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碎片认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碎片认知(Isolated knowledge)

目录

什么是碎片认知

  碎片认知(Isolated knowledge),又称“碎片化认知”指的是:碎片、孤立、没有整合到知识体系的知识点。

  这是一个类比概念。碎片是指完整东西破碎后的零块,通常发挥不出完整东西所具备功能。例如,一个水桶破碎后,就装不了水。

  类似的,一个人掌握的如果只是碎片认知,就难以将这些认知变现出价值。以学校学习为例,掌握一些孤立知识点,不要说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连习题也解不出来[1]

  传统认知的思维方法是归纳、演绎,也就是从个体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体。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都很熟悉。也就是说,我们期待会有一些一般性的规律、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

  而碎片化认知需要越来越多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类比”是什么呢?“类比”从个体到个体的推理方法。比如:老鼠有四条腿和一条尾巴,猫也有四条腿,所以猫也很可能会有一条尾巴。

  “类比”的本质是不再纠结于一般性的规律,而是更加关注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类比”更适用于当下的碎片化信息的环境: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实在是太庞杂了,其中充满了彼此矛盾的事实,或是有意无意的偏差和噪音。你在网上找出任何一个事实,也都能在网上找到一个与之相反的事实。

  而类比在当下这个环境下的意义就是:不保证推测一定是正确的,但它保证了能够更有效地做出推测[2]

碎片认知产生背景[1]

  在智能手机时代,时间碎片化问题突出。我们时间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一天要拿起手机多少次。每拿起一次,就是分割时间一次。

  为适应碎片时间阅读习惯,信息和知识传播相应也做调整。例如,文章篇幅通常较短,压缩信息量和知识量,降低认知负荷,以便于读者在3到5分钟之内就能读完。

  这种删减必然付出完整系统代价,例如为什么、何时何地怎么用、与其它知识点联系等不可能兼顾,就容易导致读者所获得的只是碎片认知。

  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人短文章、短视频等可能输入很多,但由于掌握的只是碎片认知,最终却难以输出,变现出价值。于是,不难理解,很多人就出现类似以下困惑:为什么我刷微信抖音,看了这么多,知道那么多,却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碎片化认知的缺点[3]

  1.对碎片化知识整合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在当前深度学习理论应用中,碎片化知识整合始终占据关键地位,是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将深度学习理论价值观念融入碎片化知识整合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取得有内涵、有价值追求的知识整合效果。纵观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普遍存在对碎片化知识整合重视不足、没有明确的深度学习目标等共性问题,无法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背景审视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性作用,过度追求.碎片化知识整合的浅层次意义,甚至狭隘地认为深度学习理论的应用可有可无。

  2.碎片化知识整合体系不够健全,约束性不足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碎片化知识整合在实施过程中的需求趋于多样化,深度学习理论侧重于素质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衔接与配合。实践表明,部分教育教学单位在碎片化知识整合中,未能构建完善的制度规则体系,碎片化知识整合体系既有规则的约束性与导向性有所缺失,使相关教育过程、方法.、策略等要素体现出较强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在碎片化知识整合体系长期缺失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各类难以把控的影响因素,导致碎片化知识整合轨道发生偏移,背离深度学习理论的实际应用要求。

  3.碎片化知识整合中的信息化手段不足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碎片化知识整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深度学习理论的应用在工具与方法选择.上更具灵活性,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碎片化知识整合任务更具可操作性。当前,部分教育教学单位未能结合自身实际引入信息化的碎片化知识整合教育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碎片化知识整合模式,难以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现代网络文化发展形势多变,更需要建立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碎片化知识整合方法体系。

碎片认知的应对方法[1]

  1、化零为整,保障深度阅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时间碎片化不可避免,但仍然可以减少碎片化程度。通过时间管理,可以将时间化零为整。

  也就是说,通过做减法、合并等,保障自己每天有若干个整块时间。在此时间内,安排深度阅读或者做最重要事项。

  根据时间是否碎片,我们可以将时间分成两类:碎片时间和整块时间,采用不同输入策略。例如,碎片时间获取碎片认识,整块时间获取系统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量化反馈,如果碎片认知占比过高,就可以调整权重,安排更多时间获取系统认知。

  例如,减少短文章阅读数量,增加图书阅读数量;培养每天整块时间系统阅读习惯,每天早上或者睡前安排半小时专心阅读;将时间化零为整,减少时间碎片化程度,为自己打造更多整块时间。

  如果有些时间碎片无法归整,通过刻意练习,也可以获取系统认知。例如,在等公交等碎片时间,也可以用电子阅读器读书,读几页算几页,虽然效果可能不如整块时间阅读好,但因为输入的是体系知识,也可以缓解认知碎片化问题。

  总的来说,应对碎片认知,首要是调整输入策略:优先获取体系知识,保障整块输入时间,培养碎片时间阅读体系知识习惯。

  2、整理知识体系。

  优先输入体系知识,只是减少碎片认知概率。例如,读一本教科书,知识成体系,学完之后可能也只是获得碎片认知。

  为获得系统认知,我们要明确学习目标:要构建什么样知识体系?要满足学习、工作和生活自己哪方面需求?否则,漫无目的地在信息和知识海洋中浏览,东看一眼,西看一眼,留下的只是碎片认知。

  以福尔摩斯为例,其职业是侦探,其知识体系构建是围绕成为优秀侦探而进行。有读者整理过福尔摩斯知识结构如下:

  解剖学知识——准确。解剖学知识福尔摩斯虽然掌握不全面,但准确掌握必要部分,避免破案误判。

  惊险文学——广博。福尔摩斯视野开拓,知道各种匪夷所思害人方法,破案时才能及时发现线索、大胆假设并有效推导。

  英国法律——充分。侦探只是手段,福尔摩斯目的是,让凶手得到应有惩罚,这就需要充分法律知识。

  化学知识——精深。破案大量需要化学相关知识,福尔摩斯系统掌握。

  植物学知识——不全面。福尔摩斯虽然不够全面,但足够使用。

  地质学知识——有限。福尔摩斯目的很明确,学习破案会用到的实用地质学知识。

  政治学知识——浅薄。福尔摩斯是专业人士,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文学知识——无。福尔摩斯不是文艺青年。

  像福尔摩斯这样,一旦获得和自己知识体系有关碎片认知,例如出现一种新毒药、一种新犯罪手法,就能快速整合到自己知识体系中。原因就在于,福尔摩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知识体系,既有知识体系已经掌握哪些,还缺什么,新认知碎片与既有知识体系哪些部分有关,能够填补知识体系中哪些缺陷。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知识体系,已经掌握什么、缺什么,就不知道去获取什么,整合什么。获得一个新认知碎片,也就难以整合。由于重要性低、使用频度低,基于遗忘机制,这个新认知碎片很快就会被抛之脑后,就好像没看过一样。

  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需求、整理自身知识体系,具体可以考虑正向和逆向结合做法。

  正向做法是,想象自己要向一位刚到地球外星人介绍其一无所知特定领域,需要写出一本书给对方阅读。整理这本书章节结构,就是正向整理知识体系过程。

  逆向做法是,围绕这个特定领域,运用搜商去选书和收集资料,进行主题阅读,再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以此修订你写的书,这是逆向整理知识体系过程。

  例如,你在研究自律这个议题,你假设自己要出一本关于自律的书,列出章节框架,包括自律定义、不自律类型、不自律原因、对应解决方案等。

  在写作整理过程中,你容易发现,自己已经掌握什么,还没掌握什么。后续在阅读时看到一种不自律原因,不在你了解范围,你就知道这个新认知碎片值得你整理。

  3、更新知识体系。

  当我们整理某个特定主题知识体系后,后续在阅读这个主题相关文章或者图书后,我们就很容易判断:新的阅读材料中,哪些是此前整理知识体系中已经包含的?哪些是还没有包含的?哪些是更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修订知识体系旧有内容?

  一旦需要增补、更新,我们就要提醒自己,及时整合、更新到既有知识体系中。如果这些新内容是在碎片时间内获取,没有办法当下整理,那么我们可以先收藏起来,后续再连接到既有知识体系中。

  在学习曲线中,提到,典型学习过程包括5个环节:获取、阅读、整合、应用、反思。其中,“整合”是承上启下环节。只有做好整合这一步,才能有效解决碎片认知问题。

  所谓及时整合,建议是,最好当天整合;如果当天不能,当周内要完成整合。

  在读书笔记中,提到,钱钟书先生读完书后,只留读书笔记,书要么还,要么给别人。这就是钱钟书先生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方法。

  在智能手机时代,很多人读到一篇感觉有收获内容,就只是用微信或者用印象笔记之类工具收藏,然后了事。为应对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类似钱钟书先生做读书笔记方法,将收藏文章尽快整合,然后就可以把文章删掉。

  对于这个过程,有些我们会觉得,做读书笔记、整合知识体系比较费时。对此,有两点建议:

  一是,提高阅读质量,整合知识体系,优先级高于阅读速度、阅读数量。没有质量的速度或者数量,没有多大意义。

  二是,当熟练掌握整合方法后,可以尽可能精简。原因在于,如果知识体系主要是给自己用的,用关键词提示自己,自己能看明白并回忆起来就可以。如果后续需要输出和分享,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看的高度精简版本,另一部分是这个精简版本展开后所需要内容。

避免碎片认知的教学方案设计[3]

  1.习得设计:是碎片化知识整合的关键步骤,主要将知识情景属性作为主要面向对象,建立个体与知识之间的深刻联系,更加清晰地进行碎片化知识整合。在习得设计中,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知识的结构属性,挖掘潜在的知识联系。同时,还应突出碎片化知识的过程属性,以学生为中心,在语境设计、语义设计、结构设计、语篇设计等方面实现有效交互与衔接,使碎片化知识的学习具备连贯性、顺序性等特征,最终组织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从而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2.关联设计:在关联设计基本规则要求下,碎片化知识整合要以学生的基础认知为前提,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出发,将碎片化知识中的新知识与基础认知关联起来,产生相应的关联性,实现知识的重构。由于碎片化知识具有多样性特征,所以应有效实现深度学习多类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不同基础条件的学生进行个体性启发。关联设计要运用到的方法主要包括语义转换、新旧语义结合、探究新知意义等,实现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精加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举- -反三的能力。

  3.发问设计:科学规范的发问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建立清晰的认知,使其在面对其他类型知识时能够形成有针对性的逻辑思路。发间设计应根据深度学习的相关场景,提出具有一定思辨特征的问题,并确定问题的聚焦点,实现对问题的优化整合,在对问题内容进行整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问题改进措施。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剔除无效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锻炼逻辑能力和发散思维。

  4.协作设计:协作设计要围绕碎片化知识整合的特定主题进行,避免碎片化知识整合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将学生划分为若千学习小组,明确每个学生的具体角色,保障全员参与,实现协作主体、协作客体与协作工具之间的交互,在特定协作规则的约束下,保持碎片化整合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协作成果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展示,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查找碎片化知识整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进而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抽象知识。

  5.实践设计:碎片化知识整合的实践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具体情境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等。只有在这些原则的约束下,才能加快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迁移速度,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反思和反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实践设计的具体方式应多样化,从具体体验着手,进行观察反思,然后分析形成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并对记录进行分析、反思和观察,提高实践设计的效率。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碎片认知.精读君.2016.12.08
  2. 赵嘉敏.为何说“碎片化认知”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新技.芥末堆看教育.2018-07-20
  3. 3.0 3.1 高宇巍,吴岩.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碎片化知识整合[J]. 科教文汇,2021(25):45-4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碎片认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