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主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自由貿易主義是經濟自由主義的產物。“經濟自由主義在1820年到大約1870年是上升階段,在1870年到1913年是衰落階段,從1913年到大約1950年幾乎處於垂死階段”(世界銀行,第42頁)。之後,又開始向自由化方向回升。70年代初到目前,是與保護主義並存發展時期,國際貿易政策正是這一經濟思潮的具體反映。自由貿易主義者認為,國際分工的利益,與國內個人分工的利益相同,一國要得到國際分工的利益,必須實行自由貿易。在重商主義時代,各國禁止金銀輸出,當時,所謂的自由貿易,是指金銀輸出的自由(Freedomofexportofbullion)。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鑒於對外貿易往往為若幹公司所獨占,此時,自由貿易的涵義是指反對國家給與某一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到18世紀中葉,法國重農學派創立自由放任主義學說(Laissezfaire)之後,自由貿易的現代意義才得以確立(Palgrave,P143),即在完全競爭的前提下,達到全球的帕累托最優。[1]
自由貿易主義是指建立在地域分工、比較利益的基礎上的國際貿易理論,遵循著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教訓,主張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反對干涉貿易自由的政府措施。
自由貿易主義理論觀點[2]
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學說認為,國際商品交換的根本原因在於相同商品在不同國家的成本差異,而引起這種成本差異的因素是不同國家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的絕對差異。各國應從事自己在勞動生產率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的生產,繼而進行交換,從而使雙方在交換中獲得絕對利益。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主張利用“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國際貿易,而反對政府干預。
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完善和修正了斯密的“絕對利益”假說,提出了商品的成本差異來源於不同國家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李嘉圖高度推崇自由貿易,建立起了古典經濟學的完整大廈,其提出的比較優勢原理,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作為新古典貿易理論的代表,H一0模型,即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應該充分發揮自身要素方面的優勢,生產和出口自己要素稟賦較為豐富的那部分產品,而進口那些要素缺乏的產品。
自由貿易主義的利弊[2]
1.自由貿易的利處
(1)實行自由貿易在理論上可使得貿易雙方從貿易中獲得利益,從而促進各國乃至整個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自由貿易能夠使各國以相對較低的價格獲得自身所稀缺的商品或服務,使得本國可以從貿易創造中獲得利益。而一旦採取貿易保護措施,貿易創造所引起的利益增加須抵消因貿易轉移所引起的利益減少,從而使福利的增加量減少。
(2)能夠使得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有效配置,促進本國經濟發展。自由貿易政策的實行,使得資本、勞動、技術等要素在國際間實現了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對於貿易各國吸引外資,吸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運行效率有著重要作用。
2.自由貿易的弊端
(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由於貿易條件惡化,並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得應有的利益,即自由貿易所產生的利益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以墨西哥為例,在加入NAFTA後,墨農牧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而且隨著農產品關稅的進一步解除,這一狀況還將繼續惡化。自1994年以來,墨西哥農牧業所占GDP的比重已由6.34%降至5.5%。享受高額補貼的美國農產品也大量涌入墨西哥市場。
(2)本國民族工業可能受到衝擊,國家經濟安全難以保證,幼稚產業和中小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陷入困境,就業水平受到衝擊,國內就業壓力加大。
- ↑ 任烈.經濟學者文庫 貿易保護理論與政策[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 ↑ 2.0 2.1 羅騰蛟.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理論研究和利弊分析.《致富時代(下半月)》.2010年第7期
編輯時難道不用標明出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