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財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軟財富(Soft wealth)
目錄 |
什麼是軟財富[1]
軟財富是指主要包括社會功能、社會生產能力在內的財富,如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高科技中心等。
軟財富的優勢[2]
軟財富時代,在企業要素報酬分配中,知識型的管理層和工作人員正在擠壓資本家的利潤;在產業利潤分配過程中,那些擁有品牌和定價權的知識型、技術型、品牌型企業和渠道網路型企業不斷擠壓製造業廠商的利潤;在國家財富分配中,那些軟財富強國正在掠取硬財富生產國的利潤。
與生態財富和硬財富時代不同,軟財富創造已經擺脫了土地和自然資源的約束,從人們的主觀思維世界產生。硬財富雖然仍然是軟財富的載體,但已不是軟財富價值的主要構成部分。所以,軟財富當仁不讓地具有越來越多的報酬獲取能力。硬財富製造業的財富索取能力不但越來越差,而且在計算環境和資源成本後,正在淪為“負資產”。
在軟財富時代,社會財富的積累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使資本已經不再稀缺。而軟財富創造過程的特殊性,又使資本所有者失去了對軟財富創造者的監控能力。比如,資本家可以用計件工資、計時工資、“泰勒制”來監管工人的生產線,卻不可能用同樣的辦法來監督管理知識型人才的藝術創作、軟體寫作、創意、金融資產的定價與買賣等軟財富生產活動。相反,那些擁有創意、創作能力、技術和管理專長的經營者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金融市場獲得資本。結果,在軟財富領域,資本只能逐漸淪為技術擁有者和企業管理經營的附屬品。
最終,在軟財富時代,擁有資本的人只能按照資本的供求關係獲得平均的資本報酬;擁有土地的人獲得地租;一般勞動者獲得平均工資;生產的剩餘索取權屬於那些擁有軟財富創造能力的技術精英和管理精英。
只有在這樣的時代,微軟、甲骨文、亞馬遜等企業的管理者和知識型勞動者的財富,才能夠迅速超過福特、通用、克萊斯勒等企業的股東。只有在這樣的時代,中國人才看到一批30多歲的科技和管理型富豪迅速崛起,其財富總額甚至已經超過了傳統的製造業和地產業大亨。
當然,軟財富時代的國家競爭戰略也應該與硬財富時代有所不同。知識、信息、技術、大學、文化等軟財富的重要性將超過傳統的硬財富生產能力。甚至連軍事實力的構建也將擺脫傳統的硬財富形態,除了傳統的以糧食穩定、能源控製為核心的目標之外,更取決於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