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教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隱性教育(Implicit Education)
目錄 |
隱性教育是指運用寓教於樂、寓教於文等多種手段,使個體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種認知方式。
它實現教育目的於日常生活中,滲透教育過程於休閑逸致間,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態度、情感等產生影響。隱性教育的教育主體體現為“巨集觀性主導”,或者說隱性教育的“操作者”是“巨集觀性主導”。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屬於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兩者範疇對應、作用互補。與顯性教育強調教育者直接正面地傳遞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目標不同,隱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透過問接、隱蔽、潛在的方式,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達到潛移馱化的目的。“隱性教育”的目標許多是通過學生的活動實現的,通過外部的各種條件作用於個體內部的心理過程,達 到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的目標。這裡所說的學生的活動主要包括:(1)校內的活動。如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如共青團、學生會活動、學生電視臺、學生藝術活動體育競賽活動等。(2)社會實踐活動。(3)家庭教育活動。在學生活動中,組織者要有明顯的教育目標,以適當的措施促使教育目的實現,教育目的不要過於顯性化,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探索和體會。
其主要特點有:第一,教育內容的隱蔽性;第二,教育方式的開放性;第三,教育效果的非預測性。
隱性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滲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實踐體驗教育方法。滲透式教育方法通過受教育者可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來產生影響;運用各種傳媒、文學、藝術等手段,用經過選擇、提煉的事實、形象、情節來感染人、教育人。一個人每天都要讀書看報,參加各種文學藝術活動。陶冶式教育方法通過健康積極的氛圍和環境使受教育者耳濡目染:實踐體驗教育方法通過身臨其境和具體的社會服務來豐富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
三種方法雖渠道不同,但卻都體現著隱性教育的實質,即不直接對教育者進行教化,而是通過其他渠道和方式潛移默化的實現教育II的。英國的隱性教育做的尤為突出和成功,三種方法都得到了成功的實踐與運用,對我國的德育建設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