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逆城市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目錄

什麼是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對人口從主要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區向小的都市區甚至非都市區遷移這種分散化過程的概括。

  1970年代以來,一些大都市區人口外遷出現了新的動向,其主要特征是人口遷移的方向發生了倒轉,即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向大城市區域遷移變為向非大城市區域遷移。大城市經歷了人口凈遷出,人口數量減少,而小城市和城鎮以及部分農村地區人口迅速增長的過程。針對大城市發展開始趨緩的這種現象,美國地理學者布賴恩·J·L·貝里,於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

逆城市化的本質

  與郊區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並不是指人口從城市中心向周圍的郊區和農村地區的遷移,而是指人口從大城市區域向較小的城市和城鎮的移動。“逆”並不是指城市人口的農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農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人口向衛星城遷移的傾向。“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運動,而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更高層次的城市化

  逆城市化這個概念是美國地理學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來的。它指的是西方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人口增多、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城市病”越來越嚴重之後,大量城市人口開始往郊區或者農村流動。美國“逆城市化”的時候,第一步,富人先搬出去,因為他們很有能力,有錢,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他們搬出去之後,附近的一些基礎設施就建起來了。第二步,中產階級搬出去,因為富人搬出去之後,相關配套設施也慢慢出來了。更多配套設施出來了後,一些工廠也搬出去了,到最後形成一個具有多項功能的小城鎮。這小城鎮交通不擁擠,環境優雅,治安良好,工廠、公司又都在附近,慢慢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依附於大城市的小城鎮,這就是一個富裕社會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果。

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關係

  城市化的發展是一個有序的、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一般要經歷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這四個階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城市化率達到50%以上才會出現的趨勢。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並不是對立的發展過程,逆城市化對城市化具有促進作用。隨著逆城市化的進程,大量的富裕人口帶著資本和技術來到鄉村或小城鎮,在一定區域內產生經濟拉動力,使大量農村人口匯聚,產生了新的城市,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

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現象[1]

  美國

  城市郊區化發生在20世紀50~70年代,主要表現是城市人口向郊區轉移,大城市外圍分散佈局衛星城鎮,根本原因在於城市人口、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向郊區遷移的一種離心分散化。美國從18世紀末城市化的初始階段始到20世紀末“逆城市化”出現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時間。19世紀後期,在霍華德田園城市思想的影響下,首先一批富有階層搬入郊區,在隨後的半個世紀里,家庭汽車的大量使用和公共交通設施快速發展極大地加速了城市郊區化進程。城市內的大量中產階級開始涌向新的郊外開發區居住,城市空間結構形態隨之發生變化,城市發展在空間上表現為衛星放射狀。二戰後市區地價趨高,但是市區土地的供給已經高度無彈性。這時美國政府為了合理地規劃城市發展,對在郊區選擇住宅給予鼓勵,使得更多中產階級包括部分低收入階層能夠支付郊區住宅,郊區化得到普遍發展。20世紀末,美國的“城市空心化”發展迅速,郊區已由城市邊緣擴展的鬆散形態,演變成為具有各種城市功能的就業中心。

  德國

  城市化進程中,非常鮮明的特點,中小城鎮是城市化的主體、城鄉一體化程度高。德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只有柏林、漢堡和慕尼黑,小城市(人口在2萬~20萬)在所有城市中占了76%。在城鄉一體化中法蘭克福經濟區非常能夠說明問題,它是德國的交通樞紐,對整個歐洲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儘管法蘭克福的經濟地位在增強,但市區人口呈現負增長趨勢。這說明大城市的人口在逐步向郊區和中小城市流動。全德每年有20萬人向郊區和小城市流動,城市空心化、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加強。

  日本

  到20世紀20年代逐漸形成了日本的四大工業地帶,這奠定了日本臨海城市帶格局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時日本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7512%。在經濟高速發展中,也曾經出現了勞動力大批進入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的現象,一時造成大城市人口擁擠和地區間差距拉大。1975年以後,由於工業增長速度減緩,大城市開始趨向擴散髮展,人口向東京、名古屋等大城市集中的狀況趨於消失。90年代後,由於地價上漲,出現了與美國城市發展史上相同的狀況,市區居民和企業離開市中心向周圍城郊遷移,城市郊區化發展明顯,新城市不斷出現,形成了城市群,市中心區人口減少。在英國;主要中心城市的土地開發話動由城市中心地區轉向城市邊緣地帶轉移,主要原因在於:(1)市中心地區和城市邊緣地帶地價懸殊。英國地價特點是南部高於北部;城市中心區高於邊緣區;不同類型的城市用地之間存在非常高的地價差。(2)住宅建設對土地需求不斷增加。(3)工業結構改變衝擊了傳統工業,許多不適於在城市中心區發展的企業開始外遷。(4)城市中心購物功衰退,消費者的興趣逐漸由市中心轉向郊區,城市郊區的購物中心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

  俄羅斯

  城市化水平速度很快,十月革命以後的70年間其城市人口從01291億人增加到11775億,是原來的6倍。以莫斯科為例,莫斯科市區面積994平方公裡,在一個多世紀中發展到了原來的17175倍,主要是沿交通線呈放射狀、走廊式發展。前蘇聯長期實行低房租政策,經濟發展成本長時期以來過多地由政府負擔。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城市建設的成本開始轉移給市場,地價開始上揚,市區地價攀高使得居民點佈局呈現新特點:過多的土地需求只能在郊區得到滿足。土地的需求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目的是為了尋找第二住所和輔助消遣,土地的用途主要分為四類:鄉間別墅、果園、菜地或村舍等,從一定意義上講,莫斯科市郊的土地利用類型反映了莫斯科市民擁有財富的空間分佈格局。

參考文獻

  1. 孟祥林,張悅想,申淑芳.城市發展進程中的“逆城市化”趨勢及其經濟學分析.經濟經緯.2004年第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方小莉,林巧玲,Mis铭,y桑,寒曦,Tracy,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逆城市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