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標準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統計標準化(Statistics standardization)
目錄[隱藏] |
統計標準化是指在統計實踐中,對重覆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發佈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實現統計的最佳效益。
統計標準化與統計標準的關係[1]
統計標準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統計實踐中重覆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的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關批准,以特定形式發佈,作為共同遵循的準則和依據。而統計標準化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在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需要制定統計標準的重覆性事物和概念制定、發佈和組織實施的全過程及其滿足程度,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
從上面表述中,不難看出統計標準與統計標準化是一種個別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的關係,正確實施統計標準是實現統計標準化的前提。統計標準化含有統計從始至終全過程實現統計標準的程度。因而統計標準化是一個漸進的長遠目標,是與統計本身一樣沒有盡頭的工作。決非幾個統計標準的制定、實行就畢其功於一役。而個別統計標準本身也是隨社會經濟、科技進步不斷修改、補充、完善與增加的過程。
統計標準化的內容[1]
1、從統計全過程來看,統計標準化從統計設計到統計資料的提供全過程中,統計指標名稱與涵義、統計指標計算方法、統計分類目錄、統計調查表式、統計基本文件格式、統計編碼,以及在整個統計領域包括統計工作中最基本的統計名詞術語均應制定相應的統計標準。
2、從統計標準的層次上來看,有國家統計標準、部門統計標準,有的企業還有自己的統計標準(或規範)。這些標準中國家統計標準層次最高,部門統計標準與企業統計標準不得與之相抵觸。反過來,由於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部門與企業的統計標準就是必要的補充,兩者不可或缺。
3、從統計標準化涉及的內容來看,隨著信息由單一為計劃服務轉到面向全社會,收集的統計信息也從經濟生活轉到了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生活等更廣闊的領域,因而隨著統計範圍的擴大,統計標準的範圍也大大擴展了。
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計信息作為社會經濟信息的主體,受到各級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註統計標準化是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用的基礎,必須建立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在國家統計局內應設立專司標準化管理的機構,配備相應的人員在當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管理與技術相互滲透的今天,其人員的組成要註意學科的有機配置,不可師出一門一戶。同時建立必要的咨詢或顧問機構,由統計教學、科研、實際工作部門以及相關的綜合與業務部門的專家、技術人員組成,負責各項統計標準的草擬、審查工作,使各項標準具有科學性、權威性與可行性。各級統計部門,特別是荃層統計部門對統計標準的貫徹實施負有重要貴任,應加強執行統計標準的審查。尤其是對那些一次性重大普查中涉及的統計標準(規定),由於其時間緊、任務重、理解不夠等原因,更應加強統計標準審查,把因認識理解造成的統計誤差消滅在統計初始階段,這對保障整個統計數據的質量至關重要。
當前,統計信息成了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傳媒的重要內容而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註。各項統計標準就不單是一種“ 專業” 信息。所以,各項統計標準不能只以文件發佈或只在專業傳媒上刊載,而應在大眾傳媒上廣泛刊載,以便宜傳普及這項工作近來有所改變,如統計上劃分經濟成分的新規定就不止在專業傳媒上刊載,而且也在若千經濟類報刊中刊載但這也很不夠,僅僅是當作消息發佈,對規定的具體內容語焉不詳,這當然不只是統計方面的問題,這與傳媒觀念轉變有關,也與統計部門宜傳意識不夠有關建議有關統計標準要與法律一樣在相關的傳媒上公佈,以便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