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伯特蘭·羅素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

目錄

伯特蘭·羅素簡介

  伯特蘭·羅素(全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第三代羅素伯爵,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活躍的政治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無數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而與此同時羅素的許多政治立場卻又是十分有爭議性的。

  • 1872年5月羅素出生於英國威爾士的一個貴族家庭,祖父約翰·羅素勛爵在1840年代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父親安伯雷子爵是一名無神論者。羅素的母親也出生貴族,她在羅素2歲時便去世了,2年後,羅素的父親也去世。羅素是這個輝格黨家庭的第二個兒子,他的教父是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
  • 在雙親去世後,羅素和他的哥哥富蘭克·羅素(未來的第二代羅素伯爵)就由祖父母撫養長大。與當時其他上流社會的子女一樣,羅素由家庭教師專門教授。羅素在17歲時認識了美國人阿莉絲·皮爾索爾·史密斯,很快便愛上了這位姑娘,兩人在1894年結婚。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結束,主要是因為羅素的不專情:他和包括奧特林·莫瑞爾夫人在內的多人都曾有過親密的接觸。
  • 1890年羅素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哲學、邏輯學和數學,大學前三年,他專攻數學,獲數學榮譽學位考試的第七名。第四年轉攻哲學,獲倫理科學(當時的哲學)榮譽考試第一名。
  • 1893年獲數學榮譽學士學位一級,接著改學哲學。
  • 1894年獲道德哲學榮譽學士學位一級。畢業後曾游學德國學經濟,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回國後,在倫敦大學政治和經濟學院任講師。
  • 1895年曾兩次訪問德國,研究"德國社會主義運動",同倍倍爾、李卜克內西等人交談過。
  • 1903年發表《數學原理》一書,並以論文《幾何學基礎》獲三一學院研究員職位。
  • 1908年成為學院的研究員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成員。
  • 1914年又任該校三一學院研究員。同年加入工黨。
  • 1920年羅素訪問俄國和中國,併在北京講學一年,與美國人文哲學家杜威同時間在中國講學。回到歐洲後著有《中國問題》一書。
  • 1921年,羅素與前妻離婚後與豆拉·勃拉克結婚,他們育有2個孩子。這期間羅素已經因為參與反戰活動而被劍橋大學開除,他通過出版各種有關物理、倫理和教育方面的書籍謀生。
  • 1927年夫婦倆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實驗學校皮肯·希爾學校,實驗他的教育理論,是當時英國的進步主義學校之一。
  • 當徐志摩遠赴英倫想拜羅素為師的時候,羅素已經不在劍橋大學。失望之餘的徐志摩因此寫下了他著名的詩作《再別康橋》(康橋即劍橋的音譯)。
  • 1931年羅素的哥哥去世,羅素繼承爵位,成為第三代羅素伯爵。但是他很少在公開場合這麼稱呼自己,或被別人這樣稱呼。
  • 羅素和豆拉·勃拉克也很快因他與一個美國記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終。
  • 1935年離婚後,布拉克獨自辦到1939年。他一直主張“自由教育”和“愛的教育”。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發展,而“活力、勇氣、敏感和智慧” 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礎;並深信通過對兒童的身體、感情和智力上的“恰當的處理”,可以使這些品質得到普遍的培養。
  • 1936年羅素再與一名牛津大學學生派屈西亞·斯彭斯結婚,他們最初是在1930年認識的。兩人也生有1個兒子康拉德。
  • 1939年羅素搬到美國,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學,並很快被任命為紐約城市大學教授。但是當這個消息一曝光,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資格,認為他在“道德上”無法勝任教授一職。他在1944年回到英國,並重新執教於三一學院。
  • 1948年11月20日,在對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生的一篇演說中,羅素令人震驚地指出,美國應該先發制人,用核武器徹底摧毀蘇聯,因為這樣的後果要比蘇聯研製出核武器後爆發核戰爭好得多。但是之後羅素改變了看法,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 1949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榮譽研究員。其間,他多次去美國講學、訪問和演講。
  • 1950年,羅素因巨著《西方哲學史》而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價說:“羅素於74歲時寫成的巨著,拒絕了無法理解的僧侶式文體和晦澀,而運用敏銳、冷靜、機智和深沉功力,使其充滿非凡特性與魅力。即使從純文學的觀點來看,他的《西方哲學史》也屬於永存不朽之作。”
  • 1952年羅素再度離婚,和一名美國的英語教授結婚。
  • 1960年代羅素出版了自己的三捲自傳,並曾參與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調查。
  • 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游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越南戰爭,和薩特一起於1967年5月成立了一個民間法庭(後被稱為“羅素法庭”),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 1964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 1966年他與薩特等人組織"國際戰犯審判法庭"。
  • 1968年發表聲明抗議蘇聯入侵捷克。
  • 1970年抗議以色列發動中東戰爭。
  • 1970年2月2日去世於梅里奧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骨灰被撒在威爾士的群山之中。他的爵位由其與多拉的兒子約翰·康拉德·羅素繼承,為第四代羅素勛爵。第四代羅素勛爵於1987年去世,爵位由羅素的小兒子康拉德·羅素繼承,為第五代羅素勛爵,這位第五代羅素勛爵是位受尊敬的歷史學家以及英國上議院成員。第五代羅素勛爵於2004年10月去世,爵位由1968年出生的他的兒子,也就是羅素的孫子,尼古拉斯·羅素繼承,為第六代羅素勛爵。

羅素的哲學思想與貢獻

  羅素最早對數學產生興趣,然後才逐漸轉向哲學方面,因此他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樹。在數理邏輯方面,羅素提出了羅素悖論。羅素在1900年便認識到,數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 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弗烈·諾夫·懷海德一起發表了三捲本的《數學原理》,在其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

  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G.E.摩爾、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戈特洛布·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維特根斯坦阿弗烈·諾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現實主義,並很快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羅素的分析哲學由此誕生: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羅素認為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應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而哲學家的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的邏輯語言。

  但是羅素的努力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徒勞的。

  在倫理學和道德方面,羅素持的是開放態度,認為過多的道德束縛是人類不幸的根源,道德不應限制人類本能的快樂,因此提倡試婚、離婚從簡和節育等,認為未婚男女在雙方都願意的情況下發生性關係並非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觀點使他在美國遭到激烈抗議,最終還導致他失去了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職務。在教育方面羅素認為學生的言行舉止不應受到約束與限制,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於1927年一起創立了一所試驗學校。

羅素的和平運動

  羅素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他曾反對英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因此被罰款並喪失了三一學院的教職。 1918年他還因反戰活動而判刑6個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曾支持過綏靖政策,但是後來又支持與納粹德國作戰,因為他意識到希特勒必須被消滅,否則將給人類文明帶來災難。羅素始終認為,任何戰爭都是罪惡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戰爭是在很多種罪惡中較輕的一種。

  羅素曾經說:“我絕不會為了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這句話體現了費邊社成員的性格:

  費邊主義者就是懷疑主義者,不僅懷疑權威,而且也懷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們主張不斷的以現實觀照理論,不斷辯論,不斷修正對社會的認識。

  1948年11月20日,在對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生的一篇演說中,羅素驚人地指出,美國應該先發制人,發動預防性戰爭,用核武器徹底摧毀蘇聯,因為這樣的後果要比蘇聯研製出核武器後爆發核戰爭好得多。但是之後羅素改變了看法,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1954年氫彈爆破成功,羅素進一步意識到核武器將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1954年4月,羅素髮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佈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除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簽字外,湯川秀樹和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學家都在宣言上簽字。 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游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越南戰爭,和讓-保羅·薩特一起於1967年5月成立了一個民間法庭(後來稱為 “羅素法庭”),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在肯尼迪遇刺事件發生後,羅素是最早幾個對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異議的人之一,並羅列出了案件的16個疑點。

  在宗教上羅素是一個不可知論者,相信上帝是否存在是無法證明的;政治上羅素的立場接近於民主社會主義:他支持政府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對共產政權的極權主義|極權統治。

羅素的著作

  • 《哲學問題》
  • 西方哲學史》,(1950年,因書獲得諾貝爾獎
  • 《幸福之路》(1930年)
  • 《我的哲學發展》(1959年)
  • 《婚姻與道德》(1929年)
  • 《教育與美好生活》(1926)
  • 《教育與社會秩序》(1932年)
  • 《權威與個人》
  • 《科學的未來》
  •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
  • 《權力:一種新的社會分析》
  • 《數學原理》(1910-1013年)
  • 《數學原理》(1903年)
  • 《中國問題》
  • 《宗教與科學》
  • 《工業文明的前景》
  • 《自由之路》
  • 《文明之路》
  • 《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1927年)
  • 《人類為什麼戰鬥》
  • 《心靈分析》
  • 《物性分析》
  • 《自由與組織》

伯特蘭·羅素經典語錄

  • 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
  • 乞丐並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 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
  • 一切偉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厭的章節,一切偉人的生活都有無聊乏味的時候。
  • 人的一生就應該像一條河,開始是涓涓細流,被狹窄的河岸所束縛,然後,它激烈地奔過巨石,沖越瀑布。漸漸地,河流變寬了,兩邊的堤岸也遠去,河水流動得更加平靜。最後,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並毫無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 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於死地。只消一句話:你應當愛某個人,就足以使你對這個人恨之入骨。
  • 如果一聽到一種與你相左的意見就發怒,這表明,你已經下意識地感覺到你那種看法沒有充分理由。如果某個人硬要說二加二等於五,你只會感到憐憫而不是憤怒。
  • 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 言論自由只有在政府認為它自身安全的時候才存在。
  • 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疑。
  • 恐懼是迷信的根源,也是造成殘忍的主要原因之一。智慧始於征服恐懼。
  •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
  • 幸福的秘訣是:儘量擴大你的興趣範圍,對感興趣的人和物儘可能友善。
  • 人的情緒起落是與他對事實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對事實瞭解得越少,就容易動感情。
  • 只憑閱讀本身並不能提高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讀到一本好書,在閱讀中又感到樂趣,這種樂趣又把我們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樂趣,這才是一本好書應有的價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義。
  • 眼光長遠是理性的,但也是苦悶的,因為美好永遠在將來,當下永遠有苦難。
  • 使我們無法自由和高尚地活著的最主要原因是對財富的迷戀。
  • 不要為自己持獨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為我們現在所接受的常識都曾是獨特看法。
  • 中國人咎由自取,不能產生廉潔幹練的政府官員,這是不能否認的。中國人的倫理歷來不註重公共義務,而家族觀念卻很重。當官的必須供養他的親屬,如果要為官清廉,肯定要放棄孝道。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所以,中國要進步,家族制度必須打破。
  • 一個有勃勃生機與廣泛興趣的人,可以戰勝一切不幸。
  • 過分的自信很容易使人產生毀滅性的傲慢。
  • 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有三種缺陷:自以為是(cocksure)、含混(vague)和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ion).
  • 傳統的人看到背離傳統的行為就大發雷霆,主要是因為他們把這種背離當作對他們的批評。
  • 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 一部分兒童有思考的習慣,而教育的目的在於鏟除他們的這種習慣。
  • 青年時期是豁達的時期,應該利用這個時期養成自己豁達的性格。
  • 這個世界最大的麻煩,就在傻瓜與狂熱分子對自我總是如此確定,而智者的內心卻總充滿疑惑。
  • 幻覺不是你的錯,在幻覺中做決定,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 我們常問,是否知道這個或知道那個,但我們沒有問過“知道”本身是什麼。
  • 我們兩次出生於這個世界,第一次是為了存在,第二次是為了生存。
  • 一個明智的人決不會因別人有別的東西,就對自己的東西不感興趣。
  • 個人的自我並不是整個世界的最大的一部分。一個能夠自我超越於自己的思想和希望的人,也能夠在日常生活的困境中為自己找到安靜閑適之地,而這對徹底的利己主義者來說是不可能的。
  • 第一條是:記住你的動機並不總像你想象的那麼有益於他人。第二條是:不要過高估計你自己的價值。第三條是:不要期望他人能像你那樣註意你。第四條是:不要以為多數人都在設法迫害你。
  • 瞭解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我們必須瞭解它的哲學;……人們生活的環境在決定他們的哲學上起著很大的作用,然而反過來他們的哲學又在決定他們的環境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 倫理學起源於勸說他人為了與自己合作而作出犧牲的藝術。
  • 一個能把自己的思想與希望集中在超越自我的事情上的人,必能在日常生活的煩惱中獲得某種安寧,而這是純粹的自我主義者所辦不到的。
  • “哲學乃是某種介乎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是介乎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 沒有什麼比猶豫不決更使人勞心費神,更無成效了。
  • 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
  • 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除了培養生活賴以支撐的主要興趣之外,總得設法培養其他許多閑情逸致。
  • 對哲學而言,重要的不是給出的答案,而是提出的問題。
  • 人們對他人的抱怨,往往只是天生的私心對超出了正常範圍的貪心的合理反應。
  • 我逐漸學會對自己和自己的缺點漠不關心,逐漸學會把註意力更多的放在外界的事物上。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Cabbage,Zfj3000,HEHE林,Gaoshan2013,Mis铭,刘维燎,苏青荇,Tracy.

評論(共1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伯特蘭·羅素"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5.107.22.* 在 2014年1月22日 17:00 發表

2018快快到來吧

回複評論
111.85.6.* 在 2016年8月23日 21:03 發表

2018快快到來吧

回複評論
1.180.212.* 在 2017年1月29日 17:48 發表

布拉克 勃拉克

回複評論
M id 7b8ff034fe9e591b2e823a74bf3bdba3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12月19日 10:03 發表

名言真經典,醍醐灌頂

回複評論
58.58.115.* 在 2020年2月20日 12:05 發表

沒有什麼比猶豫不決更使人勞心費神,更無成效了。

回複評論
M id acea0d17583d866f8fc0198ba33b4e16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2月23日 17:43 發表

要得

回複評論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1月25日 21:20 · 浙江 發表

當一個人瞭解了一定的事物,認知達到一定的層次,往往會失去身為愚者的快樂。

回複評論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1月26日 22:04 · 浙江 發表

知道的越少 就越容易被周圍人所影響,只有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自我提升很重要

回複評論
黑罗丽嘿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8月16日 08:54 · 浙江 發表

現在是2023年8月15日,是個不太平的世界

回複評論
M id 85164bcc3a4dce00a2d0c66f4863caaf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8月17日 11:31 · 广东 發表

M id 35171c4d8c7f8a5d095f2b7a8c1966e8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1月25日 21:20 · 浙江 發表

當一個人瞭解了一定的事物,認知達到一定的層次,往往會失去身為愚者的快樂。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