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區管理指一定的社區內部各種機構、團體或組織,為了維持社區的正常秩序,促進社區的發展和繁榮,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活動等特定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動。
(一)是我國社會發展戰略的調整。即由經濟增長轉向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觀的形成;由國家工業化轉向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的確立。
(二)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重鑄新型社區結構,加強社區管理有著迫切的需求。
(三)是社會管理體制的轉軌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賦予了社區管理以充分的條件。
從社區管理的含義可以看出,社區管理具有下列特點:
(1)社區管理的地域和人群相對固定;
(2)社區管理的組織形式多樣化,以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為主,其它政府職能機構的派出機構為輔;
(3)社區管理的性質側重於群眾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強調社區群眾的參與。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4年集合社區衛生護理界的專家,共同界定適用於社區衛生作用的社區定義:"社區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區域範圍內的社會團體,其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互相來往,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範,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每個成員均經由家庭、近鄰、社區而融入更大的社區。"
由此可見,形成社區的四個要素包括:
1.人民:社區由人所組成。不論何種類型之社區,因人聚集與互動,方能滿足彼此的需求。但人數多少才能形成一個社區,並無定論。社區太大、人數過多,將使彼此互動困難;但人數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與生活維持的團體。
2.地方或地理疆界:以地理的範圍來界定社區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對社區的定義。但是,並非所有的社區都有明確的地理劃分。如果界的區域不合適,將會對社區資料的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難。
3.社會互動:社區內居民由於生活所需彼此產生互動,特別是互賴與競爭關係。如社居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皆需與他人共同完成。因此,相關的經濟、交通、娛樂等系統即因此而形成。社區經由不同的社會系統發揮功能,滿足居民生活必需,建立社區規範。 4.社區認同:社區居民習慣以社區的名義與其他社區的居民溝通,併在自己的社區內互動。同時社區居民形成一種社區防衛系統,居民產生明確"歸屬感"及"社區情結"。
正因為社區的這些特征,決定了社區管理的特性及其重要的意義。所謂社區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區內部各種機構、團體或組織,為了維持社區的正常秩序,促進社區的發展和繁榮,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活動等特定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動。
社區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社區職能部門、社區單位、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的自我管理。
在我國,社區管理的概念是在我國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的變化而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