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效用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理效用模型(Managerial Utility)
目錄 |
威廉姆森(1963,1967)提出經理效用(Managerial Utility)模型。他假定經理不尋求使得股東效用最大化的最大利潤政策,而是執行使他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政策。在執行政策時,經理有自行決斷的權力。
所謂經理效用,是指經理從某種方式的支出中得到的滿足。在威廉姆森的模型中,經理的效用函數包括薪金、津貼、自行支配的投資基金、安全、權力、地位、威望和職業的優越條件等變數在內。
鮑莫爾曾提出銷售最大化假說,即如經理人認為自己的報酬和職業威望更多的取決於銷售額而不是利潤時,他會放棄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而追求銷售最大化目標。
馬瑞斯曾提出“增長最大化假說”,認為如果經理人認為企業的增長和自己的利益有關,就會將企業規模的追求作為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根據他提出的假說,經理可用三種確定方式之一增加其效用:
(1)靠為所有者獲取更多財富來增加薪金;
(2)以犧牲所有者更大利益為代價,靠擴大銷售和資產來增加其薪金;
(3)在所有者財富與非貨幣效用源泉〈更大的辦公室、更厚的地毯、送禮更慷慨、更寬鬆的人事政策等〉之間權衡取捨。
由於經理的威望、權力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用能夠報銷的費用帳單、裝飾豪華的辦公室和專用轎車等方式,所提供給他們的津貼(Perks)的數量來衡量的,而津貼又可用貨幣來表示,所以威廉姆森在模型中用津貼代表經理的費用偏好(Expensepreference),研究了津貼與利潤間此消彼長的關係。在這個模型中顯示出內部成本將比利潤最大化模型高,因為"津貼不會在樹上長出來。
威廉姆森與鮑莫爾不同,他採用的約束條件既包括最低的或可接受的利潤水平,也包括金融市場約束。他認為,經理在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時,必須獲得最低限度的利潤,以支付股東的股息和保證本企業的股票價格在金融市場上不致於下跌。否則經理職位的安全性就將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