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實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課程實施[1]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一般來說,課程設計得越好,實施起來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課程實施的結構[2]
課程實施作為一個動態的序列化的實踐過程,具有一定的運行結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要考慮七個方面的問題。
1.安排課程表
通常情況下,課程表的安排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在安排課程表的過程中,要從全局考慮,統籌安排好課程計劃所規定的每門課程,實現課程功能的協調化和整體化。
第二,遷移性原則。在安排課程表時要充分考慮各學科之間相互影響的性質和特點,利用心理學的遷移規律使各門課程之間產生正遷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三,生理適宜原則。課程表的安排要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點。
2.分析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學生所要形成和發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第三,學生所要養成的情感、態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四方面特性:(1)獨特性;(2)穩定性;(3)發展性;(4)靈活性。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第一,基礎因素。第二,內部因素。第三,外部因素。
4.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範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教學單元通常是指某門課程的教材內容中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部分。在對教學單元進行規劃時,需要對教學單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態度、診斷性測驗和評價等方面加以考慮。
6.組織教學活動
組織教學活動即是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課程實施的取向[1]
課程實施的取向是指對課程實施過程本質的不同認識以及支配這些認識的相應的課程價值觀。課程實施的取向集中表現在對課程計劃與課程實施之間關係的不同認識上。課程實施主要有以下三種取向:
①忠實取向。該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就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變革計劃的過程。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課程實施過程實現預定的課程計劃的程度。實現程度高,則課程實施成功;實現程度低,則課程實施失敗。它是課程實施研究中最初的也是主流的取向。
②相互適應(調試)取向。這種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是課程計劃與班級或學校實踐情境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諸方面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的過程。
③創生(締造)取向。這種取向認為真正的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課程實施本質上是在具體教育情境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既有課程計劃只是供這個經驗創生過程選擇的工具而已。課程創生取向把課程變革、課程實施視為具體實踐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創造和開發自己課程的過程,視為教師與學生個性成長和完善的過程,強調教師與學生在課程變革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強調個性自由與解放。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1]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有很多,許多專家對此作過深入的研究。縱觀國內外關於影響課程實施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將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課程實施的文化背景。這包括流行價值取向、課程實施態度、學校及社區的歷史文化等。
②課程實施的主體。這主要包括教師、學生和校長。其中教師是影響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核心和關鍵。
③課程實施的對象。這是指課程自身。課程方案的清晰程度、可懂度,課程材料的質量等,都是影響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
④對課程實施的管理。地方教育當局對待教育發展的態度和方法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難度和水平。
⑤課程實施的環境。這包括學校周邊社區的課程資源,學校現有的教育物資等。此外,學校所在社區的各種改革計劃、方案、社會群體現實輿論、家庭的支持程度,對教育改革可能產生相應影響,進而作用於課程實施。
⑥課程實施的理論基礎。實踐已經證明,課程論發展狀況、心理學研究進展、教學論研究成果等,對課程實施產生著很大影響。尤其是關於課程實施策略的研究成果,會直接作用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