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釋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稀釋效應(dilution effect)
目錄 |
“稀釋效應”的科學定義是個體生活所在的群體越大,群體中每一個個體被獵殺的機會越小的現象。
股市中的稀釋效應
比如,上市公司A在外流通的普通股股數是100股,當前股價為10元/股,現決定增發新股100股。也就是說,增發後,流通中的股數為200股,而公司市值沒變,還是100股*10元/股=1000元。 增發後,每股價值=1000元/200股=5元,即股價稀釋為5元/股。 通常來說,小股東利益是受到傷害。可以考慮一些特殊情況,公司股價太高了,普通投資者根本不能進入市場,這時候,通過增發新股使股價下降,可以增加股票的流動性,刺激二級市場的買賣,對投資者來說也未嘗不是好事。
稀釋效應在股市中的實例
稀釋效應顯現,市場震蕩即將加大。
一般在節後前兩個交易日,研究發現A股市場成交較節前最後交易日有所放大,但仔細研究發現,這是由於權重股開始放量所致,周一金融股工商銀行(8.12,0.04,0.50%)、建設銀行、中國平安(115.99,2.47,2.18%)、中國人壽(58.15,0.83,1.45%)等均出現了放量大漲的情況,其中工商銀行以漲停報收,當日成交69.45億元,而建設銀行上市時,當日單隻股票成交237億元,而近期維持在30-50億元的水準;周二中國神化上市當日該股成交達322.5億元,估計後期成交將維持在40-80億之間,周二從上海A股絕對值來看,全天成交的1637億元,但從上海A股前20家成交總和來看,其成交金額總和則達到651.62億元,占當日上海總成交額的39.8%,這說明A股市場資金集中度正在向權重股轉移,而新股當日的巨量成交而後出現平淡成交意味著A股市場稀釋效應開始顯現。而從此現象及A股基本面變化演繹來看,認為A股市場出現大幅度震蕩的概率正在加大。
稀釋效應顯示資金集中度導致品種差異
A股市場稀釋效應顯現出市場品種受到資金關照的程度將體現在品種差異上,從A股市場歷史經驗來看,許多品種在新股或權重股資金開始集中過程中,品種將體現為明顯的成交差異性,差異性的體現將導致A股股價、表現和品種的多方位差異。
從A股市場來看,即有品種交易數百手的大手筆,也有數分鐘一手兩手的成交,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以香港股市為例,近期香港市場連創新高,但從每日成交量來看,即有大手筆的匯豐控股、中國平安、中國石油等,也有數日內開不出盤的大量“仙股”群體。從中國未來A股市場的發展來看,如果市場化嚴格執行,多層次市場得以推出,政府不過分的干涉市場,市場以經營業績、投資回報、價格估值等參考指標來進行股市投資的話,相信在稀釋效應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就會體現出品種明顯的成交、股價等差異性來,儘管目前A股市場仍然沒有明顯的體現出來,但稀釋效應和股市成熟的步伐將加快、加大這種差異性的出現。
基本面因素或許配合稀釋效應
從A股近期基本面來看,大盤股的不斷上市所沉澱的資金將形成明顯的稀釋效應,從股市密切相關的基本面來看,A股平均P/E已突破60倍,說明市場估值因素正在弱化,風險累積已經較大。預計CPI將繼續走高,因此不排除央行採取加息政策。而後大小非的流通市值將達到超過2000億元的規模,這將為市場增添短期調整的壓力。
而從心理預期的基本面因素來看,股指期貨的出台將使得做空機制進入股市完善平臺,近兩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神華、中海油服等巨量成交顯示權重股的主力機構已收集到了較多權重籌碼,這也有預示股指期貨即將推出的信號。
從股指期貨的推出分析來看,由於股指期貨的價格定價機制、做空機制的傳導,不可避免的將引發A股市場的驚天大震蕩,而在定價機制傳導過程中,部分市場化定價過高的品種包括炒高的藍籌股股價有可能巨烈的重挫,而對於業績極差、投資回報平平的績差股則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香港、臺灣股市推出股指期貨後引發的股價大變遷使得許多業績極差或估值過高品種進入“仙股”,即使大牛市到來,其仍然漲幅有限,並不會隨市場上漲而上漲,而許多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虧損巨大。
中國A股市場推出股指期貨對於所有參與者而言都是一新生事物,影響如何難以界定。因此從安全形度來看,投資資金向估值優勢或股價偏低的權重股轉移自然是對股指期貨推出預期而進行的風險防範策略,也可理解為機構資金多拿籌碼的一種體現,在這一趨勢或預期影響下,A股市場的稀釋效應將越來越明顯。
A股市場出現的稀釋效應仍將繼續發展,但這種稀釋效應導致的品種成交不平衡將使得許多品種表現將體現為明顯的差異性,成交量是股價的最重要支撐,一部分股票將在稀釋效應的作用下,產生明顯的股價下跌或上漲,而最終的平衡極限打破後,其引發大的震蕩將不可避免,從A股效應因素及基本面變化來看,這種因素影響的市場大震蕩將可能隨時出現。
價位稀釋效應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