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课程实施[1]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课程实施的结构[2]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
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要从全局考虑,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门课程,实现课程功能的协调化和整体化。
第二,迁移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的迁移规律使各门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生理适宜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发展性;(4)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基础因素。第二,内部因素。第三,外部因素。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在对教学单元进行规划时,需要对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态度、诊断性测验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
6.组织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即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实施的取向[1]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上。课程实施主要有以下三种取向:
①忠实取向。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它是课程实施研究中最初的也是主流的取向。
②相互适应(调试)取向。这种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③创生(缔造)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很多,许多专家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关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这包括流行价值取向、课程实施态度、学校及社区的历史文化等。
②课程实施的主体。这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校长。其中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核心和关键。
③课程实施的对象。这是指课程自身。课程方案的清晰程度、可懂度,课程材料的质量等,都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④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地方教育当局对待教育发展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难度和水平。
⑤课程实施的环境。这包括学校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学校现有的教育物资等。此外,学校所在社区的各种改革计划、方案、社会群体现实舆论、家庭的支持程度,对教育改革可能产生相应影响,进而作用于课程实施。
⑥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实践已经证明,课程论发展状况、心理学研究进展、教学论研究成果等,对课程实施产生着很大影响。尤其是关于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成果,会直接作用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