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模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計劃性市場經濟模式,亦稱“錫克模式”,該模式是由前捷克斯洛伐克經濟學家奧塔·錫克總結提出的。 錫克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微觀平衡應由市場機制來解決,只有巨集觀經濟平衡才應由政府制定有約束力的國民收入分配計劃來實現。錫克提出的“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模式的全部細節在他的著作《民主的社會主義經濟》一書中展開。
作為捷克經濟改革設計師的錫克先後發表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貨幣關係》和《社會主義的計劃與市場》。他在分析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弊端之後,描述了一種被稱為“社會主義的計劃性市場經濟”模式。
錫克打破了“計劃必須直接控制生產”的信條,指出了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必要性,並從理論上作了深入論證。在《第三條道路》中,他指出:“單靠市場或單靠沒有市場的國民經濟計劃都不能保證經濟的有效和符合社會長遠利益的發展。”(O.錫克:《第三條道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頁)錫克認為,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意味著兩者的相互滲透。一方面,市場信息應成為計劃制定的依據和執行的標準;另一方面,計劃不僅要為市場規定方向,而且還要對市場施加影響,以剋服市場的盲目性。他區分了國民經濟中的微觀平衡與巨集觀平衡後指出,微觀平衡是指產品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平衡,這些平衡應由市場價格機制來解決;巨集觀平衡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首先是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平衡,須通過有約束力的國民收入分配計劃來實現。錫克認為,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過程的有計劃控制,國家便可實現總供求的大體平衡,這樣既能保持經濟運行的計劃性,限制市場的自發性,剋服巨集觀上的紊亂現象,又能使價格機制的作用得到充分自由的發揮,從而形成有效的社會主義計劃性市場經濟。
錫克模式的主要原則:
第一,客觀經濟分配計劃,這是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第二,企業的獨立性。企業是作為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商品生產者出現在市場上,它們根據市場上的價格情況自行作出生產和投資的決策,參加競爭。這裡就有一個所有制的問題。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把國家所有制看成是所有制的最高形式,並把國有化看成是社會主義經濟走向成熟的表現。毫無疑問,國家所有制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聯繫的,隨著那種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矛盾,這種觀念也動搖了。五十年代初,南斯拉夫建立了自治社會主義的模式,從而奠定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的實踐基礎。之後,許多經濟學家從理論上論證了社會所有制的客觀必然性(例如愛·卡德爾、弗·布魯斯、本·沃德等)。錫克在一九八一年訪華期間說,他傾向於社會所有制,也即集體所有制。他指出,有的國家的經濟之所以出現困難,其癥結不在於社會所有制,而在於取消了巨集觀經濟分配計劃,排斥了社會對企業必要的干預。
第三,市場的完善化。毫無疑問,社會主義經濟中必須引入真正的市場機制。但是絕不能照搬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市場機制。錫克指出,市場仍有很大的局限性:1.市場今天不是,過去也從來不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後期,它表現出由於壟斷而造成的嚴重不平等的缺點;2.市場本身不能說明市場的未來發展,市場反映的只是在過去的生產和分配基礎上出現的需求結構。對此,錫克提出市場機制完善化的兩大對策:反壟斷和加強市場透明度。錫克高度重視買方市場的重要性,指出這是市場機制發揮積極作用的一個必要條件,錫克設想了幾種反壟斷的措施。對於加強市場的透明度,錫克指出,社會主義企業的經營活動已不成為秘密,銀行在社會簿記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同時預測工作也應成為減少市場盲目性的一個重要手段。
作為理論模式,錫克的設想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特別是關於企業獨立性與所有制問題和巨集觀經濟分配計劃問題。一九七二年,錫克在西德出版了他著名的《第三條道路》一書。在這本書里,錫克指出,集中化的經濟體制一個必然的後果是政治上的專制,僅僅從個人崇拜上找原因而不分析體制的內在弊病,是簡單化的做法,無助於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