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行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可行性(economic feasibility;economic viability)
目錄 |
經濟可行性是指可以使用的資源的可能性(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資金條件)。
經濟可行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某一備選方案占有和使用經濟資源的可能性,進而實現政策目標的可能性;二是實施某一政策方案所需花費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政府的財政資源是有限的,任何政策方案占有和使用的經濟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存在一個爭取公共經濟資源的問題。一般說來,“公共政策的經濟資源的占有量與其政策目標的期望值成正比例關係。”當然,這還涉及到一個成本效益問題。如果某一方案的成本大於收益,顯然這項政策是不可行的。
評估經濟可行性有兩個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或損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或稱成本-有效性分析)。
經濟可行性的具體標準有投入產出比(O/I)、效率(efficiency)、效力(effectiveness)、利潤率(profitability)等。這裡主要特別說明效率和效力這兩個概念。效率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效力則是以最小的成本實現即定的目標。二者雖然相關,但卻不能混淆,最高效率和最高效力不一定出現在同一個點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購買一本書的最小成本是20元,但當你同時買10本同樣的書時,只需180元。這後一種顯然更有效力(一本書的成本只要18元),但問題是同樣的書你只要一本就夠了,顯然這後一種就不能滿足你最基本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