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碎片認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碎片認知(Isolated knowledge)

目錄

什麼是碎片認知

  碎片認知(Isolated knowledge),又稱“碎片化認知”指的是:碎片、孤立、沒有整合到知識體系的知識點。

  這是一個類比概念。碎片是指完整東西破碎後的零塊,通常發揮不出完整東西所具備功能。例如,一個水桶破碎後,就裝不了水。

  類似的,一個人掌握的如果只是碎片認知,就難以將這些認知變現出價值。以學校學習為例,掌握一些孤立知識點,不要說解決實際問題,可能連習題也解不出來[1]

  傳統認知的思維方法是歸納、演繹,也就是從個體到一般或從一般到個體。這兩種思維方式我們都很熟悉。也就是說,我們期待會有一些一般性的規律、一些普遍適用的規律。

  而碎片化認知需要越來越多地運用“類比”的思維方法。“類比”是什麼呢?“類比”從個體到個體的推理方法。比如:老鼠有四條腿和一條尾巴,貓也有四條腿,所以貓也很可能會有一條尾巴。

  “類比”的本質是不再糾結於一般性的規律,而是更加關註個體之間的相似性和關聯性。

  “類比”更適用於當下的碎片化信息的環境:我們接觸到的信息實在是太龐雜了,其中充滿了彼此矛盾的事實,或是有意無意的偏差和噪音。你在網上找出任何一個事實,也都能在網上找到一個與之相反的事實。

  而類比在當下這個環境下的意義就是:不保證推測一定是正確的,但它保證了能夠更有效地做出推測[2]

碎片認知產生背景[1]

  在智能手機時代,時間碎片化問題突出。我們時間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一天要拿起手機多少次。每拿起一次,就是分割時間一次。

  為適應碎片時間閱讀習慣,信息和知識傳播相應也做調整。例如,文章篇幅通常較短,壓縮信息量和知識量,降低認知負荷,以便於讀者在3到5分鐘之內就能讀完。

  這種刪減必然付出完整系統代價,例如為什麼、何時何地怎麼用、與其它知識點聯繫等不可能兼顧,就容易導致讀者所獲得的只是碎片認知。

  錶面上看起來,一個人短文章、短視頻等可能輸入很多,但由於掌握的只是碎片認知,最終卻難以輸出,變現出價值。於是,不難理解,很多人就出現類似以下困惑:為什麼我刷微信抖音,看了這麼多,知道那麼多,卻依然沒有什麼變化?

碎片化認知的缺點[3]

  1.對碎片化知識整合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在當前深度學習理論應用中,碎片化知識整合始終占據關鍵地位,是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的重要推動力。只有將深度學習理論價值觀念融入碎片化知識整合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取得有內涵、有價值追求的知識整合效果。縱觀當前的教育教學實際,普遍存在對碎片化知識整合重視不足、沒有明確的深度學習目標等共性問題,無法結合教育事業發展背景審視深度學習理論的基礎性作用,過度追求.碎片化知識整合的淺層次意義,甚至狹隘地認為深度學習理論的應用可有可無。

  2.碎片化知識整合體系不夠健全,約束性不足隨著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碎片化知識整合在實施過程中的需求趨於多樣化,深度學習理論側重於素質教育與價值教育的銜接與配合。實踐表明,部分教育教學單位在碎片化知識整合中,未能構建完善的制度規則體系,碎片化知識整合體系既有規則的約束性與導向性有所缺失,使相關教育過程、方法.、策略等要素體現出較強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在碎片化知識整合體系長期缺失的情況下,勢必會出現各類難以把控的影響因素,導致碎片化知識整合軌道發生偏移,背離深度學習理論的實際應用要求。

  3.碎片化知識整合中的信息化手段不足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碎片化知識整合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技術手段,使深度學習理論的應用在工具與方法選擇.上更具靈活性,使得傳統模式下難以完成的碎片化知識整合任務更具可操作性。當前,部分教育教學單位未能結合自身實際引入信息化的碎片化知識整合教育方法,依然採用傳統的碎片化知識整合模式,難以實現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目的。同時,現代網路文化發展形勢多變,更需要建立基於信息化手段的碎片化知識整合方法體系。

碎片認知的應對方法[1]

  1、化零為整,保障深度閱讀。

  首先,我們要知道,時間碎片化不可避免,但仍然可以減少碎片化程度。通過時間管理,可以將時間化零為整。

  也就是說,通過做減法、合併等,保障自己每天有若幹個整塊時間。在此時間內,安排深度閱讀或者做最重要事項。

  根據時間是否碎片,我們可以將時間分成兩類:碎片時間和整塊時間,採用不同輸入策略。例如,碎片時間獲取碎片認識,整塊時間獲取系統認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進行量化反饋,如果碎片認知占比過高,就可以調整權重,安排更多時間獲取系統認知。

  例如,減少短文章閱讀數量,增加圖書閱讀數量;培養每天整塊時間系統閱讀習慣,每天早上或者睡前安排半小時專心閱讀;將時間化零為整,減少時間碎片化程度,為自己打造更多整塊時間。

  如果有些時間碎片無法歸整,通過刻意練習,也可以獲取系統認知。例如,在等公交等碎片時間,也可以用電子閱讀器讀書,讀幾頁算幾頁,雖然效果可能不如整塊時間閱讀好,但因為輸入的是體系知識,也可以緩解認知碎片化問題。

  總的來說,應對碎片認知,首要是調整輸入策略:優先獲取體系知識,保障整塊輸入時間,培養碎片時間閱讀體系知識習慣。

  2、整理知識體系。

  優先輸入體系知識,只是減少碎片認知概率。例如,讀一本教科書,知識成體系,學完之後可能也只是獲得碎片認知。

  為獲得系統認知,我們要明確學習目標:要構建什麼樣知識體系?要滿足學習、工作和生活自己哪方面需求?否則,漫無目的地在信息和知識海洋中瀏覽,東看一眼,西看一眼,留下的只是碎片認知。

  以福爾摩斯為例,其職業是偵探,其知識體系構建是圍繞成為優秀偵探而進行。有讀者整理過福爾摩斯知識結構如下:

  解剖學知識——準確。解剖學知識福爾摩斯雖然掌握不全面,但準確掌握必要部分,避免破案誤判。

  驚險文學——廣博。福爾摩斯視野開拓,知道各種匪夷所思害人方法,破案時才能及時發現線索、大膽假設並有效推導。

  英國法律——充分。偵探只是手段,福爾摩斯目的是,讓凶手得到應有懲罰,這就需要充分法律知識。

  化學知識——精深。破案大量需要化學相關知識,福爾摩斯系統掌握。

  植物學知識——不全面。福爾摩斯雖然不夠全面,但足夠使用。

  地質學知識——有限。福爾摩斯目的很明確,學習破案會用到的實用地質學知識。

  政治學知識——淺薄。福爾摩斯是專業人士,對於政治不感興趣。

  文學知識——無。福爾摩斯不是文藝青年。

  像福爾摩斯這樣,一旦獲得和自己知識體系有關碎片認知,例如出現一種新毒藥、一種新犯罪手法,就能快速整合到自己知識體系中。原因就在於,福爾摩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知識體系,既有知識體系已經掌握哪些,還缺什麼,新認知碎片與既有知識體系哪些部分有關,能夠填補知識體系中哪些缺陷。

  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知識體系,已經掌握什麼、缺什麼,就不知道去獲取什麼,整合什麼。獲得一個新認知碎片,也就難以整合。由於重要性低、使用頻度低,基於遺忘機制,這個新認知碎片很快就會被拋之腦後,就好像沒看過一樣。

  因此,我們要註意明確需求、整理自身知識體系,具體可以考慮正向和逆向結合做法。

  正向做法是,想象自己要向一位剛到地球外星人介紹其一無所知特定領域,需要寫出一本書給對方閱讀。整理這本書章節結構,就是正向整理知識體系過程。

  逆向做法是,圍繞這個特定領域,運用搜商去選書和收集資料,進行主題閱讀,再對這些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以此修訂你寫的書,這是逆向整理知識體系過程。

  例如,你在研究自律這個議題,你假設自己要出一本關於自律的書,列出章節框架,包括自律定義、不自律類型、不自律原因、對應解決方案等。

  在寫作整理過程中,你容易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什麼,還沒掌握什麼。後續在閱讀時看到一種不自律原因,不在你瞭解範圍,你就知道這個新認知碎片值得你整理。

  3、更新知識體系。

  當我們整理某個特定主題知識體系後,後續在閱讀這個主題相關文章或者圖書後,我們就很容易判斷:新的閱讀材料中,哪些是此前整理知識體系中已經包含的?哪些是還沒有包含的?哪些是更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修訂知識體系舊有內容?

  一旦需要增補、更新,我們就要提醒自己,及時整合、更新到既有知識體系中。如果這些新內容是在碎片時間內獲取,沒有辦法當下整理,那麼我們可以先收藏起來,後續再連接到既有知識體系中。

  在學習曲線中,提到,典型學習過程包括5個環節:獲取、閱讀、整合、應用、反思。其中,“整合”是承上啟下環節。只有做好整合這一步,才能有效解決碎片認知問題。

  所謂及時整合,建議是,最好當天整合;如果當天不能,當周內要完成整合。

  在讀書筆記中,提到,錢鐘書先生讀完書後,只留讀書筆記,書要麼還,要麼給別人。這就是錢鐘書先生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方法。

  在智能手機時代,很多人讀到一篇感覺有收穫內容,就只是用微信或者用印象筆記之類工具收藏,然後了事。為應對這個問題,可以參考類似錢鐘書先生做讀書筆記方法,將收藏文章儘快整合,然後就可以把文章刪掉。

  對於這個過程,有些我們會覺得,做讀書筆記、整合知識體系比較費時。對此,有兩點建議:

  一是,提高閱讀質量,整合知識體系,優先順序高於閱讀速度、閱讀數量。沒有質量的速度或者數量,沒有多大意義。

  二是,當熟練掌握整合方法後,可以儘可能精簡。原因在於,如果知識體系主要是給自己用的,用關鍵詞提示自己,自己能看明白並回憶起來就可以。如果後續需要輸出和分享,則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看的高度精簡版本,另一部分是這個精簡版本展開後所需要內容。

避免碎片認知的教學方案設計[3]

  1.習得設計:是碎片化知識整合的關鍵步驟,主要將知識情景屬性作為主要面向對象,建立個體與知識之間的深刻聯繫,更加清晰地進行碎片化知識整合。在習得設計中,應.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構建知識的結構屬性,挖掘潛在的知識聯繫。同時,還應突出碎片化知識的過程屬性,以學生為中心,在語境設計、語義設計、結構設計、語篇設計等方面實現有效交互與銜接,使碎片化知識的學習具備連貫性、順序性等特征,最終組織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從而深化學生所學知識。

  2.關聯設計:在關聯設計基本規則要求下,碎片化知識整合要以學生的基礎認知為前提,從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出發,將碎片化知識中的新知識與基礎認知關聯起來,產生相應的關聯性,實現知識的重構。由於碎片化知識具有多樣性特征,所以應有效實現深度學習多類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對不同基礎條件的學生進行個體性啟發。關聯設計要運用到的方法主要包括語義轉換、新舊語義結合、探究新知意義等,實現學生對原有知識的精加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和舉- -反三的能力。

  3.發問設計:科學規範的發問設計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對不同類型的問題建立清晰的認知,使其在面對其他類型知識時能夠形成有針對性的邏輯思路。發間設計應根據深度學習的相關場景,提出具有一定思辨特征的問題,並確定問題的聚焦點,實現對問題的優化整合,在對問題內容進行整合評價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問題改進措施。要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剔除無效的問題,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鍛煉邏輯能力和發散思維。

  4.協作設計:協作設計要圍繞碎片化知識整合的特定主題進行,避免碎片化知識整合中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將學生劃分為若千學習小組,明確每個學生的具體角色,保障全員參與,實現協作主體、協作客體與協作工具之間的交互,在特定協作規則的約束下,保持碎片化整合任務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協作成果完成後,應進行必要的展示,併進行相應的評價,查找碎片化知識整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進而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改進,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抽象知識。

  5.實踐設計:碎片化知識整合的實踐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具體情境性原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以人為本原則等。只有在這些原則的約束下,才能加快學生對碎片化知識的遷移速度,形成更為豐富的知識反思和反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實踐設計的具體方式應多樣化,從具體體驗著手,進行觀察反思,然後分析形成理論,並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還可以通過模擬演練的方式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概括,並對記錄進行分析、反思和觀察,提高實踐設計的效率。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碎片認知.精讀君.2016.12.08
  2. 趙嘉敏.為何說“碎片化認知”是必須掌握的一項新技.芥末堆看教育.2018-07-20
  3. 3.0 3.1 高宇巍,吳岩. 基於深度學習理論的碎片化知識整合[J]. 科教文匯,2021(25):45-4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碎片認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