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不足風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資本不足風險[1]
資本不足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資本管理中所面臨的不能保持適度資本額的風險。商業銀行擁有一定數量的資本是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資本數量的多寡不僅是顯示商業銀行信譽高低的重要標誌,而且是衡量商業銀行補償意外損失、維護存款者利益的重要保證。商業銀行為提高自身信譽,增強經濟實力,保證業務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有效抵禦經營風險,就必須擁有充足的資本。如果商業銀行不能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和風險資產結構的變化,增加資本數量,保持資本充足,則有可能危及商業銀行的信譽,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增大商業銀行經營風險。
資本不足風險的管理與防範[2]
商業銀行經營的本質是為了盈利,這就決定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般不可能偏高,因為資本充足率越低,銀行盈利的機會就越大。但是,資本充足率偏低則會帶來資產風險,資本充足率越低風險就越大。同時,在正常的經營活動中,銀行的資產規模總是在不斷擴大,也要求銀行不斷增加資本金。這樣,資本金問題,就成為銀行資本風險管理的一個核心問題。
從根本上講,商業銀行資本金是銀行承擔經營風險,維護信用關係的基本資金,資本金是否充足,直接關係著銀行承擔風險的能力。當銀行資產與負債的增長超過資本金的約束比例時,銀行就會面臨著資本金不足的風險。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是通過財政註資、通過銀行內部積累增加資本金和通過銀行外部籌集增加資本金等途徑來提高資本充足率,控制資本金不足的風險。
一、財政註資
國家商業銀行增加資本金,首先應是國家財政採取定向、定額的辦法逐年增補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在目前財政狀況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可考慮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未分配利潤進行有利於銀行資本積累的調整,以保證其有更多利潤轉化為資本金。同時也要採取具體措施,使國有商業銀行增加收入,減少虧損,增強資本積累能力。
二、通過商業銀行內部積累增加資本金
商業銀行從內部增加資本主要是在銀行稅前利潤中提留資本儲備金、貸款呆賬準備金,以及以稅後未分配利潤的形式增加資本。在一個營業年度結束之後,銀行通過決算,將獲得的收益扣除各項利息和費用開支,再按一定比例交納所得稅,稅後凈利的一部分不是用於股息支付,而是作為留存盈利保留在銀行,增加銀行資本金。
三、通過商業銀行外部籌集增加資本金
(一)發行普通股
普通股資本屬於主權資本,銀行對此不負擔固定的股息。當銀行發展較快時,可以向社會發行普通股票籌集資本。
(二)發行金融債券
金融債券是商業銀行向社會發行的籌集中長期資金的一種有價證券。在西方商業銀行,金融債券常常被當作二級資本,算作資本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商業銀行負債中,金融債券被列為資金來源項目,不算作資本金的組成部分。實際上,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業的金融債券已經具備了資本金的相同特征。雖然金融債券具有償還期限,但就某一期金融債券所籌集的資本而言,銀行固然不能永久地使用,但如果銀行能夠合理配置金融債券的發行時間、期限和品種,總可以永久地保持一定的資金餘額,當作資本長期使用。
(三)發行優先股
從銀行財務的角度看,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可以防止普通股每股收益的較大幅度減少;二是可以使銀行獲得杠桿作用利益。因此,銀行需要從外部增加資本時,一般會首先考慮增發優先股,但由於優先股資本不屬於主權資本。對銀行債權人的保障程度不高,所以銀行不能過多地發行優先股。
(四)其他方法
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兩種從外部增加銀行資本金的方法:第一,控制公司債券。控制公司債券是指銀行控股公司通過出售自己的定期貸款或債券,用所得款項購買附屬銀行的普通股股票,以增加自己的資本。第二,售後回租。售後回租是指銀行將其房產或其他固定資產出售,然後又租回來使用。將一部分固定資產出售,以現金代替固定資產,這樣就會減少銀行資本需要量,亦即增加了銀行的資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