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课程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课程表(Curriculum Schedule)

目录

什么是课程表[1]

  课程表是指学校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与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每学期各班级上课时间表,亦称周/日课表。表中规定一周内各班级每天上课的科目、每次上课的起讫时间、每日学习的课时数以及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团队活动的具体时间。它是学校教学运行中的“线路图”,学校每周、每天、每时教学科目内容、师生活动场所、活动时间序列均由课程表固定下来,但不排除实际运作之中有所变动。构成一套课程的主要环节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课程表。其中,学校只有拟定课程表的自主权。

课程表的编制[1]

  (一)课程表的编制与教学组织

  古代个别教学形式比较灵活,一般不存在固定的课程表。中国古代的官学、私塾为建立一定的教与学的秩序,间或也出现过每日功课表或按月功课安排的尝试。典型的课程表是随着班级授课制度的形成而产生的,其基本特征是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到班,每个班级按照同一张课表教学;以学科课程为主要内容,同时兼顾自由活动与师生休息等。这种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表,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表的典型形态。

  班级授课制度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给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反映在课程表的编制上,既要有共同的课程表,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到什么教室去上什么课;又要有学生个人的课程表,即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开设方案、个人意愿,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各不相同的课程表。通常教师在固定教室上课,而学生学习的教室不固定,需要走班上课。有关废除班级授课制的个别化教学改革,则往往没有班级学生共同的课程表,只有每个学生自己的一年、一月甚至每天的课程表。如实施道尔顿制的学校,学生每天作业3小时(最低限度),一个月22个学习日合计66小时。在66小时内学习5门功课(国文、数学、英文、地理、理科),由各个学生自主选择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功课,学习效果按照师生之间订定的“学习工约”进行检查。

  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着不同的课程表,集体教学要求班集体实施共同的课程表,而个别化教学则让学生编制自己的课程表。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整合,都需要借助课程表,对教学活动加以必要的编排,保证基本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教学效率

  (二)编制课程表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表的编制涉及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课程计划

  依据课程计划,需要开设哪些课程、科目、模块?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如何?每门功课是集中教学还是分散教学?

  2.教学时间

  每节课多长时间为宜?每天、每周上多少节课?每天什么时候安排什么科目的学习?每门功课周课时多少?课间休息时间是多少?

  3.学生

  学生希望学习什么科目、模块?哪些特别兴趣必须给以关照?是否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层次、班级、科目、模块进行学习?如何合理分配统一学习、自由活动与休息时间?

  4.教师

  教师能否提供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与教学?每天、每周能够承担多少课时的教学?教师上课、集中备课研讨、自由活动与休息等如何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安排?

  5.教学设施、场地等

  编制课程表,需要将上述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安排,既关注师生特定的需要,又充分利用时间、设施设备,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和学校实际编制,不得随意增加减少课程门类,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课程表在学校层面上要克服两个极端:一是上级怎样规定就怎样安排,过于死板,缺少起码的校本意识;二是不执行上级课程计划,我行我素,周六、周日上课,周课时数多达50节以上。第二,按时间划分学科内容,确定课时长短,控制每天并行学习的科目数。一般将学生每天学习科目控制在4门,每节课可安排45分钟,或者同一科目两节课连排,这样便于学生对一门科目进行深入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集中、连贯地上课,同时有相对集中、自由支配的时间备课,与同伴交流或进修。第三,遵循大脑活动的节律。一般上午安排上课,下午比较多地安排学生活动。尽量让不同性质的学习科目与学习活动交替进行,动静搭配,提高学习效率,克服学习疲劳。第四,处理好学科学习与自由活动、家庭作业与学生休息之间的关系,不要随意挤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取消自习课。有的学校课程表规定过细,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问都由“课程表”来支配,缺少自由支配的时空,缺少休息、睡眠时间。第五,考虑教师的工作学习与休息。教师上课应当分散,不能只是集中在每周的两三天之内。每周某些时段,同学科教师均不上课,大家可以集中在一起备课研讨。

参考文献

  1. 1.0 1.1 迟艳杰主编.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刘维燎,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课程表"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