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財富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態財富觀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在生態文明時代,在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和諧社會的巨集觀背景下,人類認識、創造、保護、開發、利用財富的思維、理念和理論方法體系。它把所有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自然的和人工的物質資源和環境條件等都看作財富。[1]
構建生態財富觀的措施[1]
構建生態財富觀,是生態文明時代所直面的新課題,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客觀要求;是既有利於當代人又惠及子孫萬代的戰略性策略。這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工程,需要不同的社會主體從不同的層面共同構建。
(一) 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
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是確立生態財富觀的基礎和保障,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作為其物質保障。迴圈經濟模式和戴利的穩態經濟思想都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方案,二者都源起於對傳統線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批判和揚棄,也都體現了現代生態學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惻。
兩種經濟思想都同樣關註了環境正義問題.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體現了環境使用的權益與保護環境的責任在人類之間的公正分配。
迴圈經濟是生態經濟的俗稱,是基於系統生態原理和市場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具有高效的資源代謝過程、完整的系統耦合結構及整體、協同、迴圈、自生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複合生態經濟。迴圈經濟理論基於市場主導尋求環境危機的解決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為提高自然資源的配置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迴圈經濟理論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更具有現實的意義。
(二) 行政手段的實施
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其擁有的公共權力,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行政措施,從影響人們生態財富觀的主客觀因素入手,培植和提升人們的生態財富理念。引導公眾追求、創造、享有財富的同時要註重保護和管理自然生態財富。諸如在構建和諧社會,制定和實施規劃的過程中,將生態財富指數納入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大力推行生態GDP;充分運用行政制度和行政措施,營造享有和管理生態財富的社會氛圍。
(三) 公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樹立新的財富觀
人類的思想行為模式是受其倫理價值所支配的,人類對財富的認識和追求具有明顯的時代倫理特征。人類的倫理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構建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人類共識,生態倫理已成為2l世紀的先進理念和主流倫理。在生態倫理支配下的財富觀,毫無疑問應該是生態財富觀。
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要使全社會意識到保護生態的系統性、完整性具有終極價值。
我們應該從細微處、從每一個方面、從每一件事情、從每一個行動出發,確立生態文明意識。本質上來講,人首先具備的是自然屬性,然後才具有社會屬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的本質和生命需要。健康的生態觀要求我們同自然生態之間保持和諧共生的理念,強調人的價值與自然價值和諧平衡,在生命的不斷延續和迴圈之中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和諧發展。
科學的生態消費觀利於建立科學的生態財富觀。科學的生態消費觀也必然利於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科學的生態消費觀包括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綠色消費是指以健康、自然、和諧為宗旨。消費的內容、方式符合生態系統的要求,有利於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的消費方式。