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損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購買力損益(purchasing power gains or loosses)
目錄 |
購買力損益是指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企業由於持有貨幣性資產而遭到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損失,以及持有貨幣性負債和權益帶來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的利得。是貨幣性項目受到物價變動影響而產生的購買力的損失或利益。
也就是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貶值,必須付出較多的貨幣,才能獲得同樣數量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此時持有現金,應收賬款等貨幣性資產,必然會喪失一部分購買力。即企業發生購買力損失。同樣道理,在通貨膨脹時期,負有貨幣性債務,如應付賬款,應付短期借款等,由於欠款時貨幣相對幣值較高,而清償時可以用貶值的,即含購買力水平低的貨幣去償付,企業就會獲得購買力收益。
購買力損益反映了一般物價水平變動對企業持有的貨幣性項目的影響。
發生貨幣購買力凈損益可以作為評定企業管理當局應付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能力,及其理財方針是否妥善有效的指標。顯而易見,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應儘量設法使貨幣性負債大於貨幣性資產,以便從中獲得收益。在通貨緊縮時期,則應儘量使貨幣性資產大於貨幣性負債,以避免物價下降所帶來的貨幣購買力損失。
一般物價水準會計首先要求將會計報表項目區分為貨幣性項目與非貨幣性項目兩類。非貨幣性項目不會發生購買力損益,但需要用一般物價指數調整。相反,貨幣性項目不需要作調整,但要計算貨幣購買力損益。因此,購買力損益計算是否正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貨幣性項目與非貨幣性項目的劃分是否適當。
計算貨幣性項目上的購買力損益是一般物價水準會計的特色,也是一般物價水準會計的一個關鍵步驟。由於貨幣性項目是金額固定不變的項目,因此,無論是物價上漲還是物價下跌,都將使貨幣性項目受到相應的影響,使企業遭受相應的購買力損失或獲得相應的購買力利益。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由於貨幣購買力下降,持有貨幣性資產會遭受購買力損失,而持有貨幣性負債會獲得購買力利益。相反,在物價下跌的情況下,由於貨幣購買力上升,持有貨幣性資產會獲得購買力利益,而持有貨幣性負債會遭受購買力損失。
如果以期末貨幣的購買力作為不變購買力來計算貨幣性項目的購買力損益,貨幣性項目上的購買力損益,是用期末購買力的貨幣單位來表示的企業在期末應該持有的貨幣性項目凈額,減去原始成本會計報表列示的期末實際持有的貨幣性項目凈額之後的差額。計算結果是正數時為損失,是負數時為利益。具體計算過程為:首先計算期末應該持有的貨幣性項目凈額。期末應該持有的貨幣性項目凈額。期末應該持有的貨幣 性項目凈額的計算較為複雜,它等於用期末貨幣購買力重新表示的期初貨幣性項目凈額,加上用期末貨幣購買力末貨幣購買力重新表示的期內貨幣性項目的減少數。重新表示期初貨幣性項目凈額時,換算繫數等於期末一般物價指數除以期初一般物價指數。重新表示期末一般物價指數除以期內一般物價指數。對天在會計期內均解剖學發生的項目,如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期內物價指數可採用該期內平均物價指數;對於在會計期內某一時點可採用該期內平均物價指數;對於在會計期內均勻發生的項目,如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期內物價指數可採用該期內平均物價指數;對於在會計期內某一時點發生的特定項目,發行債券額和股利支付額,期內物價指數可採用該時點的一般物價指數。如果該時點的一般物價指數不易取得,則可採用接近該時點的一般物價指數。然後計算期末實際持有的貨幣性項目凈額。期末實際持有貨幣性項目凈額的計算較為簡單,它等於原始成本會計報表中所有貨幣性資產與所有貨幣性負債之差。貨幣性資產總額大於貨幣性負債總額時為正數,反之為負數。最後計算貨幣性項目凈額上的購買力損益。即以期末應該持有的貨幣性項目凈額,減去期末實際持有的貨幣性項目凈額,差額即為貨幣性項目凈額上的購買力損益,正數為損失,負數為利益。
關於購買力損益在財務報告中的報告方法,一般認為,由於貨幣性項目的購買力利得或損失與非貨幣性項目的持產利得或損失在性質上相類似,因而,它應納入企業利潤總額的計算,但不在營業利潤中報告。對於貨幣性項目購買力損益的計算過程,通常還需要編製貨幣性項目的凈額上的購買力損益計算表,作為補充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