻在於“應用中立”理念在歷史數據和未來數據層面面都得到體現。
2.在REA方法方面
在REA建模的方法方面,Gal and McCarthy (1986)採用關係資料庫方法建模,Rockwell and McCarthy (1999)使用了會計資料庫設計的CASE工具,Nakamura and Johnson (1998)使用了面向對象的方法,面向對象的模型也被稱為擴展兌模型(REA模型)。
Sskagami(1995)指出了通過E-R方法建立兌模型(REA模型)的缺陷。使用這種設計方法意味著,在用戶現實的使用過程中,由於REA的數據模型不得不面對其實體的指數倍增長的瓶頸。Geerts(1997)將這一問題歸於缺乏“可再用性”和“擴展性”。這一缺陷得到研究學者的認同。
3.在REA會計的實例研究方面
在實例方面的研究主要有Cherrington et al. (1994)用REA會計模型建立了工資系統;Walker and Denna (1997)使用基於REA原則構建了一個支持從大型資料庫中提取數據的的工具GENEVA工具;Haugen (1997), Haugen and McCarthy (2000)用REA原則建立了一個供應鏈系統,在一個交錯的供應鏈體系中實現了對同步需求的最優化響應。
REA圖中包括的基本組件是(如圖所示)
1、資源(resource)。資源是組織擁有的有形的物品(objects),它們不僅是稀缺的,而且是在組織控制之下的;這個定義與會計中“資產”的定義有所不同,按照這個定義,要求權(claim)不是資源。例如,應收賬款就不是一種資源,它只不過是用來存儲和傳輸數據的人工記錄。應收賬款不是系統的基本元素,它是由對顧客的銷售額和銷售收款之間的差額導出的。
2、事件(event)。事件是對資源變動產生影響的現象。生產、交換、消費、分配方面的活動都是事件。事件是會計信息系統中的關鍵信息因素,是提供全面細緻信息的基礎。
3、參與者(agent)。參與者是參與事件的個人或部門,既包括組織內部的參與者,也包括組織外部的參與者。參與者的例子包括銷售職員、生產工人、運輸職員、顧客和原材料供應商。
4、單位(unit)。由參與者的一個子集組成,專指組織的責任單位或為組織工作的人員。
5、存流關係(stock—flow relationships)。是指事件的發生而使資源的存量和流量發生變化的關係。 ’
6、雙重關係(duality relationships)。是指一種使資源增加的事件一定和另一個使資源減少的事件相對應的關係。
7、控制關係(control relationships)。是一個在事件、單位和參與者之間的三元關係,表示相關者之問權利和責任配置情況。為簡單起見,三元的控制關係常用兩個在事件及其參與者之間的二元關係(稱之為參與關係)來代替。
8、責任關係(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s)。是指上級單位對下級單位的控制和對其活動負責的關係。
REA圖利用這些實體及其關係表示企業經濟交易現象的概念結構,為人們理解和溝通企業的經濟交易現象乃至企業的共有經濟現象提供了一種概念基礎。REA圖一般用圖形的方式準確一致地表示企業經濟交易現象中的實體及其關係,能為會計信息系統的分析和設計提供形式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