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新聞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解困新聞學”(Solution Jounalism,簡稱So Jo)
目錄 |
解困新聞學,是指媒體不能滿足於對社會現象進行浮淺的報道,而應深入新聞事件的背後挖掘真相,通過報道為社會問題和新聞事件尋求解決之道。
“解困新聞學”,即 Solution Jounalism,簡稱So Jo。這一概念最先由《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戴維·伯恩斯坦(David Burnstein)正式提出並推廣。由字面含義來看,“解困新聞學”即為解決困難的新聞學。[1]
解困新聞學的發展[1]
在我國,“解困新聞學”概念雖然於2014年才被引入,但是關於“解困新聞學”的實踐卻早已存在。民生新聞便是這種實踐之一,其對於社會問題的追蹤以及問責都是“解困新聞學”所提倡的。對於“解困新聞學”最熱烈的討論來自於2014年“馬航”失事。當國外媒體在追蹤質疑當事國家和航空公司時,國內媒體更多地集中於既存事實的報道和祈禱。這樣的新聞報道方式引起學界關註,並對“解困新聞學”展開研究。
事實上,“解困新聞學”不僅在認可度方面發生了量的變化。隨著媒介環境的改變,其相關理念也在變化。“解困新聞學”誕生之初,其行為主體為新聞機構及專業的新聞從業者,他們追蹤社會問題並尋找對此類社會問題成功或失敗的回應。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與新媒體的便捷使每一個公民和社會團體成為案例的提供者。公民對於社會問題的討論與評論都成為“解困新聞學”的一種新呈現方式,是主體多樣化的表現。其形式則包括針對解決社會問題而在自媒體平臺發表的新聞評論,例如一部分個人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在公開的網路平臺上發表評論、質疑或建議,例如澎湃新聞的“問吧”欄目。
解困新聞學的構成要素[1]
1、社會問題
“解困新聞學”作品應當指出社會問題是什麼,對社會問題作深度回應。社會問題的成因、所造成的現狀、問題的走向以及不解決會引起的後果都應當作為新聞的基本要素呈獻給受眾。而除此之外,還要有對社會問題嘗試解決的態度,這一點也是測試是否為“解困”型新聞最直接簡單的一點,若文章中並未出現嘗試解決的表述,那麼這篇文章就不能視作“解困新聞學”作品。
2、解決方案
其次,解決要素強調提出並驗證解決問題所採取的方案(approach)。需要明確的是,“解困新聞學”作品所提及的方案並不僅僅局限於從其他相關事件中獲取的方案,媒體通過數據和證據追蹤報道,推動問題解決或者純粹記錄某一問題的解決過程都是“解困新聞學”所言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運用數據和證據是重要的一點,即,採用真實可靠的數據以及來自專業資源庫或專家的證言來說明方案為何有效。作為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要註重指出方案的弊端和警告。無論是對社會問題成功還是失敗的回應,都應當指出方案存在的弊端,向受眾重申警告。例如在河水污染的新聞中,指出方案執行的弊端和不便之處,向受眾重申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問題解決不能一蹴而就的警告。
3、社會效果
聚焦效果,避免成為提出美好願景的祈禱文或倡導文,是“解困新聞學”極力避免的。許多新聞作品在涉及社會問題時,通常都會表現強烈的祈禱或願景。以災難事故新聞為例,許多新聞作品都會在描述災難如何重大之後,以“祈福”、“走好”等字眼來結尾,這樣於事件解決無所助益的報道方式是“解困新聞學”所避免的。此外,“解困新聞學”所劃分界限的是推崇精英個體的英雄主義般的倡導文。如果新聞作品嘗試展現的是社會團體或者公眾通過行動而推動了社會問題解決、社會政策制定和改變,那麼此類倡導文便可視作合格的“解困新聞學”作品。與此同時,提供給他人可以借鑒的內容。這一點並非要在作品中專門體現,因為每一篇包括上述五點內容的新聞作品本身便包含借鑒意義。
解困新聞學的特點[2]
其一,在於解惑先行﹐解困為主。解困新聞雖然強調怎樣行之有效,但是新聞的基本要素還是要交代清楚的。提供的新聞事實清楚,受眾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閱讀接下來的新聞。解困新聞中,新聞的5W不是最重要的,how才重要。提出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且說明此方案為何行之有效是解困新聞學的特色也是優勢。
其二,在於新聞報道聚焦社會負面新聞,立足傳遞正能量。觀察SJN的解困新聞可以發現,其核心內容圍繞疾病、犯罪、社會公共安全威脅、就業、教育等展開。解困新聞所聚焦的社會負面新聞同現如今互聯網快新聞所追求的負面新聞在目的上有所區別。解困新聞以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為目的,對社會問題進行揭露調查﹐針對現實情況做出分析﹐通過提出實際方案打消公眾疑慮和恐懼﹐說明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通過詳細的案例解析向相關責任人或部門提供可行的建議。解困新聞能夠調動公眾積極性,將公眾由被動的旁觀人群變為主動參與人群,即公眾從受驚慌的被動新聞接受者向積極主動參與事件解決的群體轉變。
其三,在於解困新聞不是倡導式新聞﹐註重採用案例和數據。解困新聞務實,在探索社會事件解決方案時,儘可能多地獲得專家意見,援引相關事件解決方案,註重數據搜集整理,力求客觀全面可行。需要明確的是﹐解困新聞提出的方案並不一定總是奏效,其只能儘力追求方案的客觀。在方案中﹐同時兼顧多方群體的意見,在新聞報道之,嚴格審視方案執行效果,用事實說話並填補證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